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在全体市民和广大民营企业支持下,市民营经济局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委各项决策部署,以“深化作风能力优化营商环境”为主线,聚焦“夯实培育赛道、狠抓服务赋能、加快融通创新、提振发展信心”四项重点,切实优化“发展、市场、赋能、政策、法治、政商”六大环境,在中国式现代化“青岛实践”中努力彰显“民营特色”、培树“民营品牌”、贡献“民营力量”,我市民营经济已经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和主力军。
一、梯度培育,厚植企业主体新优势
一是“专精特新”全面起势。新公告529家创新型中小企业,认定503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38家企业获评工信部第五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目前我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6738家、“小巨人”企业累计190家。《光明日报》整版报道我市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培育情况。
二是“四新经济”快速崛起。新认定雏鹰企业297家,累计达到783家,新认定瞪羚企业117家,累计达到344家。举办第五届全球独角兽企业500强大会,培育独角兽企业14家,位居全国第五、北方第二。青岛创业伯乐独角兽孵化加速器落地崂山,青岛市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路演中心挂牌成立。
三是“数字化转型”强力破局。争创全国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编制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实施方案,市领导带队赴工信部参加现场答辩评审,以全国第七位的优异成绩入选第一批试点城市。
四是“领军标杆”持续发力。赴青建、赛轮等省民营百强企业调研,学习借鉴先进地区经验做法,起草形成《青岛市领军标杆企业三年培育行动计划(2023年-2025年)》。16家企业入选全省民营百强,12名企业家入选省优秀民营企业家“挂帅出征”百强榜,居全省第一。
二、协同创新,激活企业发展新引擎
一是形成国内国际“聚合力”。成功举办第十二届APEC中小企业技术交流暨展览会,共计3700余人参与了APEC技展会各类论坛活动28场,来自17个APEC成员经济体和19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34个省(市)的1621家企业参展,技展会3天的展期中,共有超万人次到访青岛展团各参展企业参观考察,达成意向金额超1.7亿元,办出了青岛特色,打造了技展会青岛样板。成功举办2023青岛中小企业国际采购洽谈会,我市船舶海工、机械装备、橡胶、化工等18个行业共209家企业,和来自德国、英国、荷兰、肯尼亚等12个国家和地区的66家采购商进行线上、线下洽谈,达成意向成交金额7000万元。
二是汇集校企合作“合伙人”。开展“千校万企”行动,召开深化“百场万企”发布会,联合东南大学、南京理工大学、中国石油大学等高校科研院所开展4场产学研技术成果对接活动,征集和发布各类技术成果近300个,企业技术需求40余项。深入推进校企合作,与青岛工程职业学院、青岛职业技术学院等职业院校达成战略合作,推动近30家企业与学校共建实训基地、产教融合实践中心。
三是聚焦卡位入链“提能级”。举办3场专精特新“卡位入链”对接会和4场次供需对接会,发布融链固链需求100余项。新认定24家省级、190家市级“一企一技术”研发中心,数量同比增加152%。加快推进专精特新技术改造,1058家企业获得小微企业创新转型项目扶持资金4亿余元。开展2023年度小微企业创新转型项目申报工作,771个项目进入市级评审环节。
四是推进示范引领“创标杆”。2家产业集群入选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3家产业集群新认定为省级特色产业集群,青岛市轨道交通特色产业集群入围省特色产业集群综合评价前十位,4家基地入选省级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推荐城阳区橡塑材料产业集群为工信部中小企业发展调研联系点。市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中心获评全国优秀中小企业综合服务机构。城阳区入围全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先进县(市、区)公示名单。
三、优化赋能,展现营商环境新面貌
一是法治环境更加规范健全。2022年度全国中小企业发展环境第三方评估首进前十,在第二届全国中小企业发展环境论坛上作典型发言。推进《青岛市中小企业发展促进条例》立法,已提交市人大常委会审议。召开全市清欠工作会议,制发了《关于切实做好防范和化解拖欠中小企业账款工作的通知》,截至目前,已累计为3064家民营企业清理拖欠账款近35亿元。转办督办“市委书记信箱”106件。
二是融资环境更加优质高效。累计为企业实现直接融资超330亿元;今年以来,纳入我局统计的18家融资担保机构为企业实现担保总额近118亿元。实施融资服务奖励政策,2023年,为80家挂牌融资企业审核拨付直接融资奖励1790万元,机构服务奖励310万元,为5家融资租赁机构审核拨付融资租赁业务奖补资金219.69万元,为12家融资担保机构申请拨付担保费补贴4435.70万元。
三是政策环境更加公正便捷。出台《关于优化营商环境服务民营经济健康发展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依托“青岛政策通”平台搭建青岛市惠企政策发布兑现统一平台,浏览量破610万次,兑现资金超21亿元。创新设立青岛市初创企业政策服务站,举办超过30场线上线下政策宣讲活动,服务超100万人次。
四、提振信心,构筑亲清政商新生态
一是创设“民企时间”。在局党组会议创新设立“民企时间——倾听企业声音、服务企业发展”议题,面对面与企业家沟通,听建议、解难题、办实事、促发展,已举办24期活动,54名民营企业家参加。国家发展改革委《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动态》刊发我局设立“民企时间”做法。
二是弘扬企业家精神。定期组织召开领导小组会议,举办2023年青岛企业家日暨企业家宣传周活动,开展“一起益企”、中小企业服务月等系列活动,在全社会大力营造尊重企业家、支持企业家的浓厚氛围。
三是坚持党建领航。会同市委组织部举办全市220名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书记参加的主题教育示范培训班,全面提升非公有制企业党建水平。指导成立3个青岛市民营企业产业链党建联盟,举行生物医疗、纺织服装产业链党建联盟座谈会,加强民企产业链党建引领。打造“情系民企”党代表工作室,新吸收4名民企党代表入驻,设置4个工作室联络点,全年赴市北、胶州举行2次党代表接待日活动,为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注入“红色动能”。
截至2023年10月,全市实有民营市场主体209.0万户,同比增长4.4%,占全市市场主体总量的98.4%;民间投资增长3.9%,高于全国民间投资增速4.4个百分点,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59.1%;民营企业进出口5194.8亿元,同比增长13.2%,高于全国民营企业进出口增速7个百分点,占同期全市进出口总值的70.8%;民营经济新吸纳就业29.0万人,同比增长4.2%,占全市城镇新吸纳就业的84.3%。民营经济展示出强劲的发展韧性。
今年以来,我们办理人大建议、政协提案38件,通过政府信箱、政务热线、建议提案、民生在线等渠道回复市民意见建议和政策咨询138条,并及时采纳落实到具体工作中。但对标先进城市,对标广大市民和民营中小企业的期望,我们还有不少差距。比如,国企、民企机会不平等问题仍然存在,“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仍待破解,民营企业“引才难留才难”等问题。我们会认真剖析研究,在今后工作中切实加以改进。
新的一年,我们将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坚持务实的作风和创新的精神,聚焦企业所思所需所急所盼,聚力“培育、赋能、服务、保障”四项工作重点,推动全市民营和中小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为奋力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贡献更大的力量。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