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城市道路作为基础设施不仅关乎居民日常生活,更是城市经济发展的生产动力,城市形象塑造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城市道路“打补丁”现象层出不穷,刚修好的道路因为要铺设管线或安装燃气管道、排水管道或其他各种原因又要重新施工,且持续时间较长,反复建设重复投资的问题不仅影响居民生活品质,降低了交通运输能力,浪费了财政资金,也制约了城市现代化进程。
一、问卷情况分析
结合现场调研访谈确定调查问卷内容,通过问卷星发放调查问卷,回收有效问卷208份。
(一)问卷被调查者基本情况分析
调查显示参与问卷调查的208人分别在山东省十个城市居住,192人居住在青岛,占比92.31%,调查数据具有较广泛代表性,通过IP地址分析,问卷填报人填报时分布在九个省份26个城市,说明问卷调查人经常跨省外出,具有广泛的视野。
被调查者绝大多数都受过高等教育,专科及以上学历占比达94.23%,而填报人年龄在20岁以下的仅有1人,30岁以上者占绝大多数,占比达90.38%,说明被调查者年龄阅历丰富,知识储备丰富,接触社会较多,具有独立分析问题和思考问题的能力,看待问题更加有逻辑性和系统性,具备完成问卷调查的能力。
被调查者在省内居住三年以上占比达97.59%,说明被调查者在居住时间较长,足够对问卷内容做出客观、公正的调查反馈。而居住10年以上的被调查者占比高达89.9%,说明绝大多数被调查者长期居住在山东,对山东省情况比较熟悉和了解。
(二)城市道路建设和养护流程问卷情况解读
同一条道路反复开挖现象频繁,被调查者表示比较常见和非常频繁的占比高达80.77%,没见到过的仅占2.4%,偶尔见到的占比16.83%,由此可见道路反复开挖现象的频繁程度。道路修建利国利民,但反复开挖却是劳民伤财,城市道路建设及养护流程亟待优化。
各城市道路反复开挖普遍现象存在普遍性,显示被调查者通过个人认知反馈大部分城市存在或普遍存在的比例达到76.85%,少部分或个别城市存在的比例仅占23.15%。说明道路反复开挖的现象在全国各个城市普遍存在,是政府部门城市道路管理的共性问题。
被调查者认为道路反复开挖原因是各主管部门缺乏有效的沟通协调占比达76.85%;主管部门缺乏责任感是第二大原因占比达41.87%,被调查者认为是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占比33%。
城市道路建设与养护的工作流程需要优化。调查显示,60.1%的被调查者认为工作流程非常需要优化,需要优化的占比为37.98%,保持不变或完全不需要优化的仅占1.92%。这表明群众的内心更希望政府部门在提高社会责任感的同时,从源头上找出问题症结,通过政府部门理顺工作机制,优化工作流程,减少道路反复开挖带来的资源浪费和生活不便。
通过对打通城市道路建设和养护的流程优化关键点的调查,显示84.62%的被调查者认为政府部门应加强各部门之间的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有76.92%的人认为应加强各部门预算系统的一体化建设,有55.77%的人赞成建立部门会签制度。还有6.25%的被调查者从管理制度、操作规范、人才培养等方面提出宝贵的建议。
二、城市道路建设和养护流程尚待优化的原因分析
根据现场调研结合访谈和问卷调查显示青岛市在城市道路建设及养护流程上尚有进一步改进空间,重复建设和资金浪费现象时有发生,主要有三项原因。
一是伴随青岛市经济的迅猛发展,各类基础配套设施亟需更新。由此产生必要的大规模道路挖掘,以满足供电、供水、供气、供热等基础需求。
二是基础设施改造分属不同系统主管,缺少统筹规划和协同施工,导致建设不同步反复施工。
三是城市道路建设及养护制度有待完善和进一步强化,尚未建立跨区域跨部门间的沟通制度,无法避免不同时间周期的道路反复挖掘。
三、措施建议
(一)以点带面推动城市道路建设及养护综合管治
