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工业和信息化局2020年工作报告(文字版)
青岛政务网 发布日期 : 2020-12-08
字体大小: 打印

  2020年,受疫情蔓延、贸易摩擦等多重矛盾交织叠加影响,我市工业运行压力空前加大。全市工信系统坚持防控、发展“两手抓、两不误”,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聚焦运行、存量、增量、赋能、改革五个重点,推进新旧动能转换和“高端制造业+人工智能”攻势,打造“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坚定不移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预计年底可圆满完成全年业务目标。

  一、聚焦运行保障,稳住工业“基本盘”

  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坚持应急与谋远相结合,抢时间、抓保障,全力完成防控物资生产与工业运行保障任务。

  一是强化调度,打赢防控阻击战。与疫情赛跑、一对一服务,第一时间启动疫情防控物资生产体系,多途径助力企业扩能转产,鼓励服装企业转产“市民口罩”,组织工业互联网平台生产测温仪,全面完成国家、省、市调拨任务,8小时内兑现李克强总理视察武汉承诺,医用口罩日产能由不足20万只增加到3000万只以上。

  二是狠抓运行,拼出工业加速度。坚持以抓好疫情防控保障生产稳定,以抓好复工复产保障疫情防控,市委市政府顶格推进,对工业企业分片包干、精准帮扶,工业企业复工复产率居同类城市前列,我市作为唯一的城市代表在全国工信企业复工复产电视电话会上作典型发言,1-10月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4.9%。

  三是政企同心,闯出市场新局面。印发《青岛市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工作方案》,遴选新一代“青岛金花”,“青岛制造云展馆”开馆,开展“援企助销”,组织近160家企业830多种产品“进学校、进医院、进社区”,推广直播带货、网上展销,一汽解放2000多台卡车抢购一空,双星集团单次直播订单5000余万元。

  二、聚焦存量变革,夯实增长“压舱石”

  面对稳中求进与转型升级的双重压力,把稳存量作为稳工业的根基,立足传统产业改造提升,不断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一是技术改造引领投资。以技术改造增强制造内生动力,引导存量企业加大技改和设备投入,大幅提高综合奖补比例和上限,为161家企业兑现奖补资金超过4亿元,滚动推进719个重点技术改造项目建设,1-10月219个项目竣工,全市工业技改投资增长8.5%,成功入选全国工业技改领域典型推广案例。

  二是传统产业加快转型。印发传统产业高质量发展意见,30件作品获“省长杯”工业设计大奖,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占全省一半以上,76个工厂、产品入选国家绿色制造名单,探索建立产业链“链长制”,制定重点工业产业集聚区建设标准和评价办法,两个集群通过2020年先进制造业集群竞赛(初赛),占全国1/10。

  三是重点产业逆势突破。抢抓国家政策调整机遇和疫情期间市场空白,推动企业产能协作,导入畅销产品,重点产业链高速增长。1-10月,全市整车产量增速高于全国8.9个百分点,汽车产业增加值增长21.3%,占全市近1/8,对工业增长贡献率48%。家电产业增加值增长12.3%,对全市贡献率22.4%,家电及电子信息示范基地连续两年获评五星级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三、聚焦增量崛起,激活发展“新引擎”

  面对“增量不足”的局面,把项目作为拓增量的关键,加强顶层设计,精准“双招双引”,推动新兴产业乘势崛起。

  一是扩大开放,打造“聚合力”。加快“两区”工业和信息化领域开放,召开胶东经济圈工信一体化联席会议,成立半岛工业设计产业联盟,推进五市工业互联网一体化发展,沪深青三市发布生态共建联合宣言。发挥专业优势和比较优势,精准把握企业发展的痛点和堵点,促成高重科技总部迁来青岛。

  二是广交朋友,汇集“合伙人”。深化与信通院、华为等“国家队”和领军企业合作,依托海尔、海信、一汽解放等“链主”企业搭建产业聚合平台,举办世界工业互联网大会、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大会等展会,建立人工智能产业共同体运行机制,成立中国工业互联网百人会,邀请头部企业共建人工智能国际客厅。

  三是迎难而上,破解“卡脖子”。走访对接中国500强等企业和机构230余家次,主导推进招商项目47个,率先采用“云签约”模式,东华鲲鹏生态基地项目落地,SEMI全球首个国际半导体产业创新中心签约,歌尔集成式智能传感器开工,芯恩、惠科项目加快推进,长期“缺芯”局面有望破解。

  四、聚焦智造赋能,抢抓发展“新风口”

  面对产业变革的风口,以工业互联网为突破口,坚持“融合”、“谋变”,推动传统产业蝶变升级、新兴产业加速集聚。

  一是打造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发布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规划方案、三年攻坚方案和产业政策,梳理工业互联网产业地图精准招商,16个项目签约,李克强总理专程考察卡奥斯平台,刘家义书记出席省委工业互联网宣讲会,工信部支持山东创建工业互联网示范区,“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正在成为青岛新的城市名片。

  二是加快制造业赋能。建立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建设协同推进机制,成立人工智能行业协会,发布三批疫情防控软件产品及解决方案参考目录、1000个“工业赋能”场景、150个“未来城市”场景,征集工业互联网改造需求项目3380个。1-10月,全市完成软件业务收入1893.6亿元,同比增长9.8%。

  三是加速“新基建”布局。编制完成《青岛市5G移动基站设施专项规划(2020-2035年)》,发布实施2020年5G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实施方案,推进中国联通5G网络新建工程等重点项目,组织参加第三届“绽放杯”5G应用征集大赛。截至10月底,累计建成5G基站配套设施超过1.3万处。

  五、聚焦改革创新,优化产业“生态圈”

  面对企业服务需求,坚持换位思考,深化“放管服”改革,与企业家交朋友,积极打造“四链合一”的产业发展生态。

  一是完善政策体系,提振企业信心。坚持政策从企业中来、到企业中去,精准制定机器人、生物医药、工业互联网等系列产业政策。梳理现有政策和应对疫情新政策,创新产业政策“二维码”推送方式,开展惠企政策线上解读,提前拨付2批2.5亿元专项资金,支持650多家中小企业缓解资金压力,加快复工复产。

  二是撬动资本力量,拓展融资渠道。组织300多家企业机构参加全球创投风投网络大会,加强工业引导基金建设,设立海尔汇智科技供应链与智能制造投资基金等11支工业转型升级引导基金,基金规模达99.95亿元,3支参股子基金联合投资的高测股份成功IPO,成为我市继海尔生物之后第2家科创板上市企业。

  三是创新服务机制,解决发展难题。发挥工业运行专班和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产业专班作用,畅通企业诉求线上受理渠道,建立常态化企业服务保障机制,对企业急难问题建账督办,为239户企业解决问题417个,为252家企业运送职工4.3万人,组织39家企业组成应急车队,发送382车次,运送物资4800余吨。

  今年以来,全局通过“三我”“三民”活动、改革平台、行风在线、网络问政、政务热线和政府信箱,办理回复市民意见建议和政策咨询800多条,部分好的建议已吸纳落实到具体政策中。一年来,尽管做了很多工作,取得了很多突破,但对日趋复杂的国际经济形势分析研判还不够,破解资源要素约束、推动工业跨越赶超的硬招不多,对很多企业的个性化服务还不到位。

  在接下来的“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我们将围绕打造“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的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创新、流程再造,推进“高端制造业+人工智能”攻势,全力以赴“稳增长、促投资、抢风口、抓服务”,打赢“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以优异成绩向建党100周年献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