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收藏
取消收藏
市发展改革委2023年工作报告(文字版)
青岛政务网 发布日期 : 2023-12-04
字体大小: 打印

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市发展改革委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围绕增长强机制、聚焦产业抓项目、着眼大局谋战略、紧盯要事促发展、心系群众办实事,激情担当干事,创意创新创造,以实干实绩在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中走在前、当排头。

一、坚定不移稳增长、强动能,经济回稳向好态势更加稳固

一是经济运行持续回稳。坚定扛牢稳增长责任,进一步建立完善经济运行监测调度机制,推动全市经济持续回升向好。前三季度,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769.1亿元、同比增长6%,增速高于全国0.8个百分点、持平全省,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居第4位;总量占全省的比重持续提升,经济大市的作用更加凸显。

二是项目建设加力提速。始终牢固树立“大抓项目、抓大项目”的意识,完善重点项目协调服务机制,加快推进省市重点项目建设,截至10月底,423个省、市重点实施类项目全部开工,完成投资超过2600亿元,提前完成全年投资计划。投资结构持续优化,1-10月,全市高技术投资、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分别增长25.1%和26.5%,占全部投资比重分别同比提高3个和8.2个百分点。

三是政策供给精准有效。持续加强政策集成化供给,围绕稳增长、稳就业、扩内需、强产业等重点领域,先后出台4批“稳中向好、进中提质”政策清单、308项具体政策举措,拿出“真金白银”,助力经营主体纾困解难、发展壮大。1-10月,全市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费294.39亿元,为稳住经济大盘发挥了重要作用。制定全市扩大内需三年行动方案,更好发挥内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四是发展质量提升向好。坚持把推动高质量发展作为首要任务,加力调新调优产业结构,前三季度,全市“四新”经济增加值增长9.3%,占比稳步提升;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比重达59%,较上年同期提升2个百分点。4个集群和6家企业分别入选省“雁阵形”集群和集群领军企业,总数分别达到22个、31家,新增数量和总量均居全省第一。创新引领持续加强,成功争取新获批国家企业技术中心4家,10个项目入围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产业攻关项目、数量居全省第一。新认定场景应用实验室28家、数字化转型赋能中心10家,精准对接赋能新兴产业快速成长。

二、突出重点强链条、搭平台,实体经济支撑更加有力

一是产业发展迈出“新步伐”。始终坚持把经济发展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发挥市实体经济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作用,着力打好“新制造”建链强链、“新服务”融合提升、“新园区”释能增效、“新项目”持续扩量“四场硬仗”,扎实推进103项年度重点任务,推动实体经济振兴加快起势。牵头推进集成电路、新型显示等4条产业链建设,“芯屏”产业集聚项目总投资超过2200亿元,鹏辉能源等氢能储能大项目签约落地,加力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制定出台全市未来产业发展实施方案,抢占未来产业新赛道。

二是专业园区构筑“新高地”。把专业园区作为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平台,推进落实“5个1”工作机制,推动人工智能、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氢能与储能等5个园区挂牌运营,累计挂牌专业园区达到8个。制定专业园区管理办法,规范园区管理评价,实行“有进有退”动态管理。制定入园项目评估办法,坚持“一园一业”,严格准入门槛,集聚优质项目,构建产业生态,打造新兴产业发展高地。截至10月底,8个专业园区在建项目总数达56个,计划总投资超过1500亿元。

三是服务经济塑成“新优势”。印发实施加快构建优质高效服务业新体系、培育壮大新型消费行动方案,推动3个产业园获批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数量居全省第一。启动实施楼宇经济高质量发展专项行动,成功举办楼宇经济发展大会,全市税收过20亿元楼宇实现零的突破,过10亿元楼宇达到6座。前三季度,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5%,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63.7%,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达68.7%。在全省服务业年度正向评价中我市名列第一。

三、着眼大局谋战略、提能级,城市发展空间更加广阔

一是绿色发展开局起势。坚决扛牢全省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强龙头”担当,在全省率先出台三年行动计划,全面承接国家、省赋予的102个重大事项,186个实施类省三年行动计划重点项目完成投资近1000亿元,5个区市入选省先行区建设创新引领型区域试点、数量居全省首位。加快落实“双碳”战略,制定印发全市碳达峰工作方案,牵头建立碳达峰“1+N”政策体系,明确“任务书”“路线图”,构建形成“双碳”工作四梁八柱。全省首个重型燃机示范项目华电青岛燃机首台机组调试点火成功,新能源发电总装机占全市发电总装机比重接近一半。

