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年,面对经济下行与疫情反复交织、减税降费与收支矛盾叠加的严峻挑战,市财政局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提升积极财政政策效能,扎实做好“六稳”“六保”工作,为“十四五”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开局起步提供了有力支撑和保障。
一、壮大财政资金池,增强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硬实力
汇聚财政收入、政府债券、政府投资基金三大“资金池”,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作用,增强发展动力。
财政收入量质齐升。积极在产业培植、企业培育、项目引进中涵养扩大税源,增添发展后劲。1-10月份,全市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1207亿元,增长14.7%,高于全国全省平均,反映出财政与经济良性互动、稳中向好;税收占比73.4%,同比提高1.2个百分点,反映出财政运行提质增效、更可持续。预计全年财政收入将首次突破1300亿元。
政府债券促投资、稳增长。政府债券是公益性项目筹资的最重要方式。在全国政府债券额度普遍下降的情况下,我市积极争取债券额度逆势增长6.5%,达到510亿元,重点支持上合示范区、山东自贸区青岛片区等国家重大战略及民生领域220个项目建设,拉动项目投资4000亿元以上,有效发挥了“项目落地年”中政府投资的带动作用。
创投基金跃上千亿层级。发挥引导基金杠杆撬动作用,形成新旧动能转换基金、科创母基金、国有资本股权制基金“立体式”政府投资基金矩阵,营造资本和项目加速集聚的良好生态。政府引导基金以156亿元的认缴出资,撬动社会资本设立基金116支,管理基金规模1248亿元,财政资金放大8倍以上,直接投资项目780个,其中引进项目150个,成为全市双招双引、项目落地的有力引擎。
二、聚焦市民获得感,把更多财政资金投向民生领域
财政越困难,越要发挥公共财政职能,把民生保障放在优先位置。今年,全市民生支出安排1100亿元以上,占比超过七成,促进各项民生事业稳步发展。
安排26亿元稳就业、保就业。为8.6万灵活就业人员发放社保补贴3.3亿元,为4.5万户创业实体发放创业补贴8.7亿元,鼓励创业带动就业;为7.1万高校毕业生发放就业、住房等补贴3.7亿元,促进大学生就业;投入3.1亿元开展技能提升和转岗转业培训27.9万人次,增强劳动者就业能力;等等。截至10月,全市城镇新增就业33.1万人,完成全年计划的94.5%,极大程度保障充分就业。
投入41亿元保障疫情防控、发展公共卫生事业。投入9.2亿元实施疫苗免费接种,已覆盖950万人;投入9亿元补助医院运行和防疫人员;安排1.2亿元新建3个核酸检测基地,改造18个医院发热门诊和重症病区;安排20.6亿元,支持建设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应急备用医院、山东大学齐鲁医院二期等重点医疗卫生项目,有效提升应对公共卫生事件能力。
统筹210亿元提升城市环境、改善居住品质。累计拨付地铁87亿元,三期7条新线路获批即将开工,1号线南段将贯通,缩短青黄之间的时空距离;支持胶东国际机场正式转场运营,建设新机场高速连接线、长沙路环湾立交等交通工程;打通30条断头路,让市民出行顺心顺畅。216个老旧小区、1062套公租房、60处山头公园、31个口袋公园、40处市民健身设施全部开工,新增城市供热配套面积977万平方米,让市民安居安业。
整合涉农资金72亿元衔接推进乡村振兴。涉农资金统筹整合获省考核第一名。安排14亿元实施中小流域治理、黄水东调等水利项目。为50余万农户发放耕地地力保护、种粮补贴6亿元,全力保障粮食生产。为2.4万脱贫享受政策户、边缘易致贫户购买精准防贫综合保险、扶贫特惠险,支持新建42个宜居宜业美丽乡村、完成489个村公益性设施项目、扶持110个村庄壮大集体经济,让农民共同富裕的道路越走越宽。
促进公共服务补短板。教育:1.1亿元支持建设50所中小学、幼儿园;1600万元改善215所农村中小学食堂,提高3.4万名学生午餐质量。养老: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提高4.5%;建成40个镇级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社保: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人均财政补助标准提高30元;城乡低保、特困、孤儿等困难群体救助保障标准提高10%。统筹22.6亿元支持10件32项市办实事如期推进。
