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全市商务工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积极应对困难挑战,实现了消费扩容升级、外贸固稳提质、外资保稳促优、对外投资平稳发展的工作目标。在山东省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考核中,我市连续三年蝉联双招双引和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单项奖第一名。在全国“菜篮子”保供考核中,我市成为北方唯一且连续两年优秀城市。2021年向商务部争取的九项试点全面展开到位。获评国家推动外贸稳定和创新发展成绩明显城市,国务院督导组充分肯定精准施策落实“两稳一保”做法。
一、主要指标稳中向好
消费稳固增长。前三季度,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026亿元,增长0.7%,增幅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是北方唯一正增长的副省级城市。
外贸逆势增长。1-10月,全市外贸进出口完成7387.8亿元、增长6.7%,规模保持副省级城市第5位。
外资企稳回升。1-10月,全市累计实际利用外资49.3亿美元,利用外资规模保持全省第一、计划单列市第二。
对外投资快速增长。1-10月,全市备案对外投资项目54个,中方实际投资额12.6亿美元,总量超过厦门实现进位,增幅(增长61.2%)列计划单列市第一。
二、攻坚克难办成一批民生实事
托稳市民“菜篮子”。在打赢莱西保供攻坚战的基础上,结合实战经验,完善市、区两级应急保供体系,及时修订应急预案、实操方案,构建应急指挥机制、交通运输机制、物资储备机制、投放配送机制、安全监管机制和预警宣传机制等6个机制,并逐一落实到位,保供能力得到极大提升。在连续几次的市区疫情反复中经受住了考验,全市范围和重点区域生活必需品始终保持供应充足、品类丰富、配送畅通、秩序良好,“菜篮子”市场商品量足价稳,基本满足了市民日常生活需求。常态化督导规模以上大型商场超市落实疫情防控措施,及时发现问题督促整改,为全市疫情防控做出积极贡献。
推动内外贸一体化融合发展。搭建内外贸融合发展公共服务平台,青岛市内外贸融合产业共同体发展会员300多家。联合企事业单位、行业协会为内外贸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创办4期青岛市内外贸融合产品展。开展青岛市外贸名品优购节活动,推动优质内外贸产品走进大众视野。
完善内贸流通体系。加快推进1条国家级、4条省级试点步行街改造提升,央视“中国魅力街区”予以专题报道。推动7区39处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试点提档升级,建设改造农贸市场、生鲜超市、直销店、社区菜店等57处。发展品牌便利连锁店2300多处,基本覆盖所有社区。加快推进国家级服务业标准化试点。印发实施《供应链创新与应用行动计划》,累计入选全国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示范企业7家,居全省首位。
三、深化改革引领创新突破发展
提升招商质效。统筹推进全市重大项目招引,突出招商引资体制机制创新,出台《青岛市提高招商引资成效的若干措施》30条举措,创新项目管理“两办法一机制”(重大项目统一标准分类管理办法、重点招商引资项目“首谈首报”管理办法、重大项目协同管理机制),高效推进大项目落地。1-10月,新签约50亿元以上大项目68个,新开工在建50亿元以上大项目41个,新引进世界500强投资项目24个。
促进外贸创新发展。国家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100项试点任务取得成效,服务进出口占全省55.4%,服务外包示范城市综合评价居全国第9。研究出台《加快推进跨境电商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青岛市推动海外仓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新获批海外仓18个,全省最多。前10个月跨境电商进出口超过450亿元,稳居全省第一,跨境电商综试区在全国综合评估中列第一档第五名。成功举办黄河流域跨境电商博览会。推动市场采购试点政策实现全市共享、全域覆盖。国家级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达到12个。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带动作用明显,货物贸易进口额占全市50%。西海岸新区和即墨区被评为山东省对外开放强县。
全域联动推进上合示范区建设。出台《关于全域联动推进上合示范区建设的意见》并抓好落实,做实做好做美做响上合示范区。促成中欧班列(齐鲁号)青岛—德国曼海姆线首班双向开行,常态化开行28条国际国内班列。成立青岛上合联动发展企业联盟,组织开展系列商务交流活动。加快现代贸易中心建设,1-9月,全市对上合组织国家进出口额516.4亿元,增长23.7%。青岛空港综保区获国务院正式批复。