二是协同发展多点突破。纵深推动区域协同发展,国家“十四五”期间重点布局的青岛都市圈建设取得重大突破,青岛都市圈发展规划正式获批印发,一批重大事项纳入规划布局。主动融入服务黄河战略,成功举办黄河流域“9+1”城市陆海联动高质量发展合作会议等20余项重大活动,21项重点合作事项和52个重点项目有序推进。扎实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3个区市获评全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先进县,1个区市获评高质量发展进步县,获评数量创近年新高。

三是开放发展纵深推进。主动融入服务新发展格局,成功承办首届“中国+中亚五国”产业与投资合作论坛,习近平总书记向论坛致贺信;青岛国际能源交易中心揭牌成立,全年交易发生额将达1000亿元。开放枢纽功能持续增强,出台全市更好参与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成功申建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成为全国4个获批建设全部承载类型枢纽的城市之一;我市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在全国年度考评中获第一名。成功争取我市入选国家综合型流通支点城市。

四、聚焦大事抢先机、争主动,资源集聚优势更加凸显

一是全力争取重大项目。加力突破重大产业项目,推动物元半导体项目成为全省首个通过国家认可的高端封测项目;推动芯恩一期项目建成投产,填补全省大尺寸晶圆制造空白;京东方项目29条产线投入生产,将成为全球最大的移动显示模组单体工厂。推动首架“中国造”万丰钻石DA50飞机下线并成功试飞、实现量产,莱西通用航空机场获批通航;积极争取推动重大生产力布局项目实现突破。加快推进重大基础设施项目,争取董沂铁路纳入国家“十四五”铁路建设规划,京沪二通道联络线铁路获国家正式批复,3个重大港口项目纳入国家规划。牵头开展“十四五”规划中期评估,259个重大工程项目有序推进,“仲华”热物理试验装置、海上综合试验场等重点项目加快建设。

二是全力争取先行先试。深入推进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试点任务,推动莱西市入选县城城镇化建设省级试点。国家首批废旧物资循环利用试点加快建设;在全省率先实施市场主体间用能权交易,为重点项目解决能耗指标90余万吨,带动投资超400亿元。推动2个区市入选省共同富裕“揭榜挂帅”先行示范区市、数量居全省第一。我市成功入选建设国家儿童友好城市名单,一批适儿化项目加快推进,让更多儿童元素充满城市空间。

三是全力争取政策资金。成功争取地方政府专项债额度499亿元,总额居计划单列市第2位、创历史新高,受到国家发改委通报表扬。争取重大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建设等领域中央预算内资金15.6亿元,较去年增长25.8%。出台碳金融发展三年行动方案,推动23个项目纳入省碳金融重点项目库,为项目争取政策性货币工具支持15.1亿元。支持华夏华润商业REIT成功获批,成为全国首批消费基础设施公募REITs项目。

五、心系群众解民忧、守底线,惠企利民服务更加贴心

一是办好民生实事。全力推进“市办实事”办理,全年新增充电设施2万个左右,超额完成预定目标。成功争取中央预算内资金支持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实训基地二期等项目建设。深化产教融合试点,新入库培育产教融合型企业13家、总数达到48家,累计为企业减免教育费附加近7000万元。健全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发放价格补贴惠及21万人次。累计实施省、市级以工代赈项目119个,吸纳务工1.6万人。积极稳妥推动四区停车收费改革落地,道路泊位周转率明显提升。

二是抓好惠企服务。深入开展发改领域“深化作风能力优化营商环境”专项行动,制定并落实34项重点任务;创新建立“3+N”常态化政企沟通协商机制,收集并办结企业诉求73项。在全国率先建立全市统一的企业融资服务平台“青融通”,我市综合信用指数在国家监测的36个省会及副省级以上城市中位居第一位。落实容量电费补贴等政策,每年可为企业降低用电成本1.7亿元;积极争取省出台LNG接收站气化服务优惠价格政策,每年可为企业降低费用约2亿元。

三是守好发展底线。切实加强能源电力保障工作,顺利完成迎峰度夏电力保供任务,迎峰度夏期间全社会用电量121.6亿千瓦时,较去年同期增长10.9%。加快推进能源基础设施建设,胶州湾海底天然气管线正式通气,山东LNG接收站二期、三期项目建成投产,山东管网东干线青岛段管道建设全线竣工,青岛港原油商储库竣工投产。严格落实粮食安全责任制,夏粮集中收购圆满结束,共收购小麦60.15万吨,创历年新高。

一年来,尽管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广大市民的期望相比还有不少差距。经济发展质量效益有待提升,民生保障和惠企服务仍需加力。今年以来,我们通过市民评议、行风在线等渠道共收到社会各界600余条意见建议,目前已全部办结,需要长期推进的也在持续落实。

2024年,市发展改革委将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全面落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一以贯之稳增长、抓项目、谋战略、促改革、惠民生,努力推动发展改革工作走在前、开新局,为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作出更大贡献。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