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司法局2022年工作报告(文字版)
青岛政务网 发布日期 : 2022-11-28
字体大小: 打印

2022年,市司法局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作风能力提升年”活动为载体,扎实履行“一个统筹、四项职能”,年度各项目标任务顺利完成。创建的“1+1+N”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获第六届全国“法治政府奖”,我市成功入选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

一、立足法治政府增质效,实现法治建设水平再提升

(一)全面依法治市持续优化。制定深化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实施方案,将习近平法治思想研究纳入市社科联重点学术项目,举办理论研讨会研究、阐释。印发法治青岛建设“一方案两意见”责任分工方案,统筹全市推进法治建设任务落实。全国率先实施镇街法治政府建设,制定指标体系,明确职责任务和标准指引。制定全市法治人才培养实施意见和涉外法治工作推进计划。规范党政主要负责人述法工作,市直单位、区(市)政府主要负责人向市民报告法治工作常态化。推动市政府常务会落实学法计划,已学习法律法规9部。

(二)法治政府建设持续优化。高标准迎接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创建实地考核,做好评查、抽考、访谈、保障等工作。营造浓厚创建氛围,发布致全体市民和再致全体市民一封信,录制、推送宣传视频254个,录播区(市)长等六类群体法治政府述讲栏目93期。落实法治督察计划,对各区(市)和市直单位法治政府建设进行考核。以合法性审查护航市委、市政府重大决策,共审查议题、发文、会议纪要、合同等284件,办理专项法律事务83件次。在此基础上,完成全国首部《行政决策合法性审查规范》,我市创制的审查标准被司法部列为全国重点研究课题。全省率先建立市级机关公职律师跨部门使用平台,党政机关全部建立法律顾问队伍。

(三)行政执法监督持续优化。打造“复议睦万家”品牌,全省率先出台《行政复议纠错决定履行情况回访办法》,共受理行政复议申请2547件,审结2399件,纠错决定履行率100%;办理行政应诉案件856件,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率100%。构建“十百千万”行政执法监督体系,选聘1043名执法监督员定期开展专项监督。指导区(市)开展全国“省市县乡”四级行政执法协调监督工作体系建设试点,有关做法在全市同步推开,首次以清单形式明确协调监督事项的经验被司法部推广。编印《行政执法监督工作文件汇编》,审查12部门权责、执法事项清单及裁量基准,组织5400余人参加行政执法资格考试,审核40个主体、1.6万人执法资格,清理650余名不在岗人员执法资格。

二、立足法治保障稳基础,实现社会治理水平再提升

(一)做实制度保障措施。共审查地方性法规、规章10件,修改3件,废止23件。全省率先以立法规范医疗卫生人员权益保障。聚焦城市更新建设领域,推动停车场管理、历史建筑与传统风貌建筑保护利用、违法建设治理、老旧街区改造等方面立法。出台管理规定及配套工作指引,实现规范性文件管理法治化、审查标准化,合法性审核和备案审查规范性文件85件。制定服务保障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三年攻坚行动20项措施。建立优化法治环境工作协调机制,确定七方面33项任务。编纂我市首部法治化营商环境白皮书。出台服务保障“六个城市”建设五年规划、三年行动计划。

(二)压实监管安全责任。严格落实监管安全制度和疫情防控要求,依法办理减假暂1100余起,罪犯改好率98%以上,全市监狱连续21年无罪犯脱逃、无重大疫情、无重特大安全事故。推进“法治戒毒所”建设,司法行政戒毒工作向社区延伸,医疗戒治资质获审核通过,收治的戒毒人员所内戒断率100%。依法履行对社区矫正对象、安置帮教对象管理职责,依法实施信息核查4648人,给予训诫38人、警告24人,提请撤销缓刑、假释及收监执行27人,办理执行地变更34人次;组织集中教育、个别教育、公益活动等8.7万余人次。

(三)夯实社会治理基础。全国率先出台完善预防性法律制度的意见,开展冬奥会、冬残奥会、三级“两会”、党的二十大等重点时段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专项行动,办理法律事务2.1万件次,调处纠纷3.5万件,其中疑难案件129件,为市民挽回损失1.12亿元。打造“法治青风”品牌,组建千人志愿团开展“法治宣传教育进万家”“每日1小时法律义诊”等活动3千余场。全省率先实施每月一个特色普法周,围绕群众关心的税收环保、教育养老等16个主题进行法治宣传。打造全省首个税法主题公园,建成规模以上法治文化阵地1000余处,为每社区(村)配备法治带头人1名、法律明白人3名,共申报国家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7个,省级15个。

