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以来,市卫生健康委按照市委、市政府部署,聚焦高质量发展,扎实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统筹推进“深化作风能力优化营商环境”专项行动,坚持事争一流、唯旗是夺,持续提高群众健康服务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卫生健康工作取得明显成效。我市入选中央财政支持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示范项目城市,成为全国唯一同时获得“中央财政支持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示范试点项目”、“中央财政支持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的城市;被确定为国家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建设试点城市;在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全国现场会作典型发言(仅青岛、赣州);全省医疗机构检验检查结果互认现场工作推进会、全省“互联网+护理服务”现场推进会先后在我市召开,推广我市经验做法。
一、着重实施优质医疗卫生资源倍增三年行动,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一是加快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以市政府名义印发《青岛市支持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运营政策清单》,初步实现了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青岛医院业务独立运营,我市在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全国现场会进行了典型发言(仅青岛、赣州)。二是加快打造一批医疗卫生攀峰学科、临床重点专科。遴选推荐市妇女儿童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申报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印发《2023年市级临床重点专科、县域临床重点专科主要业务监测指标》,对10个攀峰学科进行1对1现场督导检查,加强全过程管理。设立青岛市临床研究质量控制中心,提升全市临床研究的规范化水平。三是加快市级卫生重点项目建设。市公共卫生中心二期工程正在开展基坑施工,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青岛)二期、省公共卫生临床中心青岛分中心、市精神卫生中心红岛院区、市第八人民医院东院区正在开展设备安装调试及精装修施工。市政府分管副市长召开专题会议,调度推进市中心医院二期、市口腔医院改造修缮、市立医院本部院区改扩建等老城区就医环境改善工程第一批项目,落实项目启动条件,目前正在开展可研编制等前期工作。四是打造紧密型城市医联体、县域医共体示范典型,探索建立整合型服务模式。我市获评国家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建设试点城市。推动胶州市先行先试,按照1个总医院、3个嵌入式次中心、18个骨干节点的基本架构建立“总医院”管理模式,推进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结合中央财政支持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采取竞争性评审的方式,遴选5个区市开展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示范试点,打造示范典型。
二、深化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加快打造中医药强市。一是实施中医药综合改革“揭榜挂帅”。落实中医药综合改革“1+3”若干措施,在全市范围内推出10大项34小项市级“揭榜挂帅”项目;我市“深化中医药医保支付制度改革”等3项改革入选全省“揭榜挂帅”项目,数量居全省首位。二是完善中医服务体系。加快推进以省级区域中医医疗中心为牵引的中医药高地建设,新增1个国家高水平中医药重点学科、1个齐鲁中医药优势集群牵头学科。推进县级优质中医资源倍增,3家县级中医医院新建项目启用(封顶)。三是推进服务模式创新。打造新冠中医药防控“青岛样板”,我市新冠防控通用方“清肺排毒汤”创新性做法,在全省乃至四川等省份推广,获国家中医药应急课题2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王志勇来青专题调研。打造2家中西协同“旗舰”医院,探索“有机制、有团队、有措施、有成效”的中西协同模式。打造治未病中心、中医孕育调养指导门诊、中医护理门诊等中医药优势特色服务集群。《中国中医药报》头版以“中医药综合改革响起青岛强音”对我市的做法予以报道。
