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收藏
取消收藏
市民政局2023年工作报告(文字版)
青岛政务网 发布日期 : 2023-12-04
字体大小: 打印

今年以来,市民政局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民政工作的重要论述,深刻践行“民政为民、民政爱民”理念,担当作为、创新实干,努力提高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全市民政事业发展成效显著。国务委员谌贻琴、时任民政部部长唐登杰、副省长王桂英等领导到青岛调研时对青岛民政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一、以党的建设为统领,民政工作提质增效

一是全面强化党建统领。扎实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2个党支部获评市直机关五星级示范党支部。开展“靓党徽、展风采、建新功”活动、“比学赶超亮实绩、奋勇争先创一流”处长擂台赛,着力锻造“实干家”民政干部队伍。

二是全面创建模范机关。以模范机关建设“省市县三级联动”为抓手,培育“青暖助”“青情卫童”“青福颐养”“岛城红帆”“清廉民政·情暖人心”等民政业务品牌,先后荣获青岛市模范机关建设工作突出集体、青岛市人民满意的公务员示范单位等荣誉称号。

三是全面开展访联活动。开展“访千家、联万户,察民情、知民忧,办实事、惠民生”活动,组织干部职工深入基层,下沉一线,面对面听民声、汇民意、解民忧,结对走访服务对象、服务机构7500多次,联动解决急难愁盼问题500多件。

二、以民生福祉为根本,兜底保障底线牢固

一是不断提升救助保障水平。严格落实困难群众救助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制定完善重病患者认定及重残单人保政策,做好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和常态化帮扶,推动救助保障扩围增效。截至11月底,全市保障城乡低保对象7.8万人、城乡特困人员1.3万人,临时救助困难居民2万人次,发放救助资金9.8亿元。

二是不断深化社会救助改革。建立党建引领社会救助工作机制,搭建青岛慈善“救急难”信息对接服务平台,联动政府救助与慈善帮扶。深化“物质+服务”多维救助,3个品牌获评全省优秀社会救助品牌,市南区、黄岛区获评全省首批社会救助综合改革实验区。

三是不断加强儿童关爱保护。建立孤困儿童基本生活养育标准自然增长机制、价格补贴联动机制和困境儿童主动发现机制。市儿童福利院获评全省儿童福利机构标杆单位、全国维护青少年权益岗创建单位。

四是不断完善残疾人服务体系。深入推进康复辅助器具国家综合创新试点,开展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融合行动,为3.5万困难残疾人、9.7万重度残疾人发放生活补贴、护理补贴3.75亿元。

三、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养老服务走在前列

一是积极完成市办实事。完善镇(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提质升级45处,建成村(社区)养老服务站600处、示范性失智老年人日间照护中心10处,市办实事任务目标完成率100%。

二是积极提升养老质量。承办全国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专题研究班。建设家庭养老床位4530处,完成护理型养老床位建设2016张,培训养老护理员6908人次。开展居家上门养老服务7447人次,超额完成全国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行动建设任务,获民政部通报表扬。

三是积极推广助餐服务。开展老年人助餐服务推广提升行动,开发助餐线上交易结算系统,老年人通过人脸识别或刷社保卡的方式支付助餐费用,政府补贴资金自动计算并扣除,实现“一次登记、全城通享”。目前已运营老年助餐机构938家,签约登记老年人17.9万人,服务老年人就餐127万人次。

四是积极发展养老产业。成功举办2023中国山东(青岛)国际康养产业博览会,泰康琴园、九如城、中康颐养等一批高端养老机构开业运营,城运控股、海尔集团等一批国有企业、领军企业进军养老领域,带动青岛养老产业做大做强。

四、以“三放两化”为指引,基层治理提能升级

一是提升社区治理服务能力。组织实施“新时代新社区新生活”服务质量提升17项行动,打造新型社区邻里中心60余处,9个全省基层治理实验区通过评估验收。修订完善村(居)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和居民公约,不断提升基层群众自治水平。建立村(社区)出具证明工作“提醒纠正曝光”机制,制定村级组织“三张目录”“三张清单”,持续为社区减负增效。

