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收藏
取消收藏
市海洋发展局2023年工作报告(文字版)
青岛政务网 发布日期 : 2023-12-04
字体大小: 打印

2023年,是全市海洋发展奋楫扬帆、破浪前行的一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广大市民的关心参与下,青岛现代海洋城市建设的首位度、引领力和示范性持续提升。前三季度实现海洋生产总值3730亿元,同比增长8.1%,占全市GDP超过30%,居全国副省级城市第一。

一、以“机制创新”为抓手,构建大海洋格局,海洋发展全面起势

一是统筹机制更加有力。创新实施重点攻坚、一线调度、亮绩赛绩等“十项机制”,首次组织全市经略海洋大会、两次海洋重点项目观摩、区(市)擂台赛等“十大活动”,成功举办青岛海洋领域首次、最高规格的“走出去”宣传、推介活动——北京、上海推介大会,向全球发出青岛“海洋之约”,成立中外企业家蓝色联盟,充分展示青岛海洋发展成效,形成了全市经略海洋、大抓海洋的浓厚氛围。中央办公厅两次来青开展海洋强国建设回访调研均给予充分肯定,全省海洋强省建设观摩活获得省市领导一致好评。

二是规划谋划更加全面。组织党外人士座谈会,成立专家咨询委员会,制定落实市委海洋委2023年“四个十”重点任务清单,形成海洋发展工作图谱,启动编制《青岛市海洋发展2035远景规划》和全省首部《海洋经济促进条例》。在全市推出“海洋改革二十项案例”,蓝色自贸等3项经验在全国推广,蓝碳创新等5项经验在全省推广。

三是政策服务更加到位。实施《优化营商环境服务保障重大项目建设二十条意见》,全力打造“海洋好办”服务品牌。制定《海洋之星企业倍增计划18条措施》,搭建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在全国率先开展高成长性海洋企业评选活动,实施“一业一策”精准滴灌,制定支持深远海养殖和三文鱼产业高质量发展意见,持续塑造深远海养殖产业发展新优势。通过政务服务便民热线、“青诉即办”等渠道收集企业、市民诉求450余件,严格按规定时限答复,持续提升办理质效,切实提高群众满意度。

二、以“重大平台”为载体,集聚资源要素,科技创新持续突破

一是打造高能级创新载体。创新自然资源部、山东省、青岛市共建模式,国家深海大数据中心、基因库和标本样品馆--“深海三大国家平台”加速落地。蓝色种业研究院年内挂牌,正在搭建海水养殖生物前沿育种技术体系等共性技术平台。中国海洋工程研究院(青岛)建设进一步规范完善,推动与清华大学、崂山实验室合作建设崂山实验室北京研究院,务实聚焦海工装备技术加快攻关和成果转化。

二是强化自主创新能力。支持西海岸新区加快打造国家海洋科技自主创新领航区。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亚洲首艘圆筒型浮式生产储卸油装置船体完工,南极磷虾资源研究步入国际领先序列。在海洋种业、海洋食品领域成功获批2家全国重点实验室,市级海洋工程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增至32家,联合国粮食组织首批水产养殖参考中心落户青岛。全市涉海高新技术企业达502家、占全省53%,省海洋科技创新奖70%花落青岛。

三是建设高素质海洋人才队伍。在市委组织部指导下,实施海洋人才集聚行动,聘任10名涉海院士为“青岛海洋荐才专家”,持续开展现代海洋英才评选活动,实施泰山产业领军人才工程蓝色人才专项,对接引进全球海洋领域顶尖人才人选5人,全市海洋人才总量达37.65万人,新增2名工程院院士全部为涉海院士,驻青涉海院士达23人。

三、以“项目建设”为牵引,发力实体经济,海洋产业提质增效

一是聚焦重点赛道。瞄准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海洋新能源、海洋装备、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海洋渔业、航运金融等重点产业,走访头部链主企业近300家,首次聘任10位海洋领域领军人物担任海洋招商推广大使,新引进海洋项目115个,总投资1001.13亿元。强化调度考核,总投资2000亿元的90个海洋重点项目开工在建率97.8%,完成投资341.9亿元。

二是聚焦集聚发展。研究制定《现代海洋产业示范园区培育管理办法》,按照“特色引领、错位竞争、链主带动、集聚发展”的思路,“一园一策”打造一批海洋特色园区建设实体样板。中船集团民船中心总部落地补齐了我市船舶、海工装备研发设计短板。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示范区已达6处,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增至21处,国家级渔港经济区建设顺利推进。

