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以来,市应急局坚决落实中央和省、市关于应急管理工作的安排部署,大力实施“133”工程,扎实推进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应急救援等各项工作。1-6月份,全市共发生生产安全事故99起,死亡38人,同比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分别下降20.8%和36.7%,安全生产和自然灾害形势保持总体稳定。
一、坚持安全第一、生命至上,前移安全生产治理关口
(一)狠抓责任落实。出台文件明确公共场所人员聚集安全属地及部门监管职责。编制《生产经营单位危险作业安全管理指导清单》《生产经营单位劳务派遣人员和灵活用工人员安全管理指导清单》,以清单形式界定危险作业、外包用工等方面工作职责。
(二)狠抓教育培训。组织开展“强基础、扫盲区”定制化全员安全培训和“开工第一课”等活动。成立安全生产及防灾减灾救灾培训宣讲团,每季度开展“安全第一课”。组织企业复工复产“云上直播”70场,300万企业员工参加培训。
(三)狠抓制度建设。制定《重大安全生产风险联防联控管理办法》。严格执行问题隐患整改责任追究办法,累计通报部门、镇(街)14个。编制《监管职责范围内行业企业常见安全生产违法行为清单》。落实有奖举报制度,受理各类举报5063件,奖励24.6万元。
(四)狠抓监管执法。统筹推进重大事故隐患专项排查整治2023年行动和安全生产特别是化工行业安全生产问题专项整治行动,紧盯27个重点领域78项突出问题发力,排查整改隐患20151项。加大执法处罚力度,全市应急管理系统检查企业7848家,实施行政处罚1929.77万元。创新实施“执法+N”工作机制,推动执法监管和服务保障融合发展。
(五)狠抓本质安全。开展“政保双联”安全生产事故预防三年行动,建立“政府吹哨、保险报到、惠企助安”政保联动模式,服务中小企业1783家,指导整改隐患1.52万项。完成中国石化青岛液化天然气有限责任公司试点装卸区域全过程自动化第一阶段改造,在5家企业实施机器人智能巡检,最大限度减少现场工作人员。
二、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守牢自然灾害防范阵地
(一)开展灾害风险防控能力提升行动。制定《青岛市加强极端天气防范应对工作方案》,推进自然灾害防治9项重点工程,逐步建立自然灾害风险“两图一库”(灾害风险评估区划图、防治区划图和综合风险基础数据库),精准指导防灾减灾重点工作。
(二)开展基层综合减灾能力提升行动。持续推进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工作,累计创建国家级综合减灾示范社区138个,省级综合减灾示范社区102个,市级综合减灾示范社区223个,创建质量和数量位居全省首位。
(三)开展森林防灭火能力提升行动。开展“森林防灭火百日攻坚”专项行动,累计清理林下可燃物2.4万余吨,排查整改火灾隐患452处,全省唯一地市实现森林防火期“零火灾”。加强森林防灭火综合能力建设,累计配备高山远程和进山智能卡口监控3281处,铺设隔离网644公里,建成塘坝、蓄水池1427个,新建“引水上山”水管网39.2千米。
(四)开展防汛防台风能力提升行动。落实市、区(市)、镇(街)三级防汛抗旱责任人及重点部位责任人1797人次。组织开展汛前安全大检查,检查镇(街)、村(社区)及重点工程、设施、部位8276处,整改问题隐患971个。建立防汛防台风抗灾备战重点事项清单,形成重点风险、物资储备、救灾队伍等防汛要素“一本帐”。
(五)开展抗震救灾能力提升行动。推进地震监测预警及综合信息服务系统建设,完成机房、台网中心、预警中心改造。完成5个重点项目和1个区域性地震安全性评价。建成国家标准Ⅰ类、Ⅱ类、Ⅲ类、Ⅳ类地震应急避难场所24所,创建省级及以上地震科普示范学校10所,建立1876人地震灾情速报员队伍。
三、坚持统一指挥、协同应对,切实增强应急处置能力
(一)强化“智慧应急”建设。上半年,布设国家城市安全风险综合监测预警平台一期前端感知设备9712台。完成地震监测预警及综合信息服务系统软件开发、测震台站升级、物理场所改造。
(二)强化应急指挥机制建设。应急指挥“一体化”指挥平台接入公安、水务等22家应急联动单位的13万路视频信号。建立制度规范、硬件设施、工作运行、值守保障等四方面78项应急值守“标准化”建设标准。健全市直单位应急指挥中心主任工作机制,加强跨部门协调联动和军地协同指挥,形成上下贯通、多方协同应急指挥格局。
(三)强化应急预案体系建设。修订发布56个市级专项预案,指导区(市)修订总体预案11个、专项预案296个、镇(街)级预案1072个。组织安全生产重点行业领域、防汛防台风、森林防灭火、震害防御等各类演练2980余家(次),参与人数4.1万余人,在实战中锤炼队伍、磨合机制、检验成效。
