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岛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了未来五年“文化产业增加值突破1000亿元”的发展目标,以及“培育壮大文化产业,重点发展影视文化、5G高新视频、音乐演艺、创意设计等产业。实施文化数字化战略,大力发展文化新业态、文化消费新模式。推进文旅深度融合发展,拓展‘旅游+’模式,开发‘旅游+’产品,争创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做大做强文化创意、数字传媒、时装服饰等时尚产业,建设国际时尚文化中心”等发展要求,为文化产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发展文化产业是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战略选择
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定义,文化产业是指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存储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是以满足人们文化需要为目的的文化生产和文化服务行业。文化产业是全球化消费社会背景下发展起来的一个新兴产业,被公认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或“黄金产业”。
文化要素是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最核心要素。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文化是重要支点,必须进一步发展壮大文化产业,强化文化赋能,加快推进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抢占文化创新发展的制高点。
城市建设与文化发展是共生共荣的,文化是一座城市鲜明的印记,也是一座城市独特的灵魂;而城市则是文化发展的载体和“土壤”,是文化产业不断壮大的重要支撑。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既可以延续城市文脉、传承城市记忆,又有助于增强文化产品多样性以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文化需求;既能够助推城市经济转型和高质量发展,又有利于促进城市品牌形象的打造和提升。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推动各类文化市场主体发展壮大,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和文化消费模式,以高质量文化供给增强人们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
国内文化及相关产业规模持续扩大。文化产业营业收入超过16.5万亿元,比上年增加1698亿元。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主要特征的文化新业态行业快速发展,实现营业收入5万亿元,占全部文化产业营业收入的30%。文化产业在促进国民经济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提高中华文化影响力和国家文化软实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进一步就“十四五”时期“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作出了战略部署;《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则从“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高度,对“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提出了明确要求。文化和旅游部发布的《“十四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立足于“十四五”时期我国文化产业仍处于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基本判断,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确定了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重点任务、保障措施等。山东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也将“文化产业提质升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确定为今后五年的主要目标之一,并提出了“完善文化产业功能区布局,高标准建设青岛影视基地、泰山新闻出版小镇等一批文创产业园,培育千亿级优势文化产业集群。推进‘山东手造’工程,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企业、文化业态、文化消费模式。实施文化数字化战略,壮大数字创意、网络视听、数字出版等产业”等重点发展方向。
在此背景下,深入贯彻落实市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准确把握当前文化建设的现状与不足,借鉴先进城市经验,以繁荣发展文化产业助推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已经成为必要且有效的战略选择和现实路径。
二、青岛市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1992年,青岛市开始将文化创意产业纳入文化发展引导范围,2003年后进入快速发展阶段。2005年,明确提出了文化产业的发展目标、战略举措、重点行业等;2008年起,又先后出台《关于实施文化强市战略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意见》《关于推进文化青岛建设打造文化强市的意见》;近年来,《青岛市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关于促进文化产业和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青岛市推动影视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了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一度达到8%以上。
