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收藏
取消收藏
市工业和信息化局2021年工作报告(文字版)
青岛政务网 发布日期 : 2021-12-04
字体大小: 打印

  今年以来,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聚焦“工赋青岛·智造强市”,启动实施“十四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规划,深入落实“项目落地年”工作要求,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产业发展,跻身2021年度全国先进制造业百强城市第7位,排名较上年提升4个位次。1-10月,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累计增长10%,两年平均增长7.4%,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年底可圆满完成全年业务目标。

  一、聚焦项目落地,拓展增量求突破

  制定实施全市工信领域“双招双引”指导意见和“项目落地年”工作方案。精准双招双引,编制重点产业链招商指导目录、重大战略产业三年攻坚项目库,牵头对接走访企业206家次,加快推进计划投资1150亿元的56个项目,其中,奇瑞青岛基地、京东方等重大项目实现“当年签约、当年开工”。加快项目建设,建立重点跟踪服务工业项目库,滚动推进计划总投资3044亿元的重点项目823个、竣工175个。其中,歌尔、美锦氢能、海湾化学聚苯乙烯等项目加快建设,富士康封测项目投产,北汽制造厂生产基地项目试生产,一汽解放新能源轻卡项目年底投产。落实技改综合奖补政策,1-10月,制造业技改投资增长16.6%,高于全省12.1个百分点,2个案例入选山东十大智能化绿色化技改优秀案例。创新服务机制,实施增量项目三级联动摸排、全周期监测服务、产出贡献评价,重点跟踪服务177个入库项目,其中40个项目开工、31个项目竣工,制造业增加值占比近年来首次实现提升。

  二、聚焦企业培育,深挖存量上规模

  实施“倍增”“育苗”工程,梯次培育一批龙头骨干企业、“青岛新花”新簇群和“小升规”企业。围绕做强重点企业,建立需求导向扶持机制,市区两级协同联动,全面梳理落实企业政策需求,支持行业龙头骨干企业实施倍增计划,培育百亿级、千亿级大企业集团,海尔、海信、青啤等近百家倍增培育企业营业收入实现快速增长,引领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融通发展。围绕壮大新锐企业,深化新一代“青岛金花”培育行动,遴选31家制造业“新金花”企业重点培育,实现营业收入平均增长23.7%,高于全市平均增速7个百分点;征和工业、青食股份、海泰新光、德固特、云路股份、海泰科、百洋医药、青达环保等8家制造业企业成功上市,9家企业入选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公示名单。围绕培育小微企业,建立准规上企业培育库,全面落实“小升规”激励政策,为新增规上企业兑现奖励超过1亿元,分行业推动300多家高成长性小微企业上规模,夯实未来发展后劲支撑。

  三、聚焦产业集群,优化结构提能级

  围绕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全力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和产业集群生态化攻坚战。实施“强基”工程,立项实施企业技术创新重点项目2046项,推动国家高端智能化家用电器创新中心获批组建(家电行业全国唯一)、超高清视频制造业创新中心获省级认定。入选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4家、国家绿色设计示范企业4家、省技术创新示范企业8家、省首批绿色工厂4家,新增省首台(套)技术装备及关键核心零部件45个(居全省首位)、省首版次高端软件产品12个。世界首套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交通系统下线、惠科项目填补省内芯片制造空白。实施“聚合”工程,深化重点工业产业集聚区创建提升行动,创新评估激励机制,10个工业产业集聚区主导产业集聚度达到87.3%。获评“中国啤酒之都·青岛”“中国美妆用品(睫毛)产业之都·平度”,家电及电子信息、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2个产业基地入选五星级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深入开展化工产业安全生产转型升级专项行动,关闭退出省第二批化工生产企业110家。实施“锻链”工程,编制实施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链三年行动计划,新能源汽车整车生产15.2万辆(同比增长71%),家用电力器具制造累计完成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1.3%(高于全市11.3个百分点),互联网和相关服务、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实现营收同比增长25.9%。智能家电、轨道交通装备2个产业集群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全国共25个,全省2个均在我市)。

