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科技局2020年工作报告(文字版)
青岛政务网 发布日期 : 2020-12-08
字体大小: 打印

  2020年,市科技局紧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聚焦“科技创新能力、高新技术产业、科技改善民生、创新创业生态”四大重点,打造长江以北地区重要的国家科技创新基地。高企上市行动用时15个月,推动12家高企上市或过会。我市连续获批薪酬外汇便利化和外国人管理两个“高含金量”国家试点。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军事医学研究院、“高端轴承”先导专项等高科技产业项目落地建设,前三季度高产规上占比达62%,全省第一。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不断增强。

  一、着力强化科技创新策源能力

  1.建设重大创新平台。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实施“透明海洋”“蓝色药库”等重点科研任务,自主研发万米级深海水下滑翔机刷新下潜深度世界纪录。国家高速列车技术创新中心加快建设,中车工业研究院(青岛)等7家单位签约成立,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试验样车成功试跑。中科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即将竣工投用。山东能源研究院一期获批立项,正式奠基开建。推进吸气式发动机热物理试验装置和海洋生态系统智能模拟研究设施积极申报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2.布局产业创新平台。新建202家市级技术创新中心,全部依托高企,通过挂牌增信助力企业发展。获批海洋药物、海洋腐蚀防护、工业互联网等8家省级技术创新中心,加速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获批5G高新视频和工业互联网省级创新创业共同体,构建“政产学研金服用”融合创新生态,每家获5000万元省资金支持。35家机构入选首批省级新型研发机构,全省第一。

  3.增强科技人才支撑。获科技部外籍高端人才R签证审批权下放,外国高端人才来青工作可申请最长10年期限人才(R)签证。针对疫情实施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不见面审批”,扩大境内申请范围,持商务、访问签证外国人可在境内申请,发放许可3908份。海尔集团、青岛农业大学入选国家引才引智示范基地,占全省2/3。青岛第九次入选“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十强榜单。

  二、着力培育高新技术产业

  1.壮大科技型企业。完善梯次培育体系,七批超过5000家企业通过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备案。首次试行无纸化高企申报评审,大大降低企业申报成本,受理两批2200余家企业申报,高企总数将突破4000家。助力企业克服疫情,建立科技资金审核绿色通道,会同财政局提前拨付高企认定奖励和研发投入奖励7.62亿元,惠及科技型企业近3000家。61家科技企业孵化器减免房租等费用4980万元,惠及企业2292家。

  2.深化科技“双招双引”。17个国家“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之一的“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项目落户,投资100亿元,打造空间信息产业园。引进柔性显示头部企业—柔宇科技,投资160亿元的第二代柔性屏生产线落地上合示范区。引进军事医学研究院,打造国家第四个药物安全评价中心,填补山东空白。中科院“高端轴承”先导专项引进落地,建设高端轴承检测评价与产业化示范基地,培育该领域上市头部企业。全国唯一科学仪器细分领域特色产业园—青岛科学仪器产业园签约落地,打造国内一流、国际先进的科学仪器科研、检测、产业和应用基地。

  3.强化国际科技合作。建设青岛中日科学城,项目启动区和一期完成选址,引进建设青岛认知人工智能研究院,开展人工智能领域交叉研究、技术应用和产业化示范。建设中德青年科学院,成立中德青年科学院(青岛)发展中心,成功举办中德科技合作论坛。搭建面向上合国家的技术转移平台,建成融媒体中心、国际技术交易市场和线上多语言技术交流合作平台。中车四方获批科技部中泰轨道交通“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深度融入全球创新网络。

  三、着力促进科技改善民生

  1.强化科技抗疫。启动科技应急攻关专项,为疫情防控提供科技支撑,协调安排300万元专项资金,资助病毒核酸检测和非接触式技术等项目研发,核酸检测试剂、胶体金检测卡等产品获欧盟CE认证,签订国外订单。支持科技产品投放抗疫一线,悟牛智能紧急研发30台无人驾驶机器,投入医院开展防疫消杀工作。智声科技研发的AI电梯语音控制系统产品在我市火车站、青医附院等场所推广应用。青医附院跨越3000公里,完成世界首例5G+超远程外科手术。

  2.推动科技惠民。立项实施面向平度、莱西地区的新生儿遗传代谢病、听力和耳聋基因联合筛查科技惠民重大专项,已惠及超2000个新生儿家庭。支持清华大学团队研发高性能灭菌杀毒复合材料并落地产业化,可广泛应用于口罩等医疗用品,病毒灭活率高达99.9%,帮助企业争取首笔订单。

  3.增强科技获得感。举办首届“青岛创新节”,以“创意创新,创造创业”为主题,为科学家、工程师、企业家、投资人、创业青年等搭建创新要素集聚的展示交流合作平台,参与人员超2600万人次。其中,无人机表演、科技音乐节、灯光秀等形式新颖的创新节目让中山路等老城区焕发出蓬勃的创新活力,给广大市民带来了参与创新创业的快乐和获得感。

  四、着力营造良好创新创业生态

  1.推动科技金融发展。推动科创母基金健康运作,首期规模120亿元,实缴出资17亿元。目前,深入对接并储备近200只子基金,储备直投项目30余个,已有9只子基金和1个直投项目通过投决。科技金融产品扩面增量,1-10月,“投保贷联动”业务支持科技型企业56家次,贷款2.45亿元,同比增长34.6%,超过去年全年水平。

  2.开展孵化器提升行动。推动平台孵化机构落地做实,导入资源。华夏基石在青成立区域总部,引进5家头部企业、上市公司,注册企业12家。春光里打造“青岛智谷”,吸引上海图趣、首汽约车、磁云数字等72家企业意向来青,8家完成签约。创业黑马建设独角兽加速基地,注册企业67家,其中准独角兽区域总部企业4家、高成长企业12家。中国科技开发院建设智慧能源孵化基地,注册企业45家。

  3.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成立半岛科创联盟,协同胶东半岛五市高校院所、知名企业、行业协会等要素资源,打造区域创新共同体。建立“局校会商”制度, 与8所驻青高校对接,将评聘产业教授、设立技术转移专业等纳入会商,促进高校服务地方发展。青科大成立青岛工业互联网学院,从建议到揭牌仅用1个月时间,构筑工业互联网“人才培养高地”和“成果转化基地”。山科大、青大、青科大获批省科技成果转化综合试点,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不低于10年长期使用权。

  一年来,市科技局通过“三我活动”“三民活动”“网络问政”“行风在线”等各类政民互动平台,收到意见建议99条,我们一一落实,全部办结。

  今年以来各项目标任务虽圆满完成,但对照发展形势需要、对照先进标杆城市,我们还有不小差距:一是企业创新主体有待进一步加强,科技型企业数量和规模仍不够壮大,特别是缺少大体量的科技头部企业和高科技上市企业。二是科技产业布局有待进一步优化,科技研发和产业空间布局还不够集中,需继续构建研发、制造、产业化等环节充分打通的产业链条。三是创新创业生态有待进一步提升,仍缺少专业化、市场化的高端科技服务机构。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要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2021年,我们要继续瞄准市委市政府决策的工业互联网、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等高科技产业集群,狠抓人才、资本、技术、平台、服务等各类创新要素,努力建设成全创业者创意创新创造的“热带雨林”,为打造青春之岛、创业之城贡献科技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