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文化和旅游局2022年工作报告(文字版)
青岛政务网 发布日期 : 2022-11-28
字体大小: 打印

2022年,市文化和旅游局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深入开展“作风能力提升年”活动,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攻坚克难、锐意进取,扎实推动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

一、聚焦群众关心的突出问题,实现公共文化服务新作为

一是完善公共文化设施。市博物馆扩建工程已完成地下三层施工,市图书馆新馆确定选址,国家海洋考古博物馆正式签约落地。新建智慧书亭70处、社区书屋10处、朗读亭20处,6家书店获评“山东最美书店”,市民身边的阅读设施不断健全。

二是丰富群众文化活动。创新打造“欢乐在四季”文旅活动品牌,举办“国际友人@QINGDAO”、谭盾音乐周等大型文化活动200余项,送戏下乡2300场,放映农村公益电影4.9万场,组织开展群众文化活动4.5万场。在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复核工作中,获文化和旅游部通报表扬。

三是创作新时代文艺精品。加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现实题材创作,立足青岛人、青岛事,新创、复排艺术作品15部。组织创作的现代京剧《新海港》入选全国“新时代现实题材创作工程”,交响乐《新世纪灯塔》《五月的风》入选全国创作扶持计划,民族歌剧《马向阳下乡记》代表山东省参加十三届中国艺术节,《大河上下—黄河文化主题美术作品巡展》入选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

四是实施文旅消费惠民。组织开展了以“爱在文旅·约惠青岛”为主题的惠民消费促进活动,对市民购书、看电影、看演出等文化消费予以直接补贴,发放各类消费券2635万元,惠及群众279万人次,直接拉动消费1.39亿元。

二、聚焦旅游品质提升,推动宜游城市建设实现新突破

一是打响旅游品质提升攻坚战。围绕制约旅游业发展的痛点、难点、堵点问题,开展旅游品质提升三年攻坚,高质量推进410项重点攻坚任务,成功创建3A级景区2家、4A级景区1家,奥帆海洋文化旅游区创建5A级景区通过省文化和旅游厅验收,奥帆中心—太清宫等2条海上旅游航线实现通航。青岛在“非凡十年·魅力二十城”中国旅游城市评选中获全国第三名,成功夺得2023山东省旅游发展大会承办权。

二是组织国有景区免票开放。激活旅游市场热度,组织崂山、海底世界、青啤博物馆、琅琊台等11家国有景区面向市民游客免门票开放。累计接待游客661万人次,拉动直接收入46亿元,国民经济增值198亿元,有力带动了“吃、住、行、游、购、娱”全链条增长。

三是发展新兴旅游业态。立足市民游客多元化旅游消费需求,坚持全域旅游理念,大力发展工业旅游、乡村旅游、研学旅游、康养旅游、夜间旅游。青岛啤酒博物馆、红树林度假世界分别获评国家工业旅游示范基地、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10个单位分别荣获省级示范单位,胶州市、市南区荣获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市南区荣获省级文旅康养强县,研学旅游经验入选全国文旅领域改革创新优秀案例。

四是整顿旅游市场秩序。在全国率先发布区域性重点旅游线路“诚信指导价”,有效帮助市民游客避免旅游消费陷阱。建立实施前海一线常态化联合执法机制,出动巡查人员1050人次、查处整改各类问题1500余个,旅游市场秩序明显好转。

三、聚焦产业动能升级,推动文旅产业实现新跨越

一是优化政策扶持体系。应对疫情冲击,出台支持文化、旅游、影视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开展文旅产业链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兑现各类奖补资金4395万元,退还旅行社质保金1983万元。前三季度,全市文化娱乐业、限上住宿业营业收入分别增长11%、13.7%,比全省分别高7个、10个百分点。青岛入选国务院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工作激励城市。

二是培育壮大市场主体。发挥产业集聚效应,制定市级重点园区认定办法,认定文创产业示范园区2家,兑现奖补资金200万元。聚力招大引强,完成项目招商60亿元,推动14个市级重点项目完成投资49.7亿元。引进影视企业214家,《独行月球》《脱口秀大会》第五季等一批影视、娱乐作品在青岛拍摄,前三季度规上影视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24%。全市新纳统文旅企业26家,同比增长160%;4家企业入选“山东省瞪羚企业”、全省文旅“十强”领军企业,青岛文化产权交易中心入选国家“区块链+版权”创新应用试点单位。

三是维护市场竞争秩序。保持文化旅游市场执法高压态势,在全国率先推出“执法办案积分制”,获文旅部宣传推广;查处违法案件604起,获评全国文物执法优秀案例、全省版权保护十大案件。守好守牢意识形态阵地,广播电视安全播出三项指标均位列全省第一,查处的3起案件入选全国扫黄打非挂牌督办案件。

四、聚焦历史文脉传承,推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再上新台阶

一是加大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制定文保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投入4800万元修缮文物建筑31处,新增省级文保单位20处,三里河遗址入选首批省级考古遗址公园创建名单,明清海防遗址考古调查获评山东省五大考古新发现。建立市级红色文化保护传承协调机制,普查不可移动革命文物67处、可移动革命文物4000余件(套)。深入推进“山东手造”工程,认定非遗工坊79个,14家企业入选“山东手造·优选100”名录。

二是深化“博物馆之城”建设。出台“博物馆之城”建设方案,全市博物馆总量达119家,位居全国第5、副省级城市第2;其中免费开放博物馆102家,占比达85.7%。持续提升展陈水平,“人民海军历史基本陈列展”获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2个项目分获省级精品奖和优秀奖,2个项目入选全国“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

三是积极服务历史城区保护更新。坚持老青岛保护更新、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创建5A级景区“三位一体”推进,加快历史人文资料挖掘、业态更新和游客导入。编制完成《青岛老城区申遗可行性研究》《青岛老城区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文本》《青岛老城区遗产地保护管理规划》和《5A级景区创建工作方案》,推动吴郁生、赵太侔等9处名人故居对外开放,举办艺术展演季等系列活动,组织创排的主题实景话剧《里院》入选文旅部剧本扶持工程,青岛老城入选首批省级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

2021年“三民”活动中,我局共收到市民意见建议26条,已全部办结。2022年度8项业务职能目标全部完成。

一年来,文旅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广大市民的期待和市委市政府的要求相比,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比如,旅游产品还不够丰富,推动旅游业振兴复苏效果不够理想;按需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机制还不健全,离市民期待还有差距;文旅产业整体规模不够大,缺乏骨干文旅企业和龙头项目等。

2023年,我们将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锚定一个目标、抓牢一条主线、聚焦四个重点、实现三大提升。

锚定一个目标。坚持人民至上,以市民满意为最高目标,加快市博物馆、市图书馆、国家海洋考古博物馆等基础设施建设,健全按需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机制,深入推进全民阅读工程,持续完善“15分钟文化圈”, 不断满足广大市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抓牢一条主线。紧紧围绕高水平筹办2023山东省旅游发展大会这条主线,点上求突破,面上促提升,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努力将大会办出水平、办出特色、办出影响,推动青岛文旅产业转型、业态升级、服务提升。

聚焦四个重点。聚力旅游品质提升,推进410项重点攻坚任务落地落实。聚力公共服务品牌打造,加快电影之都、音乐之岛、博物馆之城和艺术城市建设。聚力文化产业实力提升,培育壮大文旅企业、项目和园区。聚力文物保护活化利用,严查文物违法案件,持续推进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争创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

实现三大提升。以标准化、数字化、均等化建设为抓手,补短板、强弱项,努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质量,持续提升市民游客获得感和满意度,全面提升宜居宜业宜游城市竞争力和美誉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