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统计局2021年工作报告(文字版)
青岛政务网 发布日期 : 2021-12-04
字体大小: 打印

  2021年,市统计局聚焦中心任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加快数字化转型,创新统计方式方法,服务民生、服务社会、服务决策的能力全面提升,较好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

  一、搭建智慧统计平台,统计数字化破题转型

  积极融入数字青岛规划,搭建智慧统计平台,打通数据壁垒,创新数据调查、管理和服务方式,促进创新融合共享、上云用数赋能,数字化转型扎实推进。

  融合数据平台,创新数据调查方式,实现数据多层次、多领域、多渠道平台整合,数据汇集使用更加便捷高效。面对疫情影响,全年开展调查260多批次、覆盖6.3万多家企业,实现多领域、多维度、高频次调查聚能升级。

  构建元数据库,创新数据管理方式,实现规上、规下各专业多元数据融合,数据库细分领域达15个、元数据规模达2.8亿笔,数据赋能换档提速。

  联通多元渠道,创新数据服务方式,经济运行可视化场景、人口、企业、项目联动“驾驶仓”、数据移动服务平台接入城市云脑指挥中心和互联网外网,可视化、动态化数据服务提质扩容。“掌上市情”“数据青岛”“青岛统计公众号”为各界提供数据服务460万多笔。

  二、加快信息技术应用,赋能民生改善更加便捷

  依托智慧统计平台,突出民生、企业和社会需求,创新监测体系,再造服务新流程,让百姓更有获得感,让企业减轻负担,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在民生改善方面,建立民生在线调查系统,按季度开展工资线上调查,2020年全市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81231元,同比增长7.2%,为民生改善提供基础依据;按月开展民生在建项目调查,1-10月份社会民生领域在建项目511个,新开工项目187个,完成投资420亿元;教育、卫生、文体、娱乐业等新增规上单位51家,同比增加75.9%,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7.8%。

  加强疫情防控下民生保障重点调查,1-10月份网售企业235家,同比增加57家,实现网络零售额424.3亿元,增长28.1%。限额以上零售企业达到978家,增加112家,销售额1456亿元,增长16.8%。民生保障有力,生活必需品供应充足,粮油食品类、日用品类销售额分别增长17.1%、14.6%。

  改善群众满意度、企业满意度调查系统,组织群众满意度调查26项,征集意见建议1.2万余条,为民生改善精准“把脉”。开展企业家满意度调查,下半年全市企业家政务服务环境满意总指数为99.46分,比上半年提高1.03分,营商环境不断优化。

  在企业减负方面,全省首创企业“一键上报”“最多报一次”软件系统,实现1.1万家规上企业原始数据向统计数据自动转换、实现69家企业数据一次采集、多部门共享,解决了重复采集数据问题,大幅减轻企业负担。数据全社会共享,对部门和社会的“算法开放”系统正在加快推进。

  破解疫情对集中培训的不利影响,创新建立“统计云课堂”,实现全市“四上”企业全覆盖,4万人次参加培训,1.2万人次网上交流互动。在线提供“青岛统计百问”知识问答,加载RCEP咨询课件14篇,普及统计专业知识165篇次。

  在服务社会方面,运用信息化手段,组织6万余名调查人员,高效完成第七次人口调查任务。2020年11月1日普查时点,全市常住人口1007.17万人,年末全年常住人口1010.57万人,首次突破千万大关。十年人口净增135.66万人,全省第一;2020年净流入163.79万人,域外流入219.54万人,省外流入111.89万人,省外流入首次超过省内流入;全市常住人口出生率8‰、城镇化率76.34%、老龄化率20.28%;男女性别比103.9:100。普查数据准确反映了常住人口增长、人口流动、人口结构、劳动力供给等最新变化趋势和特点,为发展规划和政策制定提供了详实准确的人口依据。