二是提升社会组织发展质量。全市登记社会组织10639家,每万人拥有社会组织数量位居全国同等城市前列。入选民政部“十四五”脱钩行业协会商会新型综合监管观察点,完善社会组织综合监管机制,引导行业协会商会减免会员企业会费1000余万元,成立社会组织人民调解委员会15家,打击整治非法社会组织43家。

三是提升慈善社工规范水平。在全国率先建立慈善组织综合监管机制,探索设立社区慈善基金239支,募集资金2762万元。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持证社工达14161人,10个镇街社工站入选省级示范点。壮大志愿服务力量,全市现有志愿服务队伍2815支,志愿者注册人数达190万人,占常住人口的18.5%。

五、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社会服务持续优化

一是创新流浪乞讨救助。积极开展流浪乞讨人员集中救助、“寒冬送温暖”“夏季送清凉”等专项行动,搭建流浪乞讨人员监控视频AI识别应用平台,开发流浪乞讨人员线索发现上传小程序,探索建立智能发现推送和社会公众参与机制,救助流浪乞讨人员1900余人次,帮助15名走失人员成功寻亲。

二是创新婚俗殡葬改革。深化“海誓山盟”品牌建设,举办集体婚礼60余场,指导西海岸新区深化全国婚俗改革试点。持续开展婚姻登记服务质量提升行动,建成婚姻登记巡回点6处,开展婚姻家庭辅导服务近万人次,市婚姻家庭辅导中心被授予全国维护妇女儿童权益先进集体称号。推出“海之情”海葬服务品牌,承办第九届国际殡葬博览会,整治浮山森林公园散乱坟墓1.5万座。

三是创新区划地名管理。出版《青岛地名词典》,制定发布市、区(市)两级第一批地名保护名录。成立青岛市行政区划专家库,发布《青岛市中心城区地名方案》。对金家岭立新桥、重庆高架路、辽阳快速路等重大城市更新项目进行命名,命名城市道路100条。

四是积极回应市民诉求。2022年“三民”活动共收到市民意见建议20条,全部认真研究并办理反馈。2023年以来,通过政务热线、政府信箱、公开电话等途径受理群众意见建议、政策咨询3600余件,全部及时办理答复。积极参加“民生在线”“行风在线”栏目,答复办理市民意见建议325条,答复率100%,满意度均位居前列。

工作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短板: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还不够完善,政府救助与慈善帮扶的衔接还不够顺畅;养老助餐服务覆盖面不够广,部分小、弱、散养老机构的服务质量参差不齐,养老服务人才短缺,等等。

2024年,市民政局将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对青岛和对民政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加压奋进、攻坚克难,努力推动青岛民政工作“走在前、开新局、带好头”,为全省、全国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青岛经验,为青岛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贡献更多民政力量。

一是加强政府救助与慈善帮扶有效衔接。健全完善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完善青岛社会救助综合服务平台和低收入人口数据库,发挥“大数据比对+铁脚板摸排”作用,加强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和常态化帮扶。搭建困境儿童关爱保护信息平台,优化完善主动发现机制,提升孤困儿童保障水平。推动社区慈善基金发展,发挥慈善救急难平台作用,实现困难群众需求与社会资源项目精准对接、精准帮扶。

二是统筹养老事业与养老产业协调发展。大力发展老年助餐服务,建成550处以助餐功能为主的村(社区)养老服务站,实现老年助餐服务城乡基本全覆盖。健全基本养老服务体系,落实养老服务扶持政策,推进我市养老服务做大做强、长远发展。筹办2024中国山东(青岛)国际康养产业博览会,吸引更多知名养老服务企业来青投资兴业。加强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实现规模适应需求、技能达到标准、薪酬合理增长、管理有效到位。

三是推动社会治理与公共服务提能增效。强化社会组织综合监管,持续清理规范行业协会商会收费行为,净化社会组织发展环境。深化基层治理创新,加强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规范化建设,进一步深化村(社区)减负增效。发挥典型引领作用,推进社工站专业化、规范化发展;规范志愿服务行政管理,培育打造一批特色志愿服务品牌。优化社会事务服务,持续深化婚俗改革,开展农村地区散乱坟墓整治试点、流浪乞讨救助中心站建设试点。进一步加强道路命名部门协同,加大城市道路命名工作力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