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年,市行政审批局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各项工作部署,深化“放管服”和“一次办好”改革,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行政审批各项工作,全面完成了高效青岛建设攻势各项年度目标任务。截至11月底,全市各级行政审批服务系统共办理审批和政务服务事项 2495余万件,其中网上办件量1500余万件;全市新批准施工许可项目2398个,同比增长1.35%;合同金额累计2078亿元。全市企业设立登记线上申请量占新设立企业总量的98%;无纸全程电子化登记占新设立企业总量的91%。全市完成公共资源交易项目9310个,交易额2494.44亿元,节约财政性资金43.94亿元。
一、年度业务目标完成情况
市行政审批局紧密围绕“改革创新”和“机关建设”两大工作主题,深化流程再造,持续推进审批提速增效,全力打造集约、精简、高效、温馨的政务服务模式,不断提高企业群众的满意度和获得感。
(一)随时随地办,办事更省心
我们通过制度机制创新,提供“全领域”政务服务,让企业市民随时随地能办事。
一是足不出户,更多事项网上办。对市区两级依申请政务服务事项进行梳理,截至11月份,10815项政务服务事项均可以通过“山东政务服务网(青岛站)”进行办理。在去年推行“秒批”的基础上,今年5月,上线“智能办”平台,社会团体印章备案、人力资源服务许可在内的402项审批事项实现“智能办理”,市民“动动手指”就能办事。
二是只进一门,政务服务一站办。今年11月2日,位于福州南路的青岛市民中心开始试运行,这里集行政审批、公共服务、公共资源交易等为一体,可以为市民提供企业开办、公积金、社保、不动产等近1700项政务服务。目前,除部分因涉密、场地限制或方便企业群众办事等特殊因素不宜纳入市民中心集中办理的事项外,其他依申请政务服务事项100%可以在市民中心办理。在青岛,市民企业可以“只进一扇门,办成所有事”。
三是窗口前移,便民事项门口办。以“六有一能” (有场所、有人员、有制度、有网络、有设备、有经费、能办事)为基本要求,在全市建成1483个村(社区)便民服务站,60余项便民业务可以在家门口办理。持续推进“政银合作”,将“自助服务”窗口“搬”至全市550个银行网点和便民服务站,近千项便民业务和审批申报业务可自助办理。此外,我们突破地域限制,公安(出入境、车驾管)、人社、医保、税务以及水电气暖等699项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重点领域和高频事项已实现“全市通办”。
四是区域联动,外地事项本市办。为助推胶东半岛一体化发展,我们与烟台、威海、潍坊、日照建立胶东半岛城市群政务服务帮办代办机制,四市的私营有限公司设立登记、导游证核发等40项政务服务事项均可在我市办理。在公共资源交易领域,联手全国16省市共建公共资源交易区块链平台,通过数据上链共享,实现一部手机,完成跨省公共资源交易。联合烟台市通过评标专家资源共享,推行跨市远程异地评标,大大消除因专家资源有限造成的“老面孔”“熟人圈”现象,保证了公共资源交易公平、公正。
五是共战疫情,政务服务不停办。面对疫情,大力推行“网上办”“自助办”“快递办”,正月十一,节后上班第一天,全市各级政务服务大厅正常对外营业。在全面做好疫情防控的基础上,为疫情防控各类审批开通“绿色通道”,通过远程踏勘、并联审批、减免材料等形式,全力替项目单位抢夺因疫情耽误的时间,在疫情中传递政务服务温情。
(二)明明白白办,办事更顺心
我们通过服务创新,提供简洁顺畅的“网购式”政务服务,全面提升市民办事体验。
一是“随时在线”,让市民问的明白。在“山东政务服务网(青岛站)”办事服务模块公布办事指南,方便市民查询办事流程。为方便市民咨询,我们开通了政务服务咨询热线,把各部门的多个服务电话统一为66200000服务专线一号对外。通过畅通咨询渠道,保证企业市民办事材料清、办事部门清、办事窗口清、办理流程清。
二是“一窗受理”,让市民办的明白。在市民中心设立了26个综合受理窗口,37个部门的1500多项政务服务可以“一窗通办”。为方便市民填报材料,我们制定申请事项受理审批“零基础标准化”模板,让申请人一看就会、一填就对。在我市推行政务服务容缺受理制度,对于符合法定要求的相关事项,只要要件齐全且申请人做出补齐承诺,便予以受理。通过进一步精简办事流程,压缩审批环节,实现了企业开办一个环节,一天办结。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竣工联合验收时限压缩至12个工作日以内,社会投资简易低风险工程验收时限压缩至1个工作日以内,让市民简简单单办成事。