  四、聚焦融合发展,示范引领创标杆

  实施“赋能”工程,深化工业互联网三年攻坚行动,创新开展“工赋青岛”专项行动,协同推进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和山东半岛工业互联网发展示范区建设。抢抓“新风口”,组建青岛市新经济联合会,推动极视角、以萨数据、创新奇智等“独角兽”企业总部落户,发布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与示范应用先行示范区总体方案,加快推进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成立青岛市服务型制造联盟,新增国家级示范企业(平台、项目)6家,入选国家级服务型制造示范城市。抢占“新赛道”,上线运行工业互联网企业综合服务平台和26个垂直行业平台,认定4个工业互联网示范园区,发布1050个“工赋青岛”“未来城市”场景(481个达成合作意向),培育11家智能工厂、86个数字化车间和自动化生产线、13个“机器换人”项目,建成42个国家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工业互联网创新工程以及省级试点示范企业(项目),推动1000家企业实施网络化、智能化改造。卡奥斯获评“工赋强国奖”,海尔、青啤入选全球“灯塔工厂”,在中国31个“灯塔工厂”中,青岛企业贡献4席。“工赋青岛”模式已在芜湖、德阳成功复制,基于“工赋青岛”的“工赋强国”模式推向全国。抢滩“新基建”,编制争创千兆城市实施方案,在全省率先完成千兆城市指标,获批设立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建成Handle标识解析全球根节点,开通5个行业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年内新建开通5G基站1万个,总数超过2万个,居全省第一,网络质量全国领先。

  五、聚焦改革攻坚,贴心服务建生态

  坚持以流程再造推动制度创新,着力营造系统化、立体化的产业生态,当好企业“贴心人”,跑出服务“加速度”。深化“亩产效益”综合评价改革,完成8505户工业企业评价,其中近4000户规上企业以占全省9.9%的用地、贡献了14.7%的税收,亩均税收效益居全省首位。创新品牌推广模式,将每年7月17日确定为“青岛品牌日”,联合媒体推出“工赋青岛”系列融媒体栏目,为产业发展凝聚行业智慧,企业家纷纷表示,通过这个平台,能够让更多的人关注青岛工业、支持青岛企业,激发青岛的企业家更具力量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加大创新产品推广应用,遴选发布创新产品235个,支持入驻政府采购网上商城,推动32款产品入选山东创新工业产品目录,搭建供需对接平台。促进银企精准对接,会同人民银行首批征集推荐“白名单”新锐企业60家,实施差别化信贷政策,推动10家银行与企业签定协议融资373.6亿元,支持新锐企业加快成长。实施“千员万企”行动,选聘281名数字专员深入1600家企业,解决数字化转型问题250余项。搭建产业促进平台,创新举办世界工业互联网产业大会、中国国际消费电子博览会、青岛国际软博会等高端展会,广搭朋友圈,聚合新资源。

  今年以来,全局通过“三我”“三民”活动、政务热线、政府信箱、民生在线、行风在线、问政青岛等平台渠道,对全部570条市民意见建议和政策咨询,予以回复、采纳并落实到具体工作中,推动多项工作实现新突破。但面对新形势新要求,特别是伴随企业原材料价格快速上涨、国际运费持续高企以及人力成本居高不下,我们在贯彻落实“双循环”发展和“双碳”战略,助力企业破解瓶颈约束、加快转型发展方面,创新思路和办法还不够多。为此,2022年我们将持续聚焦“工赋青岛·智造强市”和“5431”产业方向,深化“强基、锻链、赋能、倍增、育苗、聚合、双碳、链接”八大工程,全力以赴“稳增长、促投资、抢风口、抓服务”,率先争创国家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试验区,以优异成绩向党的二十大献礼。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