调研发现,城市道路建设和养护工作流程不畅是很多居民反映的“槽点”,但长期以来得不到根本改善。调研中很多居民不仅给出了宏观管理的建议,更是直接指出具体路段道路建设和养护存在重复建设的问题。在推动流程优化过程中,政府部门可以多方征集具体路段建设和养护的槽点,全面追溯该路段在决策和流程上的堵点和难点,通过多个案例的复盘以点带面,总结经验教训,推动城市道路建设和养护综合管治。
(二)大数据整合推动城市道路管理信息化
首先明确城市道路的产权单位或者管理单位。城市道路一般是归属于住建部门管理,只有极少数的地方县市级的交通部门负责城市道路的建设、养护和管理。同时全面梳理各类管线以及道路周边附属设施的归属部门,将水、电、暖以及通讯、燃气、绿化等相关的职能管理部门进行全面梳理,明晰产权,打通各部门之间的信息壁垒,将城市道路的管网建设情况以及道路建设维护情况进行信息化整合,建立信息共享的城市道路管理系统,各职能管理部门应充分掌握城市道路建设及维护相关信息。
(三)打通各部门预算信息壁垒实现预算安排信息化
建立以预算为抓手的城市道路建设和养护预算管理委员会,预算管理委员会由住建部门、园林绿化部门以及地下管线管理部门人员组成。在城市道路建设与道路养护的论证工作时,邀请相关利益方参加,共同论证道路建设和养护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预算论证通过后,各部门应将相应管线的改造和道路周边绿化一并纳入预算管理,同步编制预算,同步招标,一体施工。
(四)建立城市道路建设与养护会签制度
会签制度是主办单位主动与有关单位协商并核签的一种办事程序,有利于加强项目管理的过程控制,促进科学民主决策,可以有效防范个人决策风险。而会签制度用于城市道路建设与养护,可以促进各部门联动,规避城市道路建设项目反复实施的风险。
建议我市发文设置城市道路建设和养护会签制度。城市道路建设和养护时采取会签的方式,会签可以采用信息化流程会签,也可以纸质版会签。在新建城市道路时,不仅是住建部门的事情,要跟绿化、水电暖等各相关部门联系,所有相关部门都知晓城市道路建设进展,城市道路建设改造项目采用会签的形式,防止各部门推诿扯皮,会签单位要在新建城市道路的同时铺设相应的管道,在预算编制时同步纳入预算实施,联合招标以节省资金,或相关部门承诺一定时期内没有开挖道路铺设管道的计划。对于已经投入使用的城市道路,之前没有铺设相应管道的,在住建部门有道路养护计划或者相应部门有铺设管道等需要时,应主动联系推动相关部门论证会签,财政部门应支持各部门将相关项目捆绑纳入预算,统筹考虑资金需求,防止在新修路面或者新养护路面上重复开挖,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同时住建等主管部门要加强道路监管,尽量将道路维修等工作对市民的日常影响降到最小。
四、预期效果
(一)信息化建设是城市道路建设和养护流程优化的关键环节,政府有关部门应充分调研,完善城市道路建设和养护信息化需求,并通过推动信息化建设,打通各部门的信息壁垒,在城市道路建设养护和管道铺设上可以互通有无,通过建立协调机制,避免因交流不畅可能造成的重复改造和资金浪费。
(二)通过预算联动,进一步加强城市道路建设和养护的预算论证工作,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和可行性,有效节约预算资金。
(三)通过会签制度,有效协调各部门的工作进度,优化城市道路新建或养护改造的流程,各部门可以根据进度倒排工期,按顺序进场施工,避免窝工现象以及工期的拖延,切实提高群众满意度。
可以预见,城市道路建设和养护流程不畅是全国普遍存在的问题,青岛市如果能通过流程再造打通堵点难点,并在此基础上积极总结形成“青岛经验”,必将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青岛智慧、做出青岛贡献。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