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收藏
取消收藏
市财政局2023年工作报告(文字版)
青岛政务网 发布日期 : 2023-12-04
字体大小: 打印

2023年是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市财政局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锚定“走在前、开新局”,加力提效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民生投入不断加大、大事要事保障有力、财政管理更加规范、财政运行稳中向好。1-10月,全市财政收入1172.3亿元,财政支出1455.4亿元,均快于序时进度,税收占比75.8%,提高2.6个百分点。

一、聚焦稳定经济,加力扩内需、稳外贸

支持稳市场主体。密集推出四批次“稳中向好、进中提质”政策清单,制定实施支持制造业、民营经济、个体工商户等“政策包”,稳预期、提信心。落实落细国家延续、优化、完善的税费支持政策70余项,1-10月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费294亿元。运用政府性融资担保为中小微企业融资增信,截至10月底在保余额112亿元,同比增长38.3%,累计受惠市场主体近6000户。升级“青岛政策通”平台,集成政策查询、申报、兑现等“一站式”服务,推动惠企政策直达快享。

积极扩内需。争取新增政府债券额度556亿元,增长7.7%。统筹用好499亿元新增专项债券,支持326个公益性项目建设,带动扩大社会投资5100亿元。统筹1.3亿元发放餐饮、汽车、家电、文旅等消费券,带动消费近40亿元。

推动外贸保稳提质。出台推动外贸稳规模优结构13条政策措施,重点支持外贸企业稳住订单规模、优化贸易结构。办理出口退税349亿元,惠及全市1.55万户企业。争取青岛港作为离境港实施启运港退税政策,从青岛港中转的出口货物退税平均提前15-20天。1-10月全市外贸进出口总值7335.3亿元,同比增长7.0%。

二、  聚焦重大战略,加力保重点、办大事

支持绿色低碳发展。先后出台支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财政政策32条,支持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财政政策45条,持续完善生态补偿、政府绿色采购、涉企资金“绿色门槛”等政策,构建起具有青岛特色的“绿色”政策体系。

支持推进乡村振兴。发放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和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4.8亿元,惠及50.7万农户。支持在全国率先建设7个万亩绿色增粮先行示范区,示范区内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亩均补助提高至3000元。统筹资金9.9亿元,支持打造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综合改革示范区等平台,扩充市级政策性农业保险险种至22种,为104万户次农户提供风险保障98亿元。我市粮食播种面积、总产、单产实现“三增”。

支持城市更新建设。深化运用“政府投资+专项债券+市场化融资”模式,统筹市级财政资金68亿元、专项债408亿元,有力支持跨海大桥高架路二期工程、重庆路高架、唐山路打通等重点项目建设。出台重点低效片区开发建设支持政策,为产业升级腾出土地超4万亩;运用“考评+奖补”政策,激励区(市)完善城市管理长效保障机制。

三、聚焦产业升级,加力转动能、调结构

支持科技创新与产业融合。统筹资金9.5亿元,支持 “沃土计划”“硕果计划”“海创计划”实施,培育高新技术企业6680家。设立自然科学基金,安排3000万元支持250个基础研究项目,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创设“硕果金”“场景金”“种子金”“人才金”等财政股权投资新模式,以2亿元财政资金撬动5倍社会资本支持创业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

基金赋能重点产业。我市政府引导基金围绕24条重点产业链累计参股设立139支基金,认缴规模超过1400亿元,直接投资青岛项目480个,投资额216亿元,支持17家企业上市,100余家企业被评为独角兽、“专精特新”小巨人、隐形冠军、瞪羚等称号。举办2023·青岛全球创投风投大会,发布国内最具吸引力的“青岛创投风投十条”3.0版,畅通创投资本“募、投、管、退”链条。

支持产业项目招引集聚。出台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十大新兴产业园区支持政策,每年各投入1亿元,帮助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加快产业集聚。出台“以商招商”及社会化招商等支持政策,推动优质项目招引和补链强链。