2020年以来,青岛市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先后出台《关于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支持文化和旅游业发展若干政策措施》《青岛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文化产业和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促进文化产业和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中国广电青岛5G高新视频实验园区推进建设实施方案》等政策措施,加快推动文化产业复苏和发展。2022年,青岛市697家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504.3亿元,比上年增长2.3%;文化产业资产总计1512.7亿元,比上年增长17.3%;文化新业态行业快速发展,实现营业收入125.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6.3%,对文化产业整体拉动作用不断凸显。其中,影视文化产业集群入选山东省“十强”产业“雁阵形”集群。2023年初,青岛市共有认定的文化产业园区(基地)42个(其中国家级1个、省级28个、市级13个),青岛全市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448.1亿元。
总体上看,当前青岛的文化产业还存在一系列问题,诸如:产业链条不全,有关行业门类缺失;规划引领不足,产业规划未形成体系;政策扶持力度不够,产业发展氛围不浓;园区专业化程度不高,产业带动力偏弱;规上企业总量偏少,规模化程度较低;产业新业态占比不高,经济贡献差距较大;产业创新能力不足,品牌带动力较弱;专业人才短缺,制约产业扩容,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导致了青岛文化产业发展不够充分,增加值及其占GDP比重明显不足,远远落后于深圳、杭州、成都、南京、宁波等城市。
三、国内先进城市发展文化产业的经验做法
(一)深圳经验
2003年正式确立“文化立市”战略以来,深圳市以建设“区域文化中心城市”和“彰显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现代文明之城”为抓手,通过顶层设计引领、政策扶持保障、产业结构优化、专业园区建设、产业主体培育、高层次发展平台搭建、品牌示范带动等措施,逐步培育起创意设计、动漫游戏、文化旅游、高端印刷、文化会展等多个具有较强竞争优势的文化行业,构建了较为完备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推动了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自2011年起,深圳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近15%,高于同期GDP增速;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一度达到11%,位居全国前列。深圳文化产业法人单位数超过10万个,从业人员超过100万人。市级以上(含市级)文化产业园区71家,其中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1家,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9家,省级文化产业园区9家,省文化和旅游融合示范区2家。2022年,深圳文化产业增加值突破2600亿元,占全市GDP比重超过8%,文化产业已成为其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之一。
(二)杭州经验
杭州市以建设国际文化创意中心为目标,打造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样板地、文化数字化融合创新示范地、新时代文化先行精神富有实践引领地。坚持把历史文化与产业发展有机结合,推动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融为一体。充分利用“之江文化产业带”和“大运河(杭州段)文化产业带的“两带”引领,加速推进数字赋能,加强文化科技融合,聚焦数字内容、影视生产、动漫游戏、创意设计、现代演绎等优势行业集聚发展。同时,持续拓展国际文化交流,举办中国国际动漫节、杭州文博会、吴越文化节、文创产品设计大赛,成立海外文创产业交流中心等吸引多个国家与地区的文化企业和品牌参与,加强文化产业交流合作。2022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为2420亿元,同比增长4%,占全市GDP比重12.9%。其中,全市动漫游戏产业全年营收为408亿元。
(三)成都经验
成都市自2017年提出“传承巴蜀文明发展天府文化,努力建设世界文化名城”发展目标以来,努力将打造世界文创名城、旅游名城、赛事名城和国际美食之都、音乐之都、会展之都“三城三都”作为其建设世界文化名城的现实路径和时代表达。通过萃取天府文化精华、活化利用历史文化遗产、加快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等措施,已逐步在数字影视、数字音乐、数字动漫、数字传媒、电竞游戏五个细分领域形成集聚发展优势。全市拥有规上文创企业2798家,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国家级10家、省级23家,市级31家。2022年,成都市文创产业增加值实现2261.27亿元,同比增长9.04%,占全市2022年GDP的10.86%。
(四)南京经验
