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大数据局2022年工作报告(文字版)
青岛政务网 发布日期 : 2022-11-28
字体大小: 打印

2022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青岛市大数据发展管理局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黄河重大国家战略,锚定数字青岛建设“走在前、作表率”,积极对标杭州等先进城市,不断推进数字变革创新,以数字赋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我市数字城市建设位居“2022中国数字城市百强”第七位,连续三年进入全国第一梯队,一体化政务服务能力总体指数连续四年位列全国重点城市第一梯队,数据开放指数位列副省级城市第一。

一、聚焦以数铸魂,展现硬核实干新风貌

一年来,我们坚持党建引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网络强国、数字中国的重要思想,把旗帜鲜明讲政治贯彻到大数据工作各方面、全过程。深入贯彻落实黄河重大国家战略,城市云脑、智慧城市等重点任务全面落地落实。压实意识形态工作主体责任,守牢意识形态阵地。围绕法治政府建设各项部署,扎实推进法治政府建设。认真贯彻落实市委“作风能力提升年”活动部署,创新开展“新时代大数据人的担当与使命”系列活动,促进干部队伍能力有新提升、作风有大转变,打造一支具有过硬作风能力的“实干家”队伍。

二、聚焦以数惠民,乐享数字便捷新生活

一年来,我们坚持人民至上,全力推进“无证明城市”“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统筹推进托管企业职工服务、农民工工资权益等一件事和全民健身一张图、生态环境一张图等一个场景落地见效,持续打造“双12”为民服务品牌,不断提升公共服务数字化、均等化、便捷化水平,切实增进群众获得感。

(一)“无证明城市”建设扩面提质。启动“无证明城市”建设2022年攻坚行动,汇聚260余类2900余万条电子证照数据,50类常用电子证照全部接入市、区两级政务大厅线上审批系统,推出无感审批事项348项,为3万余家企业提供无感服务,打造无感审批智享政务模式。在全国领先推动跨行业、跨层级、跨领域电子证照一站式联展联用,实现食品餐饮、文化体育等13大类67个电子许可证与电子营业执照联动应用,持续打造出40余个电子证照民生服务领域应用场景,我市成为全国电子证照联动应用数量最多、成效最显著的城市。我市政务服务事项实现6453项可使用电子证照证明办理,666项证明压减,139项证明直接取消,1055项申请材料自动填、纸质材料免提交。

(二)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创树标杆。我市顺利通过省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试点验收,新型智慧城市发展水平位列全省第一。打造智慧社区(街区)试点72个,累计推动158个社区纳入省支持建设智慧社区名单,获批全国智慧健康养老示范基地、全国数字家庭建设试点。创新开展“2022年智慧便民设施进社区”活动,发布涵盖6大类17项设施的智慧便民设施进社区目录集,智慧社区创新经验在全省全面推广。组织开展新型智慧城市建设“问效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活动,我市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满意度达86.2%,同比上升4.2%。入选省新型智慧城市优秀案例31项,数量列全省首位。《中国建设信息化》进行深入报道,进一步擦亮“青春之岛·智慧新生活之城”特色建设品牌。

(三)“一网通办”持续深化。持续优化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服务能力,推动开展政务服务事项标准化提升,推动实现多端办事体验一致。组织开展“爱山东”政务服务平台移动端青岛分厅2022年惠民利企攻坚行动,完成省、市两级移动端政务服务平台融合,实现“一次开发,多端发布”,持续上线幼儿园报名、义务教育入学报名、中高考成绩查询、政务服务“一件事”等高频亮点应用。

(四)“一码通城”亮点纷呈。建成全省首个“一码通城”综合服务平台,发布首个市级“居民码”应用,推进健康码、场所码、医保码、景区预约码等多码合一、一码通城,在9大领域、33个场景、300余个单位推广使用,实现在行政审批、公积金、医保、医院、景区、酒店等一码办事、一码就医、一码通游、一码入场、一码管理,有效提升便民服务水平。

三、聚焦以数优政,构建政府治理新格局

一年来,我们坚持变革创新,全力打造数字机关、城市云脑示范工程,强化数字青岛建设统筹,不断强化跨部门、跨层级、跨区域业务数字化协同,切实提升政府治理效能。

(一)推进一网协同,打造数字机关“青岛模式”。全面推进“全市一个数字机关”建设,加快推进办文办会全流程“网上办、掌上办”,实现省、市、区(市)、镇(街道)、村(社区)五级机关电子公文运转全覆盖,推进跨层级、跨区域、跨部门视频会议应用,全年召开视频会议超3000次,同比增长110%。梳理全市数字机关业务事项超2500项,发布两批市级数字机关业务事项清单,推动自建业务系统全面接入“山东通”。统筹推动公职人员职业生涯全周期管理、网格融合事项、机关事务服务等12件机关内部“一件事”落地见效,加速推进机关内部“一次办好”和“零跑腿”。打造2022年数字机关典型案例70余个,成功争创国家级机关业务系统电子文件归档试点。