三、扎实开展改善医疗服务系列专项行动,在主题教育中持续提升群众获得感。一是门诊就诊体验不断提升。全市86家公立医院接入“健康青岛”便民惠民服务平台,95.2%的二级以上公立综合医院实现门诊预约就诊,全部三级公立综合医院和71%的二级公立综合医院实现大型检查预约就诊,81%的二级以上公立综合医院实现门诊诊间结算,群众门诊看病更加便捷,就诊时间明显缩短。二是住院服务更加便捷。100%的三级公立综合医院建立了住院“一站式”服务中心,为患者入院、住院、出院等提供全流程、集约化服务。86%的三级公立综合医院、71%的二级公立综合医院实现床旁入院;三级公立综合医院开展床旁出院结算、日间手术、疼痛综合管理、多学科诊疗模式的比例,分别达到100%、92.8%、78.6%、100%,群众住院服务更加便捷高效,多元化服务需求不断满足。三是诊后服务更加完善。积极推进全流程医疗服务,将医疗服务延伸至社区、家庭,二级以上公立综合医院提供居家医疗服务、延续性护理服务、“互联网+护理服务”的比例,分别达到88.6%、60.5%、76%。今年6月,全省“互联网+护理服务”现场推进会在我市召开,国家卫健委医政司来我市调研护理与康复工作,对我市先试先行开展“互联网+护理服务”等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目前,全市“互联网+护理服务”在线护士1900余人,在线服务机构130余家,累计为8754名患者提供了“互联网+护理服务”,服务满意度达到100%。四是基层服务能力不断提升。推动优质资源下沉基层,市、区市两级选派近400名医师开展对口帮扶服务,5名业务骨干挂职乡镇卫生院“业务院长”;95%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完成老年友善环境整治,95%的村卫生室配备了重点人群智慧化随访设备及康复理疗设备,基层服务环境不断改善,服务能力不断提升。五是检验检查结果互认扩面提质。全市检验检查结果互认机构数量增至50家,互认项目增至10类115项,累计完成互认11436项次,节约费用48万元,群众负担进一步减轻。今年全省检验检查结果互认现场工作推进会在我市召开,我市作了典型发言和现场推介。
四、优化重点人群服务,加快健康青岛建设。一是深化“三高共管、六病同防”医防融合慢性病管理试点,实现“三高一慢”健康管理全覆盖。将“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和“慢阻肺”高危人群及并发症筛查纳入2023年市办实事,上半年已为10万名“三高”患者提供一体化服务,开展“三高”并发症筛查13.5万人,糖尿病易患人群完成指尖血检测18万人、完成空腹血糖检测12万人,慢阻肺问卷调查95万人,肺功能筛查4万人,六项指标均实现了市办实事阶段性目标。二是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市政府分管副市长召开部门专题会议,研究审议《青岛市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实施方案》,确定在全市建立生育补贴制度,探索建立托育机构运营补贴制度,加快托育服务信息平台建设,完善降低教育成本政策措施,目前实施方案正按程序提交市政府常务会议研究。三是为全市适龄女生免费接种HPV疫苗。制发《青岛市适龄女生人乳头瘤病毒(HPV)疫苗免费接种项目实施方案》,成立市、区市两级项目工作小组和技术指导小组,举办接种业务培训会,推动适龄女生HPV疫苗免费接种市办实事落实。四是更加有针对性地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印发《青岛市常态化巩固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成果实施方案》,成立青岛市常态化巩固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成果工作领导小组和小组办公室,实行集中办公。在全省一季度国家卫生县和乡镇评审中,我市胶州市和西海岸琅琊镇参加评审,分别获全省县级第一名和乡镇级第二名,受到全省表扬。集中开展爱国卫生月宣传活动244次,动员发动党员干部群众59990人次,集中清整活动980次,清理脏乱死角1.9701万处,清除垃圾堆物5600吨、病媒生物孳生地2337处。
五、加强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和应急能力建设,构建平急结合、医防融合的公共卫生体系。一是加强医疗资源储备。加快推进省公共卫生临床中心青岛分中心建设。市、区(市)两级财政加大投入,完成重点医疗机构重症床位改造扩容,积极应对优化措施调整后出现的发热门诊、急诊、重症监护病房接诊高峰。落实危重症患者救治“五项机制”,充分做好患者收治救治各项准备工作。二是提升社区医疗服务能力。确定116家镇街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医防融合标准化服务流程改造试点,试点机构比例达56%,远超省定30%的目标值。全市100%镇街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启动健康积分激励机制,因地制宜开展个性化服务。三是加强公共卫生应急处置能力。修订印发《青岛市地震灾害公共卫生救援应急预案》,开展应急演练4次。按照扩容30%的比例,扩充了重大传染病疫情防控突发事件、突发核辐射事件、突发中毒事件3支应急处置队伍。加强全市疾控系统消毒消杀队伍建设,建成以区市疾控消杀人员为一级、区市镇街消杀人员为二级、第三方消杀机构为三级的全市三级消杀队伍。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