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统计局2022年工作报告(文字版)
青岛政务网 发布日期 : 2022-11-28
字体大小: 打印

2022年,市统计局认真履行统计信息、咨询、监督三大职责,围绕全市三条工作主线,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运行,求真务实、攻坚克难、创新服务,较好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一、聚焦实体经济振兴,助力经济大盘稳定复苏

积极应对新形势新变化,强化经济运行监测,助力全市经济发展稳定复苏势头不断巩固,实体经济支撑作用逐步增强。

聚焦市场预测预警,把脉市场热度,助力稳市场主体。按月监测规上和规下单位订单、生产、从业人员等指标变化,准确反映市场主体经营发展情况。初步统计,截至10月底,全市市场主体达203万家,同比增长5%;规上企业突破1.39万家,同比增长11.7%;规上企业增长面53.7%,预期趋稳;“专精特新”、高技术企业升规纳统比重达36.2%和37.6%;规上单位从业人员143.7万人,同比增长2.2%。稳市场主体、保就业扎实有效。

聚焦经济运行监测,诊断市场行情,助力行业恢复振兴。按月监测核算十大行业的生产、成本、效益等指标情况,强化行业分析,及时反映企业存量优化、增量扩张、变量提升的新情况,助力精准施策,多数行业恢复势头企稳向好。前三季度,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交通运输业、其他营利性服务业、房地产业和金融业等6个行业增加值增速高于全省平均,工业、建筑业、住宿餐饮业、金融业和非营利性服务业等5个行业增速回升。

深化“一区一策”靶向联动,助力区市经济加快回升。实现省、市、区市GDP核算“零误差”。针对各区市发展短板和问题提出对策建议,更加精准靶向服务区市经济健康发展。前三季度,市南区、崂山区、西海岸新区、胶州市、莱西市等5个区市GDP增速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市南区、市北区、李沧区、崂山区、西海岸新区、胶州市、莱西市等7个区市增速持续恢复提升。

聚焦产业监测评价,咨询市场动态,助力新旧动能转换。按季度监测24条产业链、“十强”产业、“四新”经济、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前三季度,24条产业链营业收入增长6.4%,集成电路、新型显示、虚拟现实、人工智能、智能制造装备、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先进高分子及金属、精密仪器仪表、通用航空、氢能与储能等十大新兴产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7.9%,占24条产业链比重达43%;“十强”产业和“四新”经济增加值分别增长9.6%和11.5%,分别占全市GDP的64.1%和33.2%,分别同比提高1.5和1.3个百分点;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2.7%和18.5%,分别同比提高4.1和1.9个百分点。新旧动能转换提档升级,经济发展新动能蓄力成势。

创新融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两高”企业能耗监测。前三季度,全市“两高”企业能源消费增长1.7%,低于规上工业11.6个百分点,万元GDP能耗同比下降1.5%,绿色转型发展纵深推进;建立创新驱动年度发展和研发经费季度监测制度,2021年全市研发投入强度达2.51%,高于全省0.17个百分点,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达43%,研发活动企业覆盖面达51.5%,创新资源聚集程度和产业变革策源能力显著提高;完善乡村振兴战略监测,2021年全市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完成目标程度84.6%,同比提高4.4个百分点,农村现代化建设进程加速推进。

前三季度,全市经济大盘逐步企稳回升,“两稳一保”成效显现,恢复向好态势进一步巩固。全市生产总值突破1.1万亿元,增长4.1%,分别高于全国、全省1.1和0.1个百分点,对全省经济增长贡献率达17%,区域贡献居全省首位。

二、聚焦城市更新建设,突出民生需求改善提升

1-10月份,全市实施投资项目6365个,完成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4.1%,投资运行总体平稳。统计部门紧盯项目立项、审批开工,靠前谋划、主动作为,促进项目应统尽统,一批大项目推动城市品质提升、民生改善成效逐步显现。

聚焦城市更新,跟进项目纳统,突出城市品质提升。按照“工作项目化、项目清单化”原则,分析梳理城市更新项目,建立历史城区保护更新、重点低效片区(园区)开发、旧城旧村改造、市政设施、交通基础设施、地铁建设及沿线开发、停车场设施、公园城市等八个专项投资监测体系。监测显示,前三季度,全市开工建设城市更新项目959个,完成投资占全市投资比重29.3%,拉动全市投资增长2.1百分点,其中历史城区改造、公园建设、旧城改造、停车场、道路改造等城市品质提升项目790个,累计完成投资579.6亿元,占城市更新投资总量的50.9%,最新调查市民满意度明显提升。