三、打好政策组合拳,支持企业纾困发展
统筹财政资金、政策资源、金融资本,帮助企业渡过难关、实现新的发展。我市市场主体数量增长15%,达到193万户,创业密度跃居副省级城市第三位。
减税降费公平普惠。在前两年新增减税降费620亿元基础上,今年1-10月再减负105亿元。为30余万个体户减免增值税12.6亿元,为小规模纳税人减免城镇土地使用税、房产税9.5亿元,小微企业基本实现税收“0负担”;将制造业企业研发加计扣除比例提高至100%,减免企业所得税34.5亿元,助力制造业升级;降低25.9万户企业失业、工伤保险费率,降费8.5亿元,帮助企业稳岗扩岗。
惠企资金大幅增长。强化财政导向作用,累计出台188条政策措施,支持先进制造业、数字经济等发展。安排科技创新发展资金30.2亿元,增长17%,支持企业比重由56%提高到81%;安排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增长1.5倍,企业技改补贴增长40%以上,带动制造业技改投资增长30%,让企业提升竞争力、创新力。
帮助企业融资增信。联合金融部门建立“四金”引流渠:设立中小微企业政策性转贷“引导金”,累计为3167家(次)企业提供转贷资金479亿元;设立银行机构贷款风险“补偿金”和贷款增长“奖励金”,鼓励加大实体、小微贷款投放;补充融资再担保机构“资本金”,放大融资担保倍数。前三季度,我市中长期贷款、普惠小微贷款余额分别增长15.7%和38%,有效缓解了企业资金困难。
加力支持外贸出口。用好出口信用保险、关税保证保险、会展、优惠利率贷款补贴,助力5000多家外贸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累计为14538户企业办理出口退税330亿元,减轻外贸企业资金周转压力,带动1-10月份全市进出口总值增长36.7%,高于全国14.5个百分点。
四、用好改革关键招,让公共财政提质增效
聚焦难点堵点,强力发起财政改革攻坚,通过协同创新、集成改革,让财政资金转起来、活起来、快起来,实现效益最大化。
在资金安排上,突出系统性。集中财力办大事,围绕上合示范区、经略海洋等国家重大战略和省八大发展战略“重构式”整合资金和政策,2021年投向重大战略领域的专项资金达到274亿元,占比超过70%。
在资金拨付上,突出效率性。完善常态化财政资金直达机制,对涉企、涉民生等28项49.6亿元资金,“一竿子插到底”直接送到企业、市民手中。截至目前,下达进度100%,支出90%以上,直接惠及1万余家企业和150万群众。
在资金使用上,突出循环性。加快实施“拨改投”改革,对科技、人才等领域资金,变行政手段的“拨款”模式为市场手段的“投资”模式,实现政府增信和滚动支持,目前已运用在新能源山东实验室建设、海洋生物新药研发等方面。
在资金管理上,突出绩效性。“立体化”推进财政预算绩效管理改革,全面覆盖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及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四本预算”,在全国率先构建起部门整体支出、项目支出、债券支出的绩效评价新体系。今年,发挥绩效引领作用统筹国有资本经营预算3亿元,用于78户“僵尸企业”职工安置,一举解决了历时十几年的国企改革遗留问题。
我们坚持用市民的建议、诉求推动财政工作提质增效。去年“三民”活动中,征集意见建议15条,已全部按时办完并回复,一些“金点子”已落实到今年工作中,如:市民代表建议依托信息化、大数据提升财政政策宣传、服务效果,我们认真研究采纳,今年升级“青岛政策通”平台打通数据“中梗阻”,形成汇聚1400余项惠企政策的“超市”,可匹配企业类型主动推送政策,变“人找政策”为“政策找人”,让企业“看到的都是想要的”。
一年来,财政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但在发展中也有一些问题不容忽视,如:受经济下行等因素影响,财政收支矛盾突出,公共服务还有短板;区域间财力水平有差距,共同富裕的“家底”还不够厚实;城市建设过度依赖财政资金,市场机制运用不足等等。
新的一年,我们将在奋进新征程中展现新担当新作为,用改革的思维、创新的办法、务实的举措筹集资金、配置资源、增强保障,努力提升财政政策效能,让广大市民更多分享发展红利,为加快建设更加充满活力、富有实力、独具魅力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作出新贡献!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