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市地方金融监管局锚定优化金融服务、深化金融改革、防控金融风险、完善金融监管等金融工作重点领域,全力推动金融业高质量发展,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和保障。前三季度,金融业实现增加值805.33亿元,同比增长7%,高于GDP增速1个百分点;金融业增加值占GDP比重6.8%,较去年同期提高0.1个百分点;金融业实现税收占全市税收比重超过十分之一。
一、资金供给扩面增量,服务实体经济精准有力
(一)金融政策传导更“准”。全面融入实体经济振兴发展战略,以政策激励和高效落地为抓手,推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助力重点产业高质量发展等一系列具有针对性前瞻性的政策措施,激发信贷供给积极性。截至10月末,全市本外币贷款余额29575亿元,同比增长10.5%;比年初增加2585亿元,同比多增66亿元,总量及增量均居全省首位。本外币存贷比超过110%,处于历史最高点,分别高于全国、全省26个和23个百分点,全市信贷资源运用充分,汇聚资金能力不断提升。
(二)融资服务效能更“优”。持续打造“春雨行动”金融服务品牌,累计组织多层次、多样化金企对接活动200余场次;组建228支金融辅导队累计走访各类企业和项目超1.56万家次,促成融资放款661.62亿元。建立“金融问诊”制度,通过12场次“把脉问诊”,为28家企业提供定制化融资解决方案;创新开展20期金融政策产品直播季活动,受众超过25万人次;发挥“金企通”数字化平台作用,服务企业融资650亿元,金融服务的精准度、便捷性和覆盖面不断提升。
(三)重点领域金融支持更“强”。聚焦产业园区、绿色低碳、资本市场、首贷拓展、乡村振兴等重点领域,实施五项“百亿计划”。在6个专业产业园区建立“金融管家”试点,为园区企业提供覆盖全生命周期的融资服务。开展金融机构高管走基层“百日攻坚”活动,针对全市1623个重点项目,强化融资服务保障。截至10月末,全市流入生产经营领域的贷款增量达到2462亿元,占各项贷款增量的95%;制造业中长期贷款、普惠小微贷款、涉农贷款增速分别达到32%、26%和16%,均大幅高于各项贷款增速。新发放企业贷款平均利率3.89%,处于历史较低水平,企业贷款融资成本持续下行。
二、企业上市基础夯实,直接融资实现提质扩容
(一)全力以赴“推上市”。将推动企业上市作为金融助力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常抓不懈,创新组建资本市场专业服务团队,为“白名单”企业提供定制服务。运用服务企业上市“十项工作机制”协调解决难点痛点事项50余件,加快企业上市进程。新增8家上市及过会企业,境内外上市公司总数达到85家,稳居全省首位。上市公司涵盖31个国民经济行业大类,与24条重点产业链关联的境内上市公司达到48家。
(二)夯实基础“抓培育”。强化企业上市后备梯队建设,累计摸排走访各类优质企业百余家次,筛选优质上市资源;全新建成三大交易所“全牌照”资本市场服务基地,组织各类培训活动89场,参训企业超1400家,持续提升企业家队伍利用资本市场意识和水平。全市待审及辅导企业29家,重点拟上市后备库入库企业442家,保持上市梯队良性格局。蓝海股权交易中心获批全国首批“专精特新”专板、首批三四板对接机制和首家非上市公司财务顾问创新试点,服务全省“专精特新”企业达1067家。
(三)优化结构“促融资”。持续打造创投风投优质资本高地,提升多元化股权融资水平。出台“创投风投十条”3.0版,保持政策在国内城市中处于领先。截至10月末,全市在中基协备案私募基金数量和管理基金规模分别达到2484只和1975亿元,基金数量等重点指标增速保持在全国前列;基金管理人户均管理规模5.2亿元,同比增长20.9%,高于全国6个百分点。各类创投风投青岛项目超1300个,在投金额超千亿元。积极拓宽企业融资渠道,青岛港获批全国最大规模100亿元科技创新公司债券,前10个月,企业通过上市、挂牌、发行债券等各种形式实现直接融资3889.41亿元,创历年新高。
三、改革创新多线并进,金融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
(一)金融创新成效显现。突出创新引领,对上争取新一批金融创新试点政策,获批跨境金融服务平台“银企融资对接”应用场景、非上市公司财务顾问等多项国家试点,全市首笔QDLP试点基金业务成功落地。稳妥推进养老金融、数字人民币等试点工作,养老金融产品缴存规模超过140亿元,服务体系持续完善;全省首个数字人民币创新实验室启动运营,我市受理数字人民币的商户突破45万个,青岛金融改革先行先试效应进一步彰显。
(二)金融招商引资扎实推进。坚持把项目招引作为核心驱动,推进项目化、清单化管理。全省首家全牌照第三方支付机构——联动优势、首家期货风险管理公司——山东港信资本投资有限公司、受托管理总规模超1000亿元的国联证券资产管理公司以及全市首家介于现货和期货之间的大宗商品交易市场--青岛国际能源交易中心4家法人机构落户,另有深创投、国泰君安证券等6家持牌金融机构在青设立机构,金融招商引资工作迈上新台阶。
(三)金融发展活力持续彰显。出台《青岛市数字金融发展三年行动方案》,强化数字金融赋能实体经济发展。开展青岛市金融创新奖评选,30项优秀创新成果脱颖而出。成立青岛市金融业联合会,在政府、金融、企业之间搭建交流合作平台。培植金融人才发展“沃土”,“人才贷”余额达到9.5亿元,营造了优良的人才创新创业环境。高质量举办青岛·中国财富论坛、青岛·全球创投风投大会等品牌活动,打造交流合作平台。在最新一期“全球金融中心”排名中,青岛位列第32位,较上期跃升4位。
四、金融发展环境持续优化,牢牢守住金融风险底线
(一)防非工作有力有效。坚持底线思维,全面开展百座楼宇非法集资风险大整治活动,已排查企业1.2万家;以创建“阳光”工作站为抓手,建立长期动态排查机制,今年以来新发非法集资案件、涉案金额和涉及人员均去年同期实现下降。强化非法金融活动“打早打小”,累计开展各类活动共计800余场,惠及100万人次,“星火”志愿者宣讲活动走向深入。
(二)不良贷款实现“双降”。健全不良贷款、重点企业风险调度机制,“一企一策”稳妥化解重点企业、重点机构、重点领域金融风险。积极引导和督促全市金融机构通过拨备核销、债权转让、债务重组等方式,加大不良贷款处置力度。全市银行业不良贷款实现“双降”,截至10月末,不良率1.08%,持续低于全国、全省,处于近十年来最低水平,金融业实现安全稳健运行。
(三)地方金融监管稳定有序。突出地方金融组织主责主业,在地方金融组织强监管、优服务、创机制上下功夫。规范“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完善非现场监管及现场监管措施,为地方金融组织规范稳健发展打牢基础。积极引导地方金融组织突出特色定位,增强小微和“三农”等普惠金融服务能力,累计为社会提供各类融资支持超过1800亿元。
在去年的“三民”活动中,市地方金融监管局收到市民关于出台金融优惠政策、培育引进金融企业等意见建议。我们深入研究,积极与市民代表沟通交流,均按期保质保量办结,并在今年的工作中予以采纳,对金融工作起到了很好地促进作用。
对标先进城市,我市金融业发展还存在着诸多不足,比如金融业发展规模和辐射带动仍有较大差距,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和社会民生仍有较大提升潜力,金融风险防范化解仍需进一步加强。
下一步,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将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深入贯彻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践行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全面加强金融监管,优化金融服务,防范化解风险,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为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贡献力量。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