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市水务管理局积极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十六字”治水思路,统筹水资源、保护水生态、服务水民生,全力推进现代水网建设和水治理能力提升,为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提供坚强水务支撑。
一、统筹水资源,为发展注入“水动力”
抢抓国家政策机遇期、水利发展黄金期,谋划大水网、建设大项目、调配水资源,力保经济社会发展用水安全。
(一)创建现代水网示范区。面向2035年城市发展愿景,谋划编制《青岛现代水网建设规划》,按照三步走战略,打造防洪安全、供水保障、河湖生态等六大网络,构建“五干十脉、五纵五横、两枢多点”的大水网格局。制定实施三年行动计划和六个专项规划,建立总投资1400亿元的311个项目储备库,有序推进联网、补网、强链。今年以来,着力推进投资430亿元的76个重点水务项目,全市水利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30%。投资16亿元的小沽河治理工程年内主体完工,总投资9亿的桃源河、祥茂河等重点河道综合治理工程快速推进,总投资131亿元的9个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项目完成年度投资计划的140%,总投资8.5亿元的水厂提标和供水管网改造项目提前完成年度计划。我市入选全省市级水网示范区,在全国水网建设现场会上交流发言。
(二)建设战略调蓄大水库。官路水库是国家水网的重要节点,是解决青岛长远发展用水的重大工程。按照三年投资91.5亿元,建成大水库的目标,我们压茬推进土地征迁和工程施工,全面打响水库建设大会战。用3个月啃下了难上加难的征迁“硬骨头”,用10个月完成了近万亩的土地征用手续办理,调剂解决了上万亩的林地指标,实现12.8公里的围坝工程全线施工,刷新了大型水利工程项目前期和工程建设两项新纪录。截至目前,水库建设累计投资40亿元,完成两条穿库河流改道和20%的围坝工程。2025年完工蓄水后,与棘洪滩水库一起形成大都市供水“双保险”,保障青岛拥有120天以上的水源储备能力。同步推进水库输配水工程,规划建设总投资158.6亿元的4条输水管线和7座大型水厂,全面提升青岛城乡供水一体化保障能力。
(三)开辟水资源配置新格局。坚持长远保障和当下供给一起抓,突出主客联调、库河连通,实施了黄同--尹府水库调水工程,山洲水库--车家河水厂引水工程、产芝水库西线供水渠道改造等一系列引调水工程,全市24座大中型水库蓄水5.53亿立方米,是新世纪以来第二个高蓄水年份。加大客水调引力度,全年调引客水3.5亿立方米,为全市生产生活提供充足的水源保障。今年夏季用水高峰时段,城区日供水量创230万立方米新高,通过科学调度,实现全域供水平稳有序。加强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90%,污水资源化利用量超过3亿立方米,全市万元GDP用水量降至8.03立方米。我市连续4次通过国家节水型城市复查,在全国住建系统推广经验。
二、保护水生态,为城市提升“水颜值”
水是生态之基,城市因水而兴、依水而美。我们发力河湖复苏、污水治理、水美乡村,推进水环境综合整治,为人水和谐的美丽青岛增光添彩。
(一)建设美丽幸福河湖。坚持防洪为主、生态优先,系统开展城乡河湖治理,推动河湖面貌根本性改善。编制20条中小河流治理方案,开展大沽河下游、南胶莱河、五沽河等重点边界河道前期工作,争取国家抗灾减灾救灾国债££亿元,一批河道妨碍行洪突出问题得到治理。李村河、张村河、白沙河等城区河道整治提速,全面打造主城区绿色廊道,市水务局承担的两河流域管网改造项目率先开工建设。实施柏果树、五龙埠等6个小流域治理工程,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2平方公里,水系绿化达标率超过75%。深化抓镇促村河湖长制,完成32条重点河道健康评价,排查整治河湖“四乱”问题1765处,新增美丽示范河湖4条。“水清岸绿、河畅景美”的城乡河道成为市民休闲打卡的好去处。
(二)治理城市排水系统。坚持“水污染、岸上治”,巩固雨污合流管网、城市黑臭水体“两个清零”成果,全面推进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6230公里的市政污水管网排查全面完成,城市和县城建成区102处水体未出现返黑返臭问题。16座城市污水处理厂已有4座完成提标改造,7座已开工建设,5座加快开展前期工作,将于明年全部完成提标建设,城区基本实现“污水进厂、清水入河”。迟滞多年的李村河北岸污水处理厂项目今年破土动工,麦岛污水处理厂、团岛污水处理厂下地改造项目有序推进,在闹市区为市民营造一片绿色休闲空间。
(三)打造水美乡村样板。把水蓄起来,让水动起来,清水活起来,水活经济、水润民生成为乡村振兴最靓丽的底色。苑庄河、莲阴河等30条美丽示范河湖串联起多个省级农业高新区、现代农业示范区、乡村振兴示范区、生态旅游区。开展官路水库周边道路整治、村容环境和增植补绿三大行动,26个村庄人居环境明显改善。今年争取中央水库移民后期扶持资金2.12亿元,实施“美丽移民村”建设、高效农业生态种植、光伏发电、基础设施等扶持项目189个,惠及280个水库移民村,4个移民村新入选全省景区化村庄。
三、服务水民生,为生活增添“水温度”
把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涉水问题记在心上、抓在手上,全面开展农村供水保障、优化水务营商环境专项行动,让水务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好惠及民生。
(一)推进农村水质大提升。以惠及群众、润泽民心为目标,实施农村供水水质提升专项行动,通过农村供水工程提标升级、单村供水村庄联网并网、未通自来水村庄通水销号、供水设施县域统管等措施,全面提升农村供水保障水平,力争3年任务2年完成。今年以来,改造342公里供水主管网和320个村庄村内管网,新增规模化供水村庄1220个,54个未通自来水村庄管网改造全面开工建设,28座农村水厂申报省级标准化管理工程,实现从“水源地”到“水龙头”全流程水质管控,广大农民用上安全水、放心水。
(二)促进水务行风大转变。针对12345热线、民生在线、行风在线等市民群众反映的涉水问题,借助大数据精准分析,组织全系统速办速结,举一反三强化工程和管理措施,市民反映相对集中的水压、水质、水费等烦心事同比下降30%。在全市推广“青水管+”“三上门、三集成”服务,累计开展业务12000余次,打通供水服务的“最后一米”。织牢市民“脚下安全网”,全市安装排水窨井防坠落设施32.6万套,把市办实事办到群众的心坎上。全面开展水润万家、惠企利民行动,推出优化营商环境“水务20条”,变涉水单体审批为“区域评估”,深化用水报装“四零”服务,推行“网上办”“掌上办”和重大项目“一对一”帮办代办,实现惠企政策精准直达。
市民朋友们,去年“三民活动”收到市民意见建议5条;今年承办人大代表建议、政协提案22件,受理市长信箱问题28件、群众反映12345热线问题198个,已全部办结。我们深切感到,只要把群众的事当成自己的事,时刻放在心上,就会赢得群众的理解和支持。
2023年,虽然我们做了一些工作,但在供水排水服务、防洪排涝体系建设等方面,距离广大市民期盼还有一定差距。2024年,我们将按照市委市政府部署,进一步用足用好国家政策,加快推进重点工程,持续优化行风服务,为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贡献水务力量。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