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以来,市体育局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团结拼搏,干事创业,加快推进体育强市建设,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水平稳步提高,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协调发展,各项工作稳步推进。
一、上半年工作完成情况
(一)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
1.公共体育设施有新提升。高标准筹划“市办实事”项目,新建改扩建全民健身体育公园10处、健身步道和设施407处,弘诚体育场功能优化提升项目取得实质性进展;确定为19家机关、部队、企事业单位配建健身设施。加快推进“全民健身一张图”项目建设,为全市6万件公共体育设施加装二维码,实现扫码一键报修,优化体育设施管理;将全市3000处场馆、1万处场地录入平台,为市民提供实时健身地图服务;公共体育场馆全息感知体系和“一码通城”系统已进入软件调试阶段。
2.全民健身活动有新亮点。丰富活动供给,按照“月月有主题、周周有比赛”原则,举办第四届冬季全民健身运动会、第六届体育大会、第三届社区运动会、第三届全民健身云上运动会、“跑遍胶东”大型主题跑步活动、全民健身登山节等60余项市级活动,参与人数超百万人次。创新活动内容,策划举办青岛五四青年健康跑、青岛环浮山绿道健步行、国潮里院时尚体育嘉年华、广场舞挑战赛、全民激光枪射击、沿黄九市高尔夫球公开赛等一批特色活动,助力城市建设和城市发展,展示体育精彩与活力。关注一老一小,举办健身气功站点联赛,组队参加省老年人第五届运动会,开展“奔跑吧·少年”儿童青少年主题健身活动,为7800余名青少年进行脊柱健康筛查。
3.全民健身服务有新举措。发布《青岛市市民体质状况白皮书》,完成7000余例国民体质监测,培训二级社会体育指导员150余人。邀请知名大学、三甲医院专家教授走进社区,开展《运动促健康》公益大讲堂活动70余场,为社区居民讲授科学运动促健康、慢性病防治和运动伤预防等知识,并开展现场问诊服务。
4.政策保障体系有新进展。积极推进《青岛市全民健身条例》立法工作,市人大常委会已完成一审、二审,市委常委会研究通过后,进行表决。牵头召开青岛市全民健身联席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研究制定全国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城市创建工作方案。会同市发改委印发《青岛市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实施方案》。落实体育总局《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提升行动工作方案》,研究制定我市场地设施三年攻坚行动方案。
(二)提升竞技体育和青少年体育发展水平
1.认真备战各级体育大赛。做好杭州亚运会和全国第一届学生(青年)运动会的备战参赛工作,截止6月底,已有9名青岛运动员获得亚运会参赛资格,选拔出310余名运动员参加学青会22个大项、139个小项的比赛。上半年,青岛籍运动员获得国际级比赛金牌5枚、洲际比赛金牌1枚、全国比赛金牌59枚。
2.推进新周期省运会备战。制定《青岛市竞技体育目标提升攻坚实施意见》。组织完成26届省运会周期教练员竞聘上岗工作,强化教练员队伍建设。组织体育科研培训班5期,培训近700人次,提升教练员业务能力水平。全面开展各项目运动队选材组队工作,组织新入队人员开展反兴奋剂培训。
3.持续深化青少年体育工作。调整内设机构设置,成立青少年体育处。完成对120个市级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基地的认定扶持。连续第二年举办青岛市体育社会组织进校园“双选大集”,为学校提供更多公益体育服务。持续培育青少年体育特色社区,利用社区社会体育组织优质资源,开展青少年体育培训活动。
(三)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
1.创新体育消费场景和载体。启动首届青岛时尚体育消费季,举办体育产业嘉年华、体育产业博览会、城市定向赛、时尚体育联赛、数字体育运动会等活动,挖掘体育消费潜力。举办“乘帆品海”青岛海上体育旅游推介活动,编制《青岛市海上运动发展规划》和《青岛市体育旅游品质提升三年攻坚行动方案》。开展青岛市居民体育消费统计调查。发放数字人民币体育消费券、体育惠民消费券4万余张,拉动体育消费3000余万元。
2.推进体育领域重大项目。成立体育产业服务和招商引资专班,加大对知名体育企业的招引力度,目前在建项目18个,计划总投资114.08亿元;储备项目7个,计划总投资33.43亿元。有序推进中国羽协项目落户青岛。
3.积极申办举办体育赛事。引进举办全国蹦床锦标赛、全国春季游泳锦标赛、全国花样滑冰冠军赛、全国击剑冠军赛分站赛、全国帆船冠军赛、全国救生锦标赛、全国桥牌大师赛等7项国家级专业体育赛事,吸引奥运冠军、世界冠军在内的高水平运动员来青参赛。青岛马拉松、西海岸马拉松、即墨蓝谷马拉松、中国飞盘联赛青岛站、青岛击剑公开赛、全国青少年无人机大赛山东省赛(青岛)分站赛等一批附加值高的赛事相继举办,累计5万余人参赛,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中超和CBA主场比赛观赛人数屡创历史新高,竞赛表演业繁荣发展。