南京市以建设“全国重要文化创意中心”和“国家文化科技融合示范中心”为目标,持续强化文化产业载体建设,将文化产业纳入全市主导产业体系,通过政策引导、创新驱动、示范引领、科技赋能、金融助力、载体提质、融合更新等措施,重点打造创意设计、网络文学、数字文旅、现代演艺、数字场景、影视动漫、数字文化装备等文化产业优势业态。同时,在全国率先开展数字文化产业的标准试定和产业研究并制定行业体系,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数字出版、动漫、多媒体等文化新业态发展迅猛,数字化已经成为南京文化产业的新增长极。截至2022年11月,共建成1个国家级文化科技融合示范基地,11个国家级、34个省级、103个市级文化产业园区,“有效市场+有为政府”的局面已经形成。2022年,南京市文化产业增加值达1119亿元,占GDP比重6.62%。
(五)宁波经验
宁波市以建设全球文化智造中心、全国一流影视产业基地、全国数字文化产业新兴集聚区和长三角文旅融合先行区标,打造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市相适应的新时代文化产业高地为目标,围绕抢占数字文化产业制高点,通过“以技术应用为手段,数字赋能公共文化服务”“以品牌创建为抓手,大力发展数字内容产业”“以示范创建为引领,积极构建数字应用场景”“以机制创新为动力,持续优化产业发展环境”等措施,加快构建富有创意、竞争力强的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体系,新兴文化业态发展强劲,已成为宁波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动能和新增长点。截至2021年三季度末,宁波各类文化企业注册数达5万余家,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从2016年的586亿元增长到2020年的987亿元,年均增长达14.1%,占全市GDP的比重也从6.9%增长到8%,2022年上半年,宁波市规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实现营收952.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6.7%,增速高出全国6.3个百分点,与2019年同期数比较,近两年平均增速达21%,增速高出全国10个百分点。
四、加快推动青岛文化产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对策建议
《青岛市“十四五”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到2025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超过6%。”青岛市人民政府颁布的《关于促进文化产业和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也提出了“到‘十四五’末,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1000亿元,年均增速达到10%;规模以上文化新业态营业收入同比增速超过20%,占全市规模以上文化产业营业收入比重超过10%”的发展目标。完成市第十三次党代会确定的文化产业发展任务及上述发展目标,需要借鉴国内先进城市经验,进行多方面努力。
(一)进一步完善产业扶持政策。发展文化产业是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和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战略选择,但文化产业综合性极强,资源、人才、资本、科技、市场等都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应立足青岛文化产业发展实际和未来发展趋势,进一步统筹制定新一轮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及扶持政策,从发展空间、财税金融、市场环境、消费升级等方面,不断加大对市场主体培育、内容创作生产、文化贸易拓展、文化金融合作、文化人才引育等的扶持力度,加快推动文化产业创新发展。
(二)进一步加快专业化产业园区建设。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空间载体的支撑,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必须在专业化产业园区和产业基地建设上多做文章。一方面,应引导和支持现有文化产业园区积极创建省级和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等。另一方面,应高起点统筹规划建设一批符合未来发展需要的专业化现代文化产业园区,努力提高园区软硬件设施和服务标准,推动产业园区实现产业链条的上下游整合,通过培育本土优势企业和引进外地优质企业等方式,引导支持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三)进一步发展新兴业态。当前,数字文化、创意文化、文化旅游、高端文化装备等已经成为文化产业新的增长点,应在推动现有文化企业转型发展的同时,立足“电影之都”“音乐之岛”、海洋文化、历史文化、城市建筑等传统优势文化资源及创意设计、工艺美术、出版传媒等现代文化服务业,加快培育引进一批以时尚文化、数字创意、动漫游戏、数字展览、数字演艺、数字出版、数字娱乐、网络视听、线上演播等产业形态为代表的新兴文化企业。同时,要鼓励民营资本、外商投资等以多种方式进入法律和政策许可的文化产业领域,催生一批掌握核心技术、拥有原创品牌、市场竞争力强的龙头文化企业,进而形成独具青岛特色的文化产业品牌。
(四)进一步完善人才队伍。文化产业经营、管理、创意人才均属紧缺“资源”,扩大文化产业人才队伍需要政府、社会、企业多方配合和共同努力。一方面,应制定文化产业人才建设规划,进一步健全吸引高层次文化产业人才的政策措施,为文化产业人才引进、发展和培养搭建有效制度平台。可探索建立设立工作室、项目聘任、客座邀请、定期服务、项目合作等多种形式的柔性人才引进使用机制,吸引全国乃至全球最优秀的人才为青岛文化产业发展服务。另一方面,应充分利用驻青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文化企业等各类资源,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加强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同时,还应改变传统的人才管理模式,对业内原创人员和经营管理者给予充分尊重和有效激励,为文化产业人才发展提供广阔空间和舞台。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