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以来,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扎实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确定的“三条线”重点工作,做优规划引领,做强要素支撑,全力保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全面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加快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贡献力量。
一、绘蓝图,国土空间治理能力进一步增强
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引领,着力提升城市宜居宜业宜游品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一)以空间规划推动城市发展。围绕上合示范区、青岛自贸片区等国家赋予青岛的战略使命,结合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积极实施“环湾引领、组团布局、蓝绿交融、网络支撑”空间发展战略,统筹优化全市空间和生产力布局,推动东岸城区有机更新,整合北岸城区产业创新要素,加快西岸城区高质量发展,促进即墨、胶州加速融入中心城区,推进董家口港城、蓝色硅谷等外围组团增速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高医疗、康养、教育、文体、社区商业等服务设施、公共开敞空间的配置标准;村庄规划按需应编尽编,不断完善乡村社区生活圈,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二)以内外畅联提升城市能级。围绕打造青岛都市圈,系统规划对外互联互通,完成京沪二线连接线工程选址,将于明年开工建设;同步规划青日高铁,打通南下高速铁路,实现与长三角的快速联系。对青岛至莱州高速进行规划预留,并提上建设日程,辐射带动周边区域同城化发展。
(三)以城市设计彰显城市魅力。聚焦滨海、近山、临河重点区域,高标准开展了一系列城市设计,精细雕刻城市、精心塑造形象、精准谋划发展,推动将青岛北站建设成为青岛门户、城市客厅和青岛创新创业活力区;重庆路两侧加强用地规划管控,建设城市迎宾大道;李村河(张村河)下游打造成为绿色休闲健身长廊和生态环保“腰带”;特别是张村河两岸区域实行市级提级管理、一体化推动,院士团队担任总设计师管控,全球征集城市设计方案,形成了涵盖生态保护、产业发展、民生改善的城市设计成果,引领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窗口示范区。
二、促更新,低效片区开发潜力进一步激活
聚力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加快推动低效片区再开发,低效片区全年在建项目380个,实现投资超过1200亿元,成为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新样板。我市被确定为全国低效用地再开发试点城市;作为唯一市级代表,在全国“土地日”活动上作了节约集约用地典型发言。
(一)抓腾地征迁。针对低效用地布局散乱的情况,下大力气狠抓腾地征迁,形成集中连片的用地空间。全市低效片区累计腾空土地6.6万亩,开发利用2.1万亩,为城市发展和项目落地提供了宝贵空间。征迁过程中,坚持最大限度让利于民,推动安置房与商品房建设同速度、同品质,让居民高兴搬迁、满意回迁,其中张村河两岸区域内12个社区征迁全部完成,6个安置区实现开工建设,全市最大的城中村破茧新生。
(二)抓基础配套。聚焦补齐民生短板,低效片区腾空土地优先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和公服设施建设,全年开工72个配套项目,各片区道路系统初步形成,优质教育、医疗资源加快布局,特别是青岛五十八中、山东中医药大学青岛医院、青岛大学医学医疗中心等顺利落地,一举改变了部分片区配套设施匮乏的局面。
(三)抓产业发展。抢抓新兴产业发展机遇,推动虚拟现实、新型显示、人工智能等新兴专业化园区在低效片区挂牌,吸引了融安光电科技园、人工智能创制中心等一批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入驻,为片区开发注入了源头活水。
三、守底线,自然资源保护效力进一步提升
坚守“国之大者”,坚持底线思维,统筹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切实提升耕地、矿山等自然资源保护水平,守稳守牢资源安全底线。
(一)扛牢耕地保护政治责任。以市委市政府名义出台了《关于落实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的若干意见》,配套制定了补充耕地管理、临时用地复垦等制度,耕地全链条管理体系进一步健全。印发了《青岛市耕地保护激励办法》,每年对工作突出的2个区(市)、20个镇(街道)进行用地指标和资金奖励,充分调动基层耕地保护积极性。