四、聚焦民生保障,加力办实事、增福祉

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优先位置。前10个月全市民生支出1076亿元,占比73.9%,同比提高1.1个百分点,支持6个方面23项民生政策扩围提标,16件市办实事顺利推进。

支持稳定就业。就业方面支出17亿元。优化提升就业社保补贴、创业担保贷款等政策,支持开发5.05万个城乡公益性岗位,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补贴8.38万人次。1-10月,全市实现城镇新增就业34.46万人,完成全年任务指标的98.45%,增量、总量均居全省第一。

支持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教育支出246亿元。大幅提高义务教育学校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小学、初中每人每年分别提高400元、600元。补助中等职业学校免学费,惠及13万中职学生。按照二孩300元、三孩380元每月的标准向普惠托育服务机构发放补贴,降低多孩家庭养育负担。支持新建、改扩建中小学和幼儿园开工30所、完工50所,改造农村薄弱幼儿园70所。

支持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卫生健康支出122亿元。将居民医保、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均财政补助标准分别提高30元、5元;新增居民长期护理保险财政补贴,每人每年30元,减轻居民医疗照护负担。新建(改建)老城区医院38.6万平方米,新增床位1400张。入选中央财政支持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示范试点,获中央财政资金2亿元,更好满足人民群众中医药服务需求。

支持老有所养。养老支出120亿元。支持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人均提高4%。对老年人到助餐机构就餐每餐补贴3元,惠及95万人次;对老年人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给予补贴,全市签约家庭养老床位2.4万张;对养老机构建设运营给予补助,完善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中心45处,建设养老服务站600处。

支持弱有所扶。适当放宽低保准入条件,城乡低保标准分别提高50元、43元,发放救助金9亿元,保障低保、特困、低保边缘等困难群众9.6万人,临时救助1.8万人次。

支持安居宜居。统筹资金35亿元,支持473个老旧小区改造“焕新颜”,13.7万户居民受益,该项工作获国务院督查激励表彰。市、区(市)两级财政各补助10万元,支持住宅加装电梯765部,7000多户居民住上“电梯房”。安排55亿元公交、供水、供热等运营补贴,提升公用事业运营效率和服务水平。

五、聚焦管财理财,加力促改革、强监管

深化预算绩效管理改革。全面实施成本预算绩效改革,选取重点民生领域203个财政支出项目开展成本效益分析,形成“项目入库分析成本、预算编制细化成本、预算审核核定成本、预算执行控制成本、预算完成评价成本”的绩效管理“闭环”。

加大对上争取力度。1-10月累计争取中央、省转移支付资金212亿元,同比增长11.6%。获批海洋生态保护、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等15个国家和省级试点示范,获得上级财政奖励资金超12亿元。

严格防范风险。坚持保基本民生、保工资、保运转支出在财政支出中的优先顺序,加大对财力薄弱区(市)的帮扶力度,1-10月份下达区(市)转移支付282亿元,增长19.2%。强化地方债务风险监测、预警、评估、防控机制,积极稳妥防范化解风险,我市政府债务率处于较低水平,牢牢守住安全底线。

加强财会监督。坚持依法行政、依法理财,聚焦义务教育、农业补贴、住房保障、困难群众救助等7个领域民生资金使用管理情况,开展财会监督专项行动, 对发现的21项问题实行清单管理,逐项整改销号。

今年以来,通过政务服务便民热线等各种渠道收集到1238条市民意见建议,已全部按时办结。

回顾一年来的工作,尽管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广大市民的期待相比还有不少差距。财政收入虽然实现恢复性增长,但各级财政收支矛盾依然突出;民生投入虽然逐年加大,但全市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不够均衡,个别民生补贴发放不够及时;等等。

在新的一年里,我们将继续把保障民生作为财政支出的优先选项,把惠企助企作为财政政策的发力方向,加强资源统筹,优化支出结构,集中财力保民生、办大事,努力把纳税人的钱花到刀刃上、花出好成效!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