三、立足法律服务上台阶,实现营商环境水平再提升

(一)助力城市企业发展见实效。常态化做好城市重大战略、重大项目法律服务,对应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八大攻坚任务成立法律服务专班,编纂法律法规汇编、服务清单汇编及纠纷调解、公证鉴定等工作指引,建立化解纠纷案件模型,形成多项研究成果。服务保障“城中村”改造、社区回迁安置等100多个工程项目,为道路打通涉铁涉军设施征迁、快速路重大决策风险评估、地铁建设等提供审查建议、提供法律服务,依法保障顺利进行。打造“法惠企航”服务品牌,编制制度与案例汇编,组织律师提供惠企服务10.1万次,线上服务平台被评为“全省政法系统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案例”。服务企业合规发展,设立全国首个企业合规指导工作机构,律师进驻2万家企业担任法律顾问提供精准服务。出台全省首个涉企行政复议案件审理办法,有效解决查不清、审不透问题,办案提速20%,调解和解率25%,为多家企业避免重大经济损失。

(二)法律服务产业升级见实效。立足青岛、辐射山东、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青岛涉外法务中心开工建设,还将同步设立上合法律服务委员会和“一带一路”律师联盟两个青岛中心。制定支持涉外法律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文件,成立青岛国际商事争议解决中心。加快高水平涉外法律服务机构引进,在上合示范区开展中外律所联营试点,设立第二家青港联营律所。为律所合并重组牵线搭桥,引进全国知名律所5家,指导我市律所在省内设立分所15家,律所布局进一步优化。出台全省首个规范涉保理赔司法鉴定工作实施意见,组建涵盖12大领域的司法鉴定专家库,推行鉴定意见书赋码管理,新设鉴定机构3家,有5家鉴定机构通过国家级资质认定或实验室认可,9家通过省级资质认定。截至目前,全市法律服务业营收27亿元,纳统收入同比增长34%。

(三)公共法律服务发展见实效。遴选1558人的共享律师服务团和20人的案件质量专家评审团,推进法律援助“全域受理、全域指派”,全省首家实现援助案件随机指派,共受理案件1.9万余件。打造“12348热线+人民调解”工作新模式,全时免费提供法律咨询,共接话约17.3万人次,调解案件6.9万件。创新打造法律事务指引电商平台,方便企业、群众“网购”法律服务。开展军人军属法律援助社会化服务试点,与青岛警备区等共建军队离退休干部公益服务机制,已为15家干休所提供服务。开播《律师有说“法”》公益视频,共享婚姻、社保、不动产等10余项政务信息方便市民办理公证,探索公益公证对市民免收办理费。组织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实行“公休日不打烊”和预约随时取证,共服务考生1.2万人。

一年来,全市司法行政队伍深入推进作风能力提升,一体开展巩固政法队伍教育整顿成果、“三项”督察巡查、内部巡察,广大党员干部奋战在抗疫情、防风险、保平安一线,先后有13个集体、22名个人获省部级以上表彰。机关干部、法律服务工作者捐款捐物、义务奉献,监狱戒毒所疫情发生三年来长期封闭执勤,保证了经济社会持续安全稳定。

虽然取得一定成绩,但对标更高发展目标,我局仍存在法律服务业发展手段不够丰富,公共法律服务难以完全满足发展需求等问题。下一步,将从以下五方面推动高质量发展。一是抓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宣传贯彻。切实用以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二是抓疫情防控。按照“高于平时、严于地方”标准,统筹疫情防控和监管矫治,确保监管场所绝对安全。三是抓法治政府建设水平提升。以我市喜获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为契机,推进政务法治标准化,率先建成覆盖市、区(市)、镇街的“政府法治一张网”。四是抓法治营商环境改善。深化政府购买法律服务督促惠企政策落实,加强涉企合规指导和行政执法监督,营造公开、透明、可预期的法治营商环境。五是抓法律服务业发展。加快青岛涉外法务中心建设,持续引进知名律所和高层次法律人才,以优质法律服务保障城市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