(二)盯牢违法违规用地问题。部署开展“守底线、促发展”土地问题治理整顿,强力整治补充耕地、农村乱占耕地建房等7个方面突出问题。实行违法用地月度监测,对6个严重违法违规用地问题挂牌督办,对10个典型案例进行公开通报,“零容忍”遏制新增违法违规行为。
(三)抓牢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形成《青岛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2035年)》成果,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海岛湾系统保护修复。提前2年完成“三区两线”可视范围128个矿山修复,全市矿山生态系统质量得到整体性改善。16处地质灾害隐患点得到有效治理,全市未发生地质灾害险情。
(四)打牢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基础。开展国土变更调查,动态掌握全市耕地、林地等自然资源变化情况,为各行业管理和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深入推进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委托代理机制试点,摸清全民所有土地资源资产底数,明确国家、省、市三级权责,促进资源资产高效配置、保值增值。
四、保发展,资源要素支撑动力进一步强化
加强高水平自然资源要素支撑,保障省市重点实施类项目全部落地开工,稳住经济大盘、服务高质量发展。
(一)用地需求保障有力。为重点项目配备土地报批专员,实行容缺受理、跟踪服务、并联推动,预计全年报批用地3.6万亩,充分满足了小沽河、青兰高速、官路水库、上合经贸产业园等项目用地需求。
(二)土地供给有序。为解决公益性用地收储难题,制定了《关于加强集体土地储备工作的意见》,有力支持基础设施和公服设施建设。制定了工业用地控制线规划管理办法,保障实体经济用地空间。创新工业用地全生命周期管理,推行以亩均效益为主要指标的“标准地”出让,储能产业园等一批重点产业项目顺利落地。发起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处置“百日攻坚”行动,实行“以地招商”,利用存量土地承接了山东能源研究院、青岛海之乐生物制药等项目。全年将消化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3.2万亩,供应土地4.2万亩。
(三)审批速度提升有效。进一步优化建设工程规划许可审查标准、流程;建设工程豁免审批范围由14类扩大至24类;5种情形无需办理规划许可变更,持续提高了规划审批效率。完成规划审批4700万平方米,其中文化、教育、体育、卫生、养老等公共管理和公服设施626万平方米,占比13%,有力保障了公共服务供给。
五、助改革,营商环境竞争活力进一步迸发
叫响擦亮“自然能办”服务品牌,优化自然资源和规划全领域营商环境,让企业群众能办事、快办事、办成事。
(一)集成服务平台。开通了“自然能办”服务热线,成立了“解难题”专班,建立了企业联络员制度,健全了区局联席会、局企对接会机制,打造了与工商联等常态化联络平台,及时开展政策咨询、提供发展指导、办理各类诉求、解决发展难题,市民关心关注的国信中学将于近期开工,市北区盐滩剩余片区土地证等20个疑难问题妥善解决。
(二)攻坚办证历史遗留问题。以主动担当的勇气,发起房屋产权确权颁证“攻坚战”,强力解决影响群众办证的历史遗留问题,累计化解项目288个,为11.19万户群众打通办证路径,年底前纳入台账的项目将全部化解,坚决不把历史问题再留给历史。
(三)强化政策赋能。针对企业政策需求,研究出台了土地招拍挂“正、负面清单”等18项政策;围绕企业办事高频事项,制作发放“自然能办”服务手册;面向重点企业、工商联首席政策官召开政策解读会,开展“法润自然”“不动产登记知识进万家”等系列宣讲,推动“建设项目多部门联合选址”等惠企措施转化为企业红利。
(四)提质不动产登记。打造“一件事、零材料、零跑腿”的不动产登记“一零零”满分服务体系,全面推行存量房“带押过户”,涉及抵押资金9.2亿元,为企业群众解决了“转贷”时间长、交易风险高等燃眉之急;“全市通办”从原有的26项扩大到45项;不动产登记费、税费实现线上线下一次收缴;非公证继承登记累计为群众节省费用近1.5亿元。
今年以来,收到政务热线、“青诉即办”市民意见建议4300余条,主要反映不动产登记、规划审批等问题,通过分类梳理、及时转办、高效沟通,已全部办结。
2023年工作取得一定成绩,但仍存在短板弱项。一是耕地“非粮化”问题未从根本上遏制,仍有耕地流向园地、林地。二是未能更好地协调规划审批效率与建筑品质的关系,规划审批质效还需进一步提高。
2024年,我们将积极推动国土空间规划落地实施,提升规划管理精细化水平;守稳耕地保护红线;以专业化园区为方向,推动低效片区全面开发;统筹开展自然生态保护修复,夯实美丽青岛绿色基底;持续化解房屋问题产权,积极维护居民财产权益,努力让广大市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有保障、更加充实、更可持续。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