三是聚焦产业提升。“国信2号”“国信3号”养殖工船开工建造,“深蓝2号”大型智能网箱年内投入使用。海检集团全国首个标准浅海试验场开工建设,潍柴海洋装备制造中心竣工投产,载重31.9万吨超大型油船项目签约。抗肿瘤海洋一类新药BG136启动临床试验,3款海洋创新药正进行临床前研究。中船青岛蓝色海洋经济综合体签约落户,英国海洋可再生能源孵化器集团创新中心等项目加快推进。全球首个海水淡化浓盐水提锂项目落地,海水淡化规模达到34.1万吨/日。青岛港正式成为离境港,“蓝梦之星”号邮轮首航,青岛国际邮轮实现北方首批复航,新华·波罗的海国际航运指数我市位居第15位。

四、以“融汇全球”为目标,广拓蓝色“朋友圈”,对外合作成果丰硕

一是搭建全球海洋治理“新平台”。部、省、市共建全国唯一联合国“海洋十年”合作中心签约落地,亚洲唯一的“海洋十年”海洋与气候协作中心同步启用,国际海洋场景创新合作中心揭牌,发布了《“海洋十年”国际合作中心发展规划(2023-2030年)》。承办中国-国际海底管理局“海洋科学与技术”2023年培训班,与21个国家开展培训交流。

二是拓展海洋开放合作“新空间”。成功举办2023东亚海洋合作平台青岛论坛、联合国“海洋十年”海洋与气候协作中心国际启动大会、“蓝色药库共同梦想”主题活动、国际渔业博览会等重量级国际海洋展会活动,接待联合国海洋事务特使等重要外宾一百余人,全市外事活动70%与海洋有关。发起“海洋十年”、东亚海洋治理、蓝碳三个青岛倡议,围绕《国家管辖外海域生物多样性养护和可持续利用协定》高标准承办我国政府主导的全球首场研讨会,助力提升我国海洋领域国际影响力。

三是创新海洋国际交流“新模式”。邀请太平洋岛国所罗门群岛等国农渔部长访青,推动签订《所罗门群岛国立大学和中国海洋大学合作框架协议》,开拓渔业国际合作的新领域。加强与密克罗尼西亚联邦科斯雷州海洋交流合作,积极推进与挪威卑尔根市缔结海洋国际友好合作城市关系。

五、以“陆海统筹”为重点,深耕海洋治理,服务保障水平不断提升

一是强化服务“双碳”战略能力。制定国内首个综合性海洋碳汇核算标准--《海洋碳汇核算方法》和首个贝藻类渔业碳汇计量行业标准,完成山东省首笔海洋碳汇交易。积极布局开发碳捕集与封存)和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装备,国内首个二氧化碳封存示范工程设备在青建造完工。

二是强化海洋资源管理能力。牵头组织全市海洋产业发展和生态保护修复情况专项审计整改工作,开展海洋牧场集中整治行动,加大“土地权属认定”政策研究,全力推动海域历史遗留问题解决,为上合示范区等国家重大战略平台松绑。

三是强化海洋生态治理能力。持续开展“蓝湾整治”行动,小岛湾、灵山岛、古镇口等生态修复项目有序推进。严把水产品安全质量关,本地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抽查和风险监测检合格率超过99%。组织开展“净湾行动”,有效应对海星、白泥蚂敌害生物,保护胶州湾贝类养殖安全。提前完成互花米草全域治理年度任务。强化“前置打捞+近岸防御”,打捞清理浒苔32万余吨,浒苔近海上岸量同比减少86%,浒苔处置效果历年最好。

四是强化渔业执法监管能力。研究制定《青岛市海洋治理协同联动指挥工作机制》,持续推进涉渔“三无”船舶清理整治,依法维护海洋伏季休渔秩序。落实海上旅游专项整治部署,切实做好省旅发大会服务保障。制定大马力渔船管控十项机制,开展重点隐患排查专项整治行动。创新渔船拆解补助标准,全年淘汰老旧渔船700艘。今年以来,全市未发生渔业安全生产责任事故和重大渔业违法违规案件。

一年来,我们的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对标国家、省赋予青岛海洋发展的新定位、新使命,对标市委、市政府工作要求,对标群众期盼,仍存在不足和问题。

新的一年,市海洋发展局将按照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大力实施“落地提升年”活动,全心全意办好惠企利民实事,以海洋发展的新气象、新作为、新担当,全力开创建设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新局面,为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