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以来,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深化作风能力优化营商环境”专项行动要求,聚焦推进新型工业化,大兴调查研究,主动靠前服务,围着企业转、盯着项目干,“工赋青岛·智造强市”建设取得积极成效。青岛市连续三年居全国先进制造业百强市第7位。
一、突出运行保障,全力助企纾困解难
统筹实施稳增长六大行动,“一业一策”对重点行业打开分析、靶向施策,有效对冲严峻下行压力,工业经济实现量质齐升、加速向好。1-10月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9%,高于全国1.8个百分点;工业企业利润好于全国、全省。坚持服务下沉。协同各区市、功能区和产业园,开展助企暖企“春风行动”,对全部4717家规上工业企业遍访服务,深入企业车间、项目现场解决困难诉求858项,切实帮助企业解难题办实事。坚持专班靠前。发挥工业运行专班、企业服务专班作用,精准帮扶企业扩产增效。1-10月,126家倍增培育企业产值增长11.7%,上拉全市规上工业产值增速2.7个百分点;43家新一代“青岛金花”培育企业营收增长高于全市平均4.7个百分点;536家企业升规纳统,筑牢稳增长“压舱石”。坚持政策跟进。问需于企、问计于企,精准出台支持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精密仪器仪表、绿色低碳新材料等产业发展政策措施。开展政策“进区市、进协会、进企业”等宣讲活动50多场。今年以来,已为企业争取国家和省级专项资金2.1亿元,通过“一网通办、免申即享”拨付市级专项资金15亿元,推动2494家企业享受增值税加计抵减政策,“真金白银”释放政策红利,为产业添热度、为民生增温度。
二、突出要素支撑,加快项目落地建设
坚持要素跟着项目走,用好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高端化工等产业专班机制,统筹协调政策落实、土地供应和能耗指标,全要素保障项目落地。聚焦招商引资项目。编制实施重点产业链精准招商指导目录,落实“以商招商”及社会化招商支持政策,推动中电科数字电磁信息科技园、一汽智能锻造及精密制造等8个50亿元以上制造业大项目签约落地,潍柴(青岛)智慧重工智造中心、歌尔整机和光学模组一期等项目投产,海尔冰箱一期、海尔中央空调一期、奇瑞零部件二期、美锦氢能等项目年内竣工。聚焦技改升级项目。实施技改升级焕新服务行动,搭建“技改荟”平台,“一对一”推动技改方案供应和企业需求精准匹配,跟踪推进重点技改项目525个,竣工投产129个,1-10月工业技改投资增长18.3%,高于全省4.1个百分点。发布技改政策“一本通”,拨付市级政策资金8亿元,受奖补企业实现营收增长10.5%、利润增长14.2%。聚焦增量培育项目。实施三级联动摸排和全生命周期监测服务,着力打通从“招引”到“建设”再到“产出”环环相扣的服务“快车道”。推动京东方等91个增量项目加速释放产能,上拉1-10月规上工业增加值2.8个百分点,增长贡献率超过47%,为稳增长注入强劲动能。
三、突出建群强链,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坚持“点”上强企业、“线”上固链条、“面”上促集群,加快建设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优势产业扩能升级、新兴产业集聚突破,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强化链主企业引领。开展产业链重点企业入库培育,入选首批省制造业领航培育企业18家,居全省首位。组织产业链“链万企”供需对接活动90余场,推动100多家配套企业进入龙头企业供应链,力促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其中,一汽解放等5家整车企业与32家配套企业达成合作,海信集团近20项需求与10余家配套企业实现精准对接,北海造船等8家企业达成意向合作订单近10亿元。强化产业集群提升。推动智能家电、轨道交通装备2个国家级集群通过验收,青烟威船舶海洋工程装备、青岛仪器仪表2个产业集群入选省先进制造业集群,数量居全省首位,先进高分子材料产业集群入选省“十强”产业“雁阵形”集群。奇瑞青岛基地获得整车资质,导入星途瑶光PHEV车型,北汽制造极石01车型上市。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常态化开展新能源汽车下乡活动20多场,截至10月底,全市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达到37.2%,高于全国6.8个百分点。强化园区载体支撑。深入落实“5个1”机制,推动人工智能、精密仪器仪表、绿色低碳新材料(董家口)3个园区挂牌,引进落地大朋VR总部、云天畅想总部等一批新兴项目,打造新兴产业城市地标。家电及电子信息产业基地连续五年获评五星级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四星级以上基地数量居计划单列市首位。
四、突出转型升级,提升发展质量效益
聚焦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坚持把企业创新作为根本动力。支持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协同创新联合体,“揭榜挂帅”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智能家电、虚拟现实国创中心突破关键共性技术7项,累计达到19项。实施企业技术创新重点项目2186项,发布产业技术创新协同攻关重点项目25项。入选国家级质量标杆3个,居副省级城市首位。新增2家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5家省技术创新示范企业、15家省软件工程技术中心、47项省首台(套)技术装备及关键核心零部件、34家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119家省首版次高端软件产品。发布企业创新产品77个,开展机器人典型应用场景评选,举办世界工业互联网产业大会、国际软博会、中国无线电大会,推出“工赋青岛”等栏目40余场,组织开展“三品”全国行等活动,持续强化创新产品推广应用。坚持把数实融合作为主攻方向。深化“工赋青岛”行动,工赋模式加快向全省全国推广。卡奥斯服务企业16万家,连续5年问鼎全国“跨行业、跨领域”平台榜首;柠檬豆赋能中小企业39万家,新入选国家级“双跨”平台。新增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6个、智能制造优秀场景11个,居计划单列市首位。入选中国软件百强4家、首批省综合型软件名园3家,均居全省首位。新发布工业赋能场景1000个,举办“工赋·青听”场景对接等活动10余场,促成合作意向近200项。新建5G基站7000个,累计达到3.7万个,网络质量全国领先。国家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山东分中心上线运行,青岛人工智能计算中心建成启用。1-9月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增长22%。坚持把绿色发展作为生态底色。深化“亩产效益”评价改革,完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办法,完成9060户工业企业评价,落实非投资类财政资金与评价结果挂钩机制,激励企业提质增效、转型发展,亩均税收效益保持全省前列。加快建设绿色制造体系,构建国家—省—市绿色工厂示范梯队,3家企业获评国家工业产品绿色设计示范企业,15家工厂、6家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进入国家绿色制造公示名单,绿色发展质效不断提升。
今年以来,我们通过政务热线、政府信箱、行风在线、问政青岛等各种渠道,回复454条市民意见建议和政策咨询,及时采纳并落实到具体工作中,以用户思维、企业视角深化服务流程再造。但面对严峻复杂经济形势,企业生产经营受到内外需求不足、盈利水平下降等多重制约,部分重点行业下拉影响仍在持续,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依然较多。我们在“一业一策、一企一策”抓服务、稳增长等方面,工作还不够精准到位。下一步,我们将深入落实全国、全省新型工业化推进大会精神,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坚持把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贯穿新型工业化全过程。一是锚定目标再加力,当好企业、区市“贴心人”,跑出服务发展“加速度”,以确定性的工作举措对冲各种不确定性,尽最大努力争取最好结果。二是政策保障再加强,从企业中来、到企业中去,精准出台新一轮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普惠性政策以及系列功能性产业政策,抓好政策集成供给和直达快享,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三是改革攻坚再加速,放大“工赋青岛”品牌效应,全力争创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区、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先导区,昂起工业强市龙头、挺起先进制造业脊梁,努力为建设现代产业先行城市贡献力量。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