聚焦城市建设,监测投资进度,突出民生改善提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民生需求为导向,加大对教育、医疗、养老等社会民生领域投资监测力度。前十个月,城市基础设施和社会民生建设类项目分别为1330和480个,新开工项目690和174个,完成投资1051.9和48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6.3%和16.6%,分别拉动全市投资增长2.5和1.2个百分点。其中,教育、医疗类项目达到383个,合计完成投资416.8亿元,增长28.4%,占民生投资总量的85.2%。

聚焦产业投资,评估大项目支撑,突出民生财力基础提升。按照“大抓项目、抓大项目”的鲜明导向开展产业项目投资监测,抓产业投资助力经济恢复,为改善民生财力基础更加巩固。前十个月,全市在建10亿元以上大项目819个,同比增加49个;50亿元以上大项目56个,同比增加8个。其中工业、服务业产业类大项目32个,完成总投资502.3亿元,增长46.9%。芯恩芯片,融合光电、新型显示等一批大项目陆续竣工投产,新兴产业生机盎然。

三、聚焦作风能力建设,突出服务效能提升

围绕提升干部队伍作风能力建设,坚持创新思维、系统思维、平台思维,强化实字当头、干字为先的鲜明导向,持续激发比学赶超、奋勇争先的昂扬斗志,服务效能不断提升。

转变思维模式,瞄准高质量发展,提升专业化效能。突出纳统与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企业培育联动,形成“一个工作专班+两个网络+三个数据库+四个机制+APP实时监测”工作模式,高质量纳统稳增长作用显著。前三季度,新增纳统储备企业总量突破2万家,新增纳统企业2249家,拉动经济增长1.2个百分点,贡献率达29.3%,为经济发展行稳致远积势蓄能;创新统计专业化培训,打造“一把手+专业化”培训新模式新品牌,《学习运用统计制度方法更好服务和促进高质量发展》入选市委组织部干部教育“三优一特”品牌工程优秀课程,开展专题讲座13期,培训市和区市、部门负责人等320人次,运用统计专业化思维谋划促进高质量发展;强化人才引领驱动,夯实基层基础,首次开展全市统计系统专业技能大赛,参加全省竞赛获得第1名,培养选拔省市级基层人才126人;建设基层统计驿站206个、网格2048个、选聘基层网格员2167人,极大激发统计工作活力。

转变服务方式,发挥大数据作用,提升数字化效能。打造智慧统计平台,创建全市“经济运行一张图”, 建成19个专业数据库,全周期动态展示经济运行状况;创建“最多报一次”系统,1000余家企业和6个部门在线共享数据更加便捷。两个系统均成功入选全市数字化政务服务“双12”重点工程,以数字化建设提升统计服务效能。“人口地理信息系统”“数据青岛”“企业和项目空间信息系统”成功接入城市云脑,辅助党政决策、城市建设和社会治理效能迅速释放。企业直报、智能纳统等系统上线运行,“数字化”“智能化”赋力企业、社会、决策服务驶入快车道。

转变工作方法,强化服务满意度,提升决策咨询效能。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一方面积极组织188人次参与市、区市两级疫情防控工作,另一方面积极参与全市疫情防控指挥部经济运行服务工作,强化政策赋能和产业振兴咨询服务,适时提供市、区市两级和部门数据咨询570批次、610万余笔、决策咨询184篇,获国务院和省市领导批示39次,核算评估省市考核指标400项次,助力在全省勇当龙头、在全国争先进位;及时开展企业家满意指数、政务服务满意度调查和全国群众安全感调查等18项民生调查,畅通、征集群众意见建议近万条;深入基层一线,常年派驻省、市“四进”工作组12人次,进社区服务58人次,赴基层调研115批次,完成课题12项,创新“个转企、商改住、地产地销”等“金点子”案例70个,为基层排忧解难取得成效。

去年“三民”活动以来,统计法治化建设明显加强,扎实开展统计造假不收手不收敛专项纠治工作,实施“四个必查”和执法检查,全年执法检查企业630家,统计法治环境持续优化。

同时,通过民生在线、行风在线、政务服务等各方面反映的强化统计服务、提升数据质量、减轻企业负担等方面问题和建议,已全部完成整改。目前,疫情变化和外部环境存在诸多不确定性,统计体制改革、运行机制创新、数据质量安全等方面仍存在不小差距。下一步,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省市工作部署,从实际出发,真抓实干、踔厉奋发,为促进高质量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为加快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提供有力统计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