(二)推进一网统揽,打造城市云脑“治理中枢”。组织开展城市云脑2022年赋能攻坚行动,形成1个市级平台+10个区(市)中枢的一体化城市云脑群,与省一网统揽综合慧治平台系统对接,实现省、市、区三级联动。建成城市云脑通用能力服务平台UCS,汇聚基础设施、数据、组件服务和应用四大类资源约18.9万项,打造“一体化应用能力服务超市”,初步实现全市通用政务数字资源一本账管理、一站式浏览、一揽子申请、一平台调度。持续推进城市云脑重点领域赋能,助力打造一体化综合指挥、文明创城、城市安全风险综合监测预警、疫情防控、生态环境等14个应用场景。

(三)推进一网智享,打造视频资源“AI智脑”。出台《青岛市公共视频监控资源建设管理办法》,建成视频监控资源管理系统,加强视频资源综合管理,有效提升视频可用性。部署视频智能分析分布式平台,推出垃圾满溢检测、积水点检测等100余种AI分析算法,成立视频AI联合实验室,深化视频监控智能分析应用,创新构建“自动发现、及时干预、及时处理”的AI一站式城市治理新模式。打造渣土车识别、森林火灾监测等视频智能应用案例超50个,推动城市治理向主动化、智慧化转变。

四、聚焦以数兴业,激发数据要素新活力

一年来,我们坚持市场导向,全力深化数据要素有效供给和融通应用,加快推动公共数据运营试点落地见效,不断推进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切实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一)创新开展公共数据运营试点。出台《青岛市公共数据运营试点突破攻坚方案》,明确“1346”发展思路,重点推进6大工程,确定28条具体举措。建设青岛市公共数据运营平台,统筹推进金融、商贸、海洋、工业、交通、医疗、文旅、航贸金、社会等9大领域公共数据运营应用场景。

(二)持续推进数据要素有效流通。在莱西市开展数据资产评估试点工作,建成数据资产评估服务平台,在农业、制造业、建筑业等6个相关领域推进数据资产登记。推动建设全国首个海洋数据交易平台,入选《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报告(2022年)》典型案例。青岛大数据交易中心累计发展会员125家,撮合交易总额超6000万元。

(三)全面深化金融领域信用数据应用。充分发挥信用数据对金融信贷的助力功能,实现信贷审批速度和贷后风险的“一升一降”。累计为青岛农商行、金企通等18家机构提供线上模型调用服务超1000万次,支持10万余家中小微企业获得融资413亿元,惠及市场主体平均融资额达41.3万元,较去年提升9%。我市被确定为全国“信易贷”4个试点城市之一。

五、聚焦以数强基,夯实基础设施新支撑

一年来,我们坚持强基固本,全力推进政务云、网、数、安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夯实综合性智能化城市发展数字底座,切实提高一体保障能力。

(一)做好政务云网安全保障。加强政务云资源供给保障,全市政务信息系统上云达600余个,使用云资源4583个,同比增长21.56%。升级政务外网城域网核心和互联网统一出口安全边界设备,加强政务外网监测和运行保障。成功争取全省政务云网区域骨干节点落户我市。积极开展云原生及密码支撑服务测试平台试点,提升办公终端安全管理力度。圆满完成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全国两会、党的二十大等重大活动期间的网络安全保障任务,有效保障全市政务信息系统安全、稳定、可靠运行,塑造和谐稳定的网络空间环境。

(二)夯实数据资源根基。启动一体化大数据平台建设,打造城市数据中枢,新归集449类8亿条数据,物理汇聚数据总量达50亿条,累计发布资源目录9952个,支撑124个部门167个系统超2600亿条次数据共享需求,日均数据交换量达8.5亿次、调用量400万次,政务数据共享需求满足率达99.5%。开放教育科技、卫生健康等19个领域8000余项7亿条数据,打造数据应用场景120余个。完善“双公示”数据治理机制,推动我市行政许可、行政处罚数据合规率达99%以上,行政许可信息迟报率降至5%以下,信息准确率保持极高水平,信用异议申诉率万分之二,年度受理完成企业信用修复申请2258件次,保障企业合法权益。

(三)推进数据中心建设。落实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联席会议制度,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突破。我市建成商业大中型数据中心8个,边缘计算中心30个,已建标准机架数4万个,已用标准机架数2.1万余个,利用率达52%。积极融入国家、省一体化大数据中心建设体系,创建省级一体化算力网络青岛核心区。发放2022年新型数据中心建设奖补资金800万元,推动数据中心绿色节能建设。

回顾一年来的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离市民群众期待还有差距。城市云脑在“管用、好用”方面还有差距,数据汇聚步伐还不够快等问题仍然存在。2023年,市大数据局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突出“党建引领、数字赋能、以用为大、创新突破”,统筹推进数字青岛建设,以各领域数字变革创新持续赋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全面推进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展大数据之为、尽数字化之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