三是“一事一评”,倾听市民感受。全面推行政务服务“好差评”制度,在全市各级政务大厅、服务窗口均张贴了办事评价二维码或布设办事体验评价器,按照“一事一评”的原则,请市民对政务服务做出评价。办事服务好不好、办事效率高不高、办事体验美不美,全部由市民来评价,同时,对市民反映的“差评”意见积极进行整改,努力提升“好评率”。
(三)舒舒服服办,办事更贴心
我们通过技术创新,打破传统的服务模式,转变角色观念,当好市民“娘家人”,办好市民“心头事”。
一是变“被动审批”为“主动服务”。在全国首推“无感审批”,通过数据共享与智能分析,对市民办事需求精准预判、即时感知、定向推送和智能办理。例如,市民在办理企业名称变更业务后,如果建筑业企业资质还未进行相应变更,系统会自动研判,主动询问企业,完成变更。市民全过程无需主动申请,无需提交材料,无需来回跑腿,在“无感”中就能办成事。目前,我们已在建筑类企业资质变更、社团登记证书换发等20项政务服务领域,陆续为企业提供“无感审批”服务200余次。
二是变“多事多流程”为“一链一流程”。围绕市民眼中的“一整件事”,通过容缺受理、并联审批等方式,在全省率先推行“一事全办”“一业一证”主题式服务模式。市民无需多头跑、多处问,只需到一个窗口、交一份材料,就能办成一件事。以开办药店为例,传统模式最多需要跑8个部门、办理12个事项,最长需要21天才能全部办结,改革后仅需要跑一次,最快6天就可一次性取得营业执照、经营许可证。市场主体办理“一件事”平均跑腿次数压减71%、申请材料压缩80%,审批时间压减78%。目前,全市共推出944项“一事全办”民生事项,办件量达2.6万件;“一业一证”覆盖饭店、药店、书店等19个高频行业,发放行业综合许可证540张。
三是变“企业花钱”为“政府买单”。我们努力为企业减负,今年6月30日起,我市新开办企业均能免费得到一套企业印章和一枚税务Ukey,并且同步免费提供“电子营业执照+电子印章”,真正实现了“零费用”办企业,预计每年为创业者节省资金7000万元。在公共资源交易过程中,为投标企业免费提供CA数字证书,投标人实现全程“零成本”。对于2000平方米以下的非居住类建筑等项目,我们免除其人防建设义务,用一系列真金白银举措为企业降成本提效益。
去年三民活动中,我局共收到市民代表87条建议案,经过认真研究并积极办理,全部办结。“加强政务服务自助办理”“提升网上政务服务能力”等好建议均纳入我局2020年工作部署,取得良好成效。在今年“三我”活动中通过线上、线下方式共收集市民反映问题83件、信息咨询300余件,其中关于“咨询渠道不畅”“办事多跑腿”等问题均认真整改,全部办结,市民满意度为100%。
二、存在问题
一是一些智能化服务平台在信息共享、功能联动、信息兼容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优化提升。二是市民中心服务设施仍不完善。当前,市民中心正处于试运行阶段,软硬件设施配套等方面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三是基层政务服务水平不高,基层工作人员业务能力、政务服务水平还有较大提升空间。
三、明年工作打算
2021年,市行政审批局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更加精简高效便民的审批服务,持续提升企业群众的“满意指数”“幸福指数”。
(一)深化流程再造,构建政务服务“新格局”。以“生态思维”为基础、“用户思维”为导向、以“工业互联网思维”为核心,探索推行覆盖市、区、镇、街四级的“一窗受理”服务,编制集成化“主题式”政务服务事项清单,构建政务服务运行平台,推动更多政务服务事项“集成办理”,实现政务服务“一体化”管理。
(二)持续提升审批效能,取得政务服务“新成效”。加快推进市场主体登记“智能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平台化”、公共资源交易“一体化”、商会协会准入“便利化”,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释放发展的内生动力。
(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打造政务服务“新体验”。加快技术创新、流程创新、服务创新,让“通办”范围更广、“智能办”事项更多、“帮办代办”质量更高,努力为企业群众提供更加“集约”“智能”“便捷”“舒心”的政务服务体验。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