推进青岛自贸片区制度创新。出台《关于深化贸易投资便利化改革创新 推动中国(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青岛片区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并抓好落实,新总结形成制度创新成果76项,其中6项推荐参选国家级复制推广案例。1-9月,青岛自贸片区实际利用外资8.1亿美元,增长40%;实现外贸进出口1422亿元,增长4.1%。
四、全力以赴稳住经济基本盘
全面落实国家、省、市稳经济系列部署。用足用好国务院、省、市政府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清单,配套出台62项细化措施,建立稳外贸促招商联动下沉服务机制,开展区市“一对一”辅导,推动政策精准落实、直达快享。
促进外贸引主体稳订单拓市场。印发《推动国际贸易能级提升的实施意见》《推进外贸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全市新增贸易主体900家,带来了311亿元的外贸新增量。会同金融机构加大扶持力度,为近百家外贸企业提供保单融资支持超过20亿元,为400多家中小微外贸企业提供海运费免费贴息和港航物流约价服务。创新远程代参展模式,多元开拓国际市场,全市对美、韩、日等传统市场进出口分别增长4.3%、7.7%和5.7%,对RCEP其他成员国、“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分别增长10.4%和22%。
促进外资稳规模提质量。修订境外投资者来青投资奖励政策指引,“一企一策”稳存量,“一国一策”引增量,“地毯式”走访促增资,实地走访企业120余家,协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问题60余个,促进存量企业增资到账18.8亿美元。持续优化外资结构,日韩资站上10亿美元台阶,增长7倍,创历史新高;到账过亿美元大项目11个,占全省6成。
促进消费挖掘潜力融合发展。制定《关于推进消费能级提升的实施意见》《扩大内需提振消费若干政策措施》,支持零售餐饮企业扩大经营规模,发展首店经济,新增批零餐企业1000余家,限上批发、零售、餐饮业分别增长18.6%、13.2%和5.7%。创办首届“山东滨海城市消费季”活动,成立胶东五市促消费联盟,促进区域消费融合。组织开展“亿惠青岛,嗨享生活”消费券发放活动,累计发放家电、零售、餐饮类消费券315万张,惠及市民212万人次,拉动消费超70亿元。评选首批28家“青岛老字号”企业,构建国家、省、市三级老字号体系。推进直播电商“五个一”工程建设,评选首批直播电商示范基地,1-10月,实现网络零售额1574.8亿元,增长25.6%,占全省的31.2%,规模列副省级城市第七。
促进对外投资有序发展。深化“一带一路”经贸合作,推动国际产能合作。建立重点项目清单,协调解决困难问题,全市500多个在外运营项目生产经营基本稳定。实施境外合作区梯次培育,推荐2个申报省级重点园区,新增3个商务部重点监测境外合作区。
五、经贸交流纵深推进
成功承办第三届跨国公司领导人青岛峰会。全球31个国家和地区的186家世界500强和290家企业嘉宾参会,创新举办4场定向洽谈会,签约项目13个,总投资23.4亿美元。
高质量实施RCEP。举办全国首个RCEP经贸合作高层论坛,颁出全国首份RCEP原产地证书、首笔出口退税申请,赋能全国首家RCEP企业服务中心,积极打造RCEP经贸合作示范城市。
借助高端展会平台精准招商。充分利用进博会、广交会、服贸会、消博会等国家级展会平台,创新“以贸促商”新模式,变展商为投资商,进博会签约合同执行额全国第一。举办“山东与世界500强连线” “青岛与香港全面合作线上交流会”等10余场活动,达成一批合作项目。
聚力打造国际门户枢纽城市。充分发挥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战略节点作用,牵头制定五年规划和三年行动方案,不断增创对外开放新优势。
一年来,尽管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广大市民的期望相比还有不少差距。去年,我们收到“三民”活动市民意见建议26条,今年办理人大建议、政协提案128件,通过行风在线、民生在线收集意见建议88条,有的意见建议进入市政府决策部署,均纳入我局重点工作推进落实,明确路线图、时间表、责任书。市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工作的努力方向。我们将继续按照“严真细实快”工作要求,转作风、强能力、优服务,用心用力把老百姓关心关注的事一件一件办好。
2023年,全市商务系统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加快建设贸易强市,参与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推动商务发展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为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贡献商务力量。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