4.激发体育市场主体活力。对高水平职业体育俱乐部和获评省级精品体育赛事单位实施扶持奖励。持续完善体育资源及IP交易平台交易服务功能。制定《青岛市体育赛事活动管理服务工作流程》,组织体育赛事活动补助资金备案。
5.优化体育经营和消费环境。开展高危险性体育项目检查6次,对违规经营的潜水俱乐部实施行政处罚,采用无人机对潜水作业实施全天候无死角监控,规范体育市场秩序。指导成立体育消费纠纷调解中心。推广“忽米网工业互联网平台”“运动官数字体育服务系统”和“智金卫士资金监管服务平台”等数字平台在体育领域应用,加强体育类预付消费资金监管。
(四)深化城市体育品牌建设
1.擦亮“帆船之都”品牌。成功申办2025年ILCA6级及ILCA7级世界锦标赛。连续举办城市俱乐部国际帆船赛、第三届半岛城市帆船拉力赛、山东省第九届帆船帆板公开赛暨青岛市第十八届帆船帆板公开赛等帆船赛事。成功签订克利伯环球帆船赛两个赛季合作协议。在第三届中国帆船年度盛典系列活动上,荣获8个奖项,3项青少年帆船比赛列入中帆协系列赛事。联合青岛地铁集团推动青岛航海(运动)中心项目建设,打造北方地区设施最完善的水上运动中心。
2.做优“足球名城”品牌。以全国足球发展重点城市建设为牵引,加强职业足球建设,共有6支职业足球俱乐部征战中超、中甲、中乙、五超、女乙联赛,俱乐部数量和发展层级均位居全国前列,其中青岛西海岸、青岛红狮目前位居中甲、中乙积分榜前列;活跃社会足球赛事,举办覆盖社区、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各类球赛事2000余场;助力校园足球发展,创办双百“园丁学堂”培训班,对全市中小学200名体育教师和教练员进行专业培训,有效提升校园足球教学水平;积极申办东亚足联男子U15锦标赛,青岛被列为唯一申办考察城市。
二、存在问题
一是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水平还不够高。体育场地设施总量不足、供需不平衡,区市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比较突出;体育场地设施管理存在漏洞,多次被市民投诉和媒体曝光;群众性健身活动、健身人数和健身环境友好程度与国内先进城市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全民健身组织功能弱化,政策引导和监督管理不够;享受各级财政补贴的体育场馆较少,体育场馆免费低收费开放不到位,公共服务难以满足群众多样化需求,群众满意度在全省排名靠后。
二是竞技体育综合实力还不够强。对标全国先进城市,奥运夺金项目少,人才输送存在较大差距。教练员队伍执教水平参差不齐,有的教练员连续两届省运会都未取得金牌,训练中不善于做思想政治教育,临场指挥应变能力不强。部分项目缺少专业训练场地及高水平教练员,训练水平在低层次徘徊,影响了竞技体育综合实力的提升。
三是体育产业发展质量还不够优。体育产业总体规模不大,与广州、深圳、杭州、南京、成都等先进城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产业发展“集群效应”和“叠加效能”尚未形成;竞赛表演市场化程度偏低,吸引社会资本参与体育产业发展效果尚不明显;体育产业部门统计等基础工作还比较薄弱,体育产业人才不足等。
三、下半年重点工作
下半年,市体育局将加压奋进、主动作为,全力完成市委市政府部署的各项任务和年度重点工作目标,奋力推动体育事业再上新台阶。
一是加快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以争创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市为目标,成立专班推进场地设施三年攻坚行动,着力提升群众满意度,高标准完成“市办实事”任务,年底弘诚体育场主体封顶,9月份“全民健身一张图”上线运行,《青岛市全民健身条例》发布,广泛组织开展各级各类全民健身活动,扎实开展全民健身志愿服务和健身指导。
二是提升竞技体育综合实力。做好杭州亚运会青岛运动员参赛保障工作,全力备战第一届学生(青年)运动会,力争竞赛成绩处于全国前列、全省第一。做好26届省运会周期开局之年备战工作,配齐建强教练员队伍,基本完成选材组队工作,抓好各项目训练备战。完善体校、学校、体育俱乐部“三大阵地”人才培养体系,提高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质量。推进“体教融合”,健全青少年体育竞赛体系,办好市级锦标赛和中小学生体育联赛,举办“奔跑吧·少年”系列青少年活动。
三是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办好第二届中国·青岛时尚体育产业大会、第二届黄河流域暨胶东五市数字体育运动会、青岛时尚体育节、青岛时尚体育消费季系列活动、举办高水平电竞赛事不少于5项。制作招商引资宣传片、招商手册、招商计划,赴相关城市开展招商工作。紧盯世界羽联等重点项目,加快推进项目落地。
四是办好重大体育赛事活动。积极申办2024年世界青年羽毛球锦标赛和国际射击邀请赛等国际级赛事。办好全国击剑冠军赛总决赛、2023青岛篮球季等7项国家级赛事。办好第十五届青岛国际帆船周·青岛国际海洋节,“亚帆联杯”龙骨帆船赛暨青岛国际帆船赛等6项创新赛事。做好国家水上(海上)国民休闲运动中心示范点创建、评审工作。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