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全市统计工作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统计工作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精神,坚持党建统领,围绕全市“三条线”,持续深化统计现代化改革,加强统计数据质量管理,有效发挥统计监督职能作用,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统计支撑。
一、加强稳增长监测分析,促进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
1.加强重点指标监测。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结果导向,强化工业、贸易、服务业和投资等重点领域监测,细化区域、行业、企业和重点指标监测预警,及时准确反映经济发展情况。
2.强化经济运行分析。突出过程分析研判,关注总量累计情况、长期发展趋势和当月的新变化、新特点、新问题,从行业结构、存量增量、区域发展等方面剖析,抓优势、查短板、挖潜力,提出促进经济平稳运行靶向措施建议。
3.深化派生产业和专项监测分析。开展“四新”经济、“十强”产业、战略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等派生产业统计监测分析,完善高质量发展监测评价体系,优化新旧动能转换监测体系,精准反映新旧动能转换成果。
二、深化GDP核算改革成果,提升全市经济发展质效
4.深化GDP统一核算改革。修订完善区市级GDP统一核算方案,改进季度增加值核算方法,研究制定统一核算基础数据使用办法,细化GDP两级联动监测,以更有靶向性的“一区一策”服务区市抓好经济工作。
5.试编价值量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以2021年末为编表时点,将探索编制自然资源实物量资产负债表工作扩展到全市和10个区市。
6.优化“新经济”区市级增加值核算。依托“四上”企业库筛选、汇总、测算、修订各区市各行业剥离系数,提高增加值准确度,更加精准反映“新经济”发展成效。
三、强化投资统计监测,发挥有效投资引领作用
7.多层次反映城市更新建设投资成效。对“三年攻坚”目标确定的建设项目开工纳统及投资完成情况实施月度监测,对八大攻坚行动及区市专项攻坚成效开展全方位监测,准确反映城市更新建设对投资的支撑效果。
8.研究建立产业投资项目全生命周期监测制度。开展亿元以上工业、生产性服务业项目全流程监测,对竣工项目开展升规纳统前期监测,对投产纳统项目开展产出贡献水平监测。
9.开展多领域投资统计监测。开展“四新”经济、24条产业链、数字经济核心产业投资发展监测,加强对新型基础设施投资领域监测分析,开展全市重点功能区投资产业布局及投资强度监测,聚焦50亿元大项目开展监测,全面反映青岛在落实国家确定的“新的增长引擎”的投资成效。
四、深入推进统计改革创新,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
10.创新建立24条产业链统计监测制度。按季度监测全市及分区市24条产业链的固定资产投资、营业收入等生产指标运行情况以及营业利润、税收等效益指标运行情况,全面反映24条产业链的发展质效。
11.创新开展“两高”企业统计监测。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拓展统计监测指标和范围,动态监测“两高”企业发展情况。积极推进市级碳排放统计核算工作。
12.创新建立新能源统计监测体系。贯彻落实《山东省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三年行动计划》部署要求,研究构建新能源统计监测体系,推动全市能源结构清洁低碳转型。
13.建立新兴产业专业园区统计监测体系。依据24条产业链统计分类标准,按季度开展主导产业投资强度、产出效益和税收贡献等情况统计监测,为全市新兴产业专业园区精准画像。
14.加大产业统计改革创新。推进工业统计制度方法改革,开展专精特新企业工业监测,推进百货、超市法人单位与产业活动单位并重统计工作。开展规上高新技术制造业企业研发监测,建立生产性服务业统计监测制度。优化乡村振兴监测统计制度,多维度、多层次反映我市乡村振兴发展成效。
五、深化“智慧统计”平台应用,加快统计数字化转型
15.拓展“智慧统计”平台应用场景。深化人口、企业、项目地理信息系统,提升“一键上报”“算法开放”系统应用水平,推动统计数字化建设能级跃升。
16.搭建区市级智慧统计平台。拓展智慧统计平台应用向区市延伸,在共享平台所有功能的基础上建立区市应用服务平台。
17.打造“数字档案馆”。实施数字化转换存储,支持数据再开发,实现统计数据资源的分布式管理和集约高效利用。
六、加大依法统计力度,打造良好统计生态
18.扎实做好省统计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工作。推动防范和惩治统计造假弄虚作假责任制落实,维护风清气正的统计生态。
19.加强统计执法工作。加大检查范围、频率和执法处罚力度,提升案件查处质量。加强统计执法体系建设。加快建立全流程数据质量责任体系。强化统计监督与其他监督协同贯通,不断优化提升营商环境。
20.强化统计信用和法治宣传建设。开展企业信用认定工作。扎实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继续推动各级党委政府学习统计法律法规,持续推动统计普法开创新局面。
七、强化基层基础建设,提升服务保障水平
21.创新统计基层基础建设“六级联动”。依托智慧统计平台,运用GIS系统对市、区市、镇街、统计驿站、统计网格、企业进行信息联动管理,不断夯实基层基础。
22.深化高质量纳统机制促进高质量发展。优化“一个工作专班+两个网络+三个数据库+四个机制+APP实时监测”工作模式,探索建立纳统与名录库管理联动机制,积极推进名录“数”库建设。
23.加强统计网络和数据安全工作。全面落实统计网络和数据安全责任,建立网络和数据安全管理办法。开展统计网络安全监测预警和风险研判,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八、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充分发挥统计“数库”“智库”作用
24.加强发展前沿课题研究。开展生产要素投入利用与经济增长关系,新兴产业链培育发展等一系列前沿课题研究,为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贡献统计智慧。
25.强化重大战略课题研究。开展经济发展动能变化与产业发展选择、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评价等课题研究,助力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26.开展“五经普”重大问题研究。在优化经济结构、夯实基层基础、强化财务分析、编制单位底册、发挥部门力量、借助新技术手段、优选“两员”等方面加强研究,为全面打赢五经普攻坚战夯实基础。
九、扎实开展重大普查调查,服务社会发展服务民生改善
27.扎实做好第五次经济普查准备工作。组建“五经普”机构,制定普查方案,抓好普查员选聘和培训,广泛开展宣传动员。开展综合试点,实施单位清查摸底,全面掌握市场主体发展变化情况。
28.开展1%人口抽样调查。做好调查准备、业务培训、清查摸底、入户登记、数据审核及验收等各环节工作。
29.认真做好社情民意调查工作。高质量完成社会领域的民意调查,定期组织实施企业家政务服务满意度评价指数调查,为改善社会民生、优化营商环境提供民意参考。
十、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全面加强党的建设
30.全面加强党的政治建设。严格执行“第一议题”制度,深化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不懈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切实用以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统计工作。
31.认真履行管党治党主体责任。从严从紧压实管党治党责任,严格履行“一岗双责”。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加强舆情监测和舆论引导。做好市委巡察局党组反馈问题整改工作。树立“严、真、细、实、快”的工作作风,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持续深化纠治“四风”。
32.加强干部能力素质建设。树立选人用人正确导向,选拔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专业化干部。强化干部队伍内生动力,开设“处长擂台”、青年学堂、举办职业技能竞赛,运用好“统计云课堂”“统计大讲堂”,全方位提升干部综合素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