  创建全社会研发投入季度监测体系,进一步规范调查制度,优化调查方式,实现了工业、教育、科研、医疗等领域研发数据线上直报。上半年,我市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156.1亿元,同比增长30.5%,科技创新能力实现新提升。

  构建“双碳”“两高”监测系统,定期对全市重点耗能企业、燃煤锅炉企业和“两高”企业实施煤炭、粗钢等数据质量核查,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提供数据支撑。前三季度,能源消费总量2624万吨标煤,同比增长10.3%;工业煤炭消费量949万吨,同比增长1.6%;粗钢产量288.8万吨;单位GDP能耗0.27吨标煤/万元,同比下降0.4%,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同向偕行。

  创新建立高质量纳统网络体系,实现数据资源共享和部门联动,27个部门一套表集约管理,实现对企业成长动态监测及时纳统。截至10月底,全市“纳统”企业12400余家,“准四上”企业2579家,“储备”企业2493家,“种子”企业8662家。

  三、运用大数据云计算,服务决策提质增效

  利用大数据云计算技术,打破专业数据“孤岛”,加深数据融合共享,突出高质量发展新要求,出好数算好数,精准服务决策更加有效。

  运用大数据技术,提升经济核算质效。结合GDP核算改革和投资统计新要求,对区市、行业点对点核算评价,全年提出措施发展建议240余条,促进经济应对疫情恢复发展,全市经济保持健康平稳增长。前三季度,全市生产总值突破万亿,达到10310.36亿元,同比增长10.7%,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0.9%。

  运用云计算技术,创新建立新经济、“十强”、数字经济、战略新兴、高技术等派生产业核算体系,准确反映新旧动能转换和高质量发展。前三季度,新经济增加值3286.7亿元,同比增长17.8%,占GDP比重31.9%;“十强”产业增加值6061.0亿元,同比增长17.3%,占GDP比重58.8%;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606.5亿元,同比增长15.1%,占全市GDP比重5.9%;高技术产业增加值353.9亿元,同比增长20.8%,占GDP比重3.4%。初步研究测算2020年我市规上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343.9亿元,占规上企业增加值比重为9.5%。

  运用智能化技术,在国内首创功能区线上调查系统,实现数据线上自动采集汇总,精准全面反映功能区发展情况。前三季度,全市24个各类功能区增加值5357.5亿元,同比增长20.7%,高于全市增加值增速2.7个百分点,占全市比重约为52%,经济总量占全市“半壁江山”。功能区调查创新被评为全省自贸区改革创新典型案例。

  运用平台化思维,在全国首创经济发展质效和政策落实成效“双板块”监测体系,精准反映民营经济、中小企业的发展质量,被评为国家发改委推广创新典型。上半年,全市中小企业实现增加值2412.58亿元,同比增长20.5%,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3161.41亿元,同比增长16.1%。

  2021年,我们坚持党建引领,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10件“我为群众办实事”全部完成,其中开展群众对政务服务满意度调查被列为全市实事之一。坚持依法治统,开展“诚信统计年”活动,构建统计数据质量控制体系,加强统计执法监督,统计生态更加优化。持续夯实基层基础,再造数据管理流程,加大人才培育力度,出台基层统计人才评估办法,入选省市统计人才工程104人,第七次人口普查国家、省级表彰先进集体152个,先进个人993人,敢于担当勇于奉献成为新的统计精神。

  去年“三民”活动以来,通过政务服务热线反映的企业数据上报程序繁琐、统计数据开放不够全面、统计服务不够精准等问题建议,经认真整改已经解决。下步,将进一步突出需求导向、问题导向和结果导向,针对基层基础建设薄弱、服务产品不丰富、服务质量亟待提升等问题,加以改进和提升,努力做得更好。

  展望2022年,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及历次全会精神,特别是六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更加有效发挥统计监督职能作用,不断加快统计制度方法改革,夯实统计基层基础,推动统计监督和其他监督统筹衔接,不断提高统计数据质量,为促进青岛高质量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