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我要收藏
取消收藏
青岛市文化和旅游局2023年
上半年工作总结
今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市文化和旅游局紧紧围绕主题教育“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的总要求,以“深化作风能力优化营商环境”专项行动为抓手,抓重点、攻难点、树亮点,全市文化和旅游工作再上新台阶。今年上半年,全市文化娱乐业规上企业营收20.9亿元,同比增长25%;限上住宿业营收38亿元,同比增长27.7%;接待国内游客4432.6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580.1亿元,较上年同期分别增长43.6%和48.8%。
一、上半年主要工作完成情况
(一)持续打好旅游品质提升攻坚战。一是擦亮海洋旅游品牌。推动奥帆海洋文化旅游区完善服务配套设施,进入5A标准化运营阶段。组织旅游集团与9家海上旅游企业签订联合运营协议,新开通2条“海上观青岛”航线,旺季日均接待游客近2万人次。二是打造特色名片。开展十大名菜、十大名点、十大特色小吃、十佳旅游接待饭店、十大文化主题饭店评选活动。新获评国家级甲级民宿1家、省级五星级旅游民宿4家,金山系列文创产品获全省唯一中国旅游商品大赛金奖,“嗨游青岛 悦享冬季”主题营销入选文旅部国内旅游宣传推广优秀案例。金沙滩啤酒城街区获评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青岛上榜国内十大热门旅游目的地。三是优化服务供给。在全市建成7处游客服务中心、22处旅游服务驿站,“云游青岛”平台接入景区、文博场馆、酒店、影院等各类市场主体2172家,上线文旅产品13700余件。密集推出凤凰音乐节、艾可什机场音乐节等爆款音乐节会,引流超20万人次。四是规范市场秩序。开展文明旅游实践活动,发布旅游重点线路产品“诚信旅游指导价”,实施前海一线常态化联合执法,处理有效旅游投诉450余件,全市旅游投诉按期处结率100%,一季度游客满意度蝉联全国第二。五是高水平承办省旅游发展大会。吸引游客超320万人次,大会开幕登《新闻联播》,250多家国内外媒体报道大会盛况,累计发稿14800余篇次,全网阅读量3.2亿次,获省委省政府、市委主要领导高度评价。
(二)加快培育经济发展增长极。一是完善政策扶持体系。在全省率先出台提振文化和旅游消费的政策措施,发放文旅消费券1254.17万元,带动消费1.36亿元。开展门票减免优惠,组织12家国有A级景区免首道门票,23家非国有景区半价优惠活动,累计接待游客224万人。二是狠抓项目招引落地。推出文旅市场优化营商环境十大举措,推动签约华强方特二期等33个文旅项目,合同总金额达270亿元。若七文化艺术综合体等5个项目入选全省新旧动能转换优选项目。省内首个超豪华双品牌酒店—钓鱼台·美高梅酒店开业运营。主题特色街区明月·山海间不夜城正式运营,日均客流量近3万人次,日均营业收入近40万元。三是塑强影视产业优势。举办2023青岛影视周,兑现影视业奖补资金480万元,吸引《红海行动2》等30余部重点影视片来青摄制,爱奇艺北方制作总部落户青岛。今年以来全市电影票房2.55亿元,同比增长51.79%;33家规上影视企业营收4.3亿元,同比增长25%。
(三)深入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一是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市博物馆扩建实现主体封顶,市图书馆新馆已开展地下工程,31处城市书房全面开工建设。全市部署应急广播终端11065个,建成应急广播体系有线交互电视系统,覆盖主城区20万双向用户。二是打造文艺精品力作。原创舞蹈《种子》登全国“村晚”,首创农村演出进央视先例。京剧《东方大港》赴北京梅兰芳大剧院展演,话剧《樱桃红了》入选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儿童剧《孙小圣大闹天宫》、舞剧《星河》入选全国展演,现代吕剧《民心安处是吾乡》入选全省展演。三是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举办第五届谭盾音乐周、韩美林生肖艺术展,推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5.18国际博物馆日”“群星书场”等主题活动,33处庭院演艺场所实现常态化演出。累计开展群众文化活动2万余场、惠民演出100余场、送戏下村400余场,乡村阅读推广活动近3000场。东旺疃社区农家书屋获评“全国最美农家书屋”,崂山区如是书店获评“全国最美书店”。四是营造清朗文化环境。上半年检查出版物经营场所5680家次、网吧300余家次、娱乐场所40余家次。查处非法出版物案件7起、网络案件18起、版权案件34起,查办的3起案件列入全国“扫黄打非”办挂牌督办案件。
(四)全力打造文化“两创”新标杆。一是加强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争取国家文物保护专项资金3187万元,推进实施21个文物修缮项目。平度三埠李家遗址发掘项目获评省五大考古新发现。市级非遗传承人数量达127人,全市92家非遗工坊吸纳就业1.2万人,实现人均年收入4.9万元。二是推动红色文化传承发展。加强馆校合作,联合市博物馆、青岛科技大学、中共青岛党史纪念馆等6家单位成立青岛革命文物协同研究中心。全市新增革命旧址展示利用项目5个,2个村庄入选第二批省级红色文化特色村。三是加快推进青岛老城申遗、创建5A景区工作。编制申遗文本、遗产地保护管理规划、5A级景区总体规划并组织专家论证。在历史城区设立导览标识牌近300处,安装智慧互动导览屏7处,改造提升旅游厕所13处。太兴里、三江里等片区实现开街运营,引入新潮业态76家,新增运营面积4万余平方米。大鲍岛文化休闲街区获评省级旅游休闲街区。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海洋旅游有待深挖。全市已开发海上旅游线路8条,其中5条为点对点,3条为环线,“一程多站”式航线较少。海岛旅游开发尚未破题。邮轮复航尚未在全国放开,邮轮旅游市场回暖动力不足。
(二)大型项目总量偏少。缺少辐射带动力强的大型文化和旅游项目。
(三)夜间消费不够活跃。夜间产品供给单一,以传统餐饮、购物为主,夜游、夜娱、夜秀等业态不够丰富,夜间配套服务不足。
三、下半年工作打算
(一)聚力提升全域宜游水平。完成千里海岸观光廊道(青岛段)总体规划编制,指导奥帆海洋文化旅游区成功创建国家5A级景区。对接国家和省交通运输部门,积极争取全国第二批邮轮复航试点城市。策划更多音乐节会,推出“青岛游礼”旅游商品大礼包,打造多元消费场景。
(二)聚力培育产业发展动能。加快出台《青岛市关于促进文旅深度融合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等“1+4”政策体系,制定《关于大力提振文化和旅游消费的政策措施细则》,对规上文化娱乐业营收增量给予奖补,持续释放政策红利。举办全市旅游发展大会、中国网络视听精品创作峰会、第十一届中国(青岛)国际邮轮峰会等重大活动。
(三)聚力扩大文化惠民成效。高标准完成城市书房建设任务,加快推进市图书馆新馆、市美术馆新馆、市博物馆扩建、国家海洋考古博物馆等重点项目,年内新增备案博物馆12家。持续开展“戏曲进乡村”“雅乐惠民”等活动,年组织群众文化活动不少于5万场次。
(四)聚力厚植城市人文底蕴。加快《崂山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区建设总体规划》编制论证进度,举办全市红色文化主题月活动,促进沿黄流域城市红色文化交流和革命文物精品展览合作。深化对外文化交流,开展“国际友人@Qingdao”、“电影之都”创意城市跨界联动、“西班牙周”等活动,提升城市国际传播影响力。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