(四)强化应急救援力量建设。新评价验收7支市级应急救援队伍,新建基层应急救援站30个,累计建成56个。印发直升机起降点布局规划建设实施方案,制定181个起降点建设任务清单,倒排工期、挂图作战,确保全市域航空应急救援响应时间30分钟全覆盖。
(五)强化应急物资储备能力建设。全市118个应急物资储备库中共储存20大类1074种应急物资。加强灾害民生综合保险普惠力度,建立小额快付、大额预付、紧急费用垫付等快速救助机制,提高灾害救助的时效性。
四、坚持品牌引领、创新驱动,锻造值得托付干部队伍
(一)突出一条主线。深入开展主题教育,组织召开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举办副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主题教育读书班4期,推动整改问题2个、确立民生项目2个、形成调研报告30篇,做到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建立完善中心组学习内容提报、会议纪要、列席旁听、支部跟学等制度,指导各党支部跟进学习“第一议题”有关内容,举办“处长擂台赛”、全员“蓄力赋能大讲堂”、全员“学习强国”日日学,形成党委带头学、支部自主学、特色活动学、及时督导学模式,推动党的理论入脑入心。
(二)叫响一个品牌。在全市应急管理系统发出开展“值得托付”党建品牌创建活动的倡议。深化“我为群众办实事”,统筹推进深化作风能力优化营商环境活动,发布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10项措施,深化行政审批精致化管理,完成“秒批”事项8件,“承诺制”事项84件,“三零e办”服务事项1437件,以实际行动服务企业高质量发展。开展处室创新方舱和“金点子”征集活动,2篇制度创新成果被市委改革办采用,3篇改革创新建议在《改革专报》刊发,营造了锐意创新、勇于改革良好氛围。
(三)激扬一路清风。层层签订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组织各处室(单位)制定廉政风险防控措施,全面防控廉政风险。在全市率先出台内部审计工作规程,对局内基本建设工程、重大技术改造、预算决算等情况进行内部审计,加强对重大项目建设实施的监督管理。配合做好市委第三轮巡察专项检查迎检工作,自查发现问题25个、立行立改2项。组织拒做“六型问题干部”主题宣讲会,分层分级开展廉政谈话193人次,开展警示教育2次,督促党员干部筑牢拒腐防变防线。
尽管上半年的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人民群众的期盼和市委市政府的要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和短板。下半年,我们将着力补短板、强弱项,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牢牢守住安全生产基本盘。深入开展安全生产特别是化工行业安全生产问题专项整治,建立“三个清单”(重点任务清单、重大事故隐患清单、制度措施清单),健全“三个标准”(重大隐患判定标准、整改管控标准、执法处罚标准),开展“三大行动”(动火等危险作业和外包外租专项执法,全员教育培训、应急预案和演练专项执法,重点制度措施落实专项执法),落实“五项制度”(月调度、月通报、季考核、挂牌督办、重奖举报),从严推动专项整治走深走实。组织“政保双联 迎峰度夏”专题活动,对危化品及化工医药企业、人员密集经营场所等1000家开展诊断式指导服务。出台文件明确新业态新领域安全生产监管职责,厘清功能区职责边界。
(二)打好自然灾害防治攻坚战。全力做好重点行业领域汛期安全生产隐患排查,健全临灾预警“叫应”机制,不断强化极端天气和山洪地质灾害防范应对,确保安全度汛。加快实施水灭火工程、引水上山等森林防灭火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提升森林火灾预防能力。加快自然灾害防治重点工程建设,深化自然灾害普查成果应用,提升自然灾害防范应对能力。
(三)持续提升应急处置能力。完成城市安全风险综合监测预警平台建设一期项目验收,打通监测预警平台与一体化指挥平台,形成统一高效的“智慧应急”体系。完成59项市级专项预案修订发布,创新推行“基层应急处置卡”,增强预案针对性、实用性。高标准推进基层救援能力建设,推进省海洋灾害应急救援中心建设,加快构建“1+2+3”全域化立体救援体系。组织全市社会救援力量技术比武,提升社会救援力量整体水平。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