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收藏
取消收藏
市统计局2020年工作报告(文字版)
青岛政务网 发布日期 : 2020-12-08
字体大小: 打印

  面对突发疫情冲击和复杂的国内外形势,2020年,市统计局改革创新求突破,搭建智慧统计平台,实施流程再造,开展各类调查287次、覆盖6万多家企业,采集民意调查有效样本10.4万个,创新统计产品和服务,为社会各方面提供数据45万笔、无差错,统计大数据服务高质量发展和民生改善,发挥了有效支撑作用。

  一、积极迎战新冠疫情,促进“六稳六保”

  利用“企业调查直报系统”,主动开展疫情变化对经济影响的调查,为统筹疫情防控与经济发展提供决策咨询。

  紧盯企业经营,正月初四,迅速行动,第一时间开展企业和建设项目复工复产、惠企政策落实调查,全年累计对5000家重点企业、1380家中小企业,开展复工复产调查55次,为扶持企业复工复产、达产达效提出30多条重要建议。紧盯经济运行,动态监测分析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领域运行变化,先后16次在市委市政府疫情防控与经济运行重要会议上汇报发展建议,力促经济逆势上扬,保基本民生不断巩固。前三季度全市生产总值增长2.2%,就业增长13.9%,消费价格增长3.3%,保民生不断巩固。紧盯长远发展,每季度汇总分析全国27个城市、15个副省级城市、省内16个地市主要经济指标变化,完成15个重要研究,纳入决策和批示10个,为城市发展和重大政策制定提供数据支撑。

  二、全面改革GDP核算制度,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实施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更加准确地反映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推进转变经济工作方式,促进高质量发展。

  GDP核算模式改为统一核算、下算一级,实现市与区市经济总量、增速基本衔接;构建形成涵盖44个行业、100项指标的新核算体系,增加税收、利润、薪酬、折旧等效益核算与质量评估,核算结果更加精准。目前,全市GDP总量基本“0”误差,增速误差缩小到0.2个百分点以内,反映发展更符合实际。按照核算制度改进经济工作方式方法,创新形成统筹抓质量效益、抓重点关键、抓规上规下、抓存量增量、抓线上线下、抓域内域外等专业化靶向措施,有针对性地促进经济增长和高质量发展。

  另外,核算改革还牵动着各个行业和企业,我们同步搭建了部门联动机制,协同建立了单位纳统、宣讲培训、部门规范化测评等制度,更好地服务科学决策和高质量发展。全年净增纳统企业接近1100家。

  三、创新统计方法制度,反映新经济新动能成效和亮点

  创新建立“四新”经济等33项派生产业监测制度,加快构建现代化统计体系,跟踪监测和反映新经济成效和亮点。

  建立新旧动能转换监测制度,形成70项指标监测体系,按季度监测“十强”产业、“四新”经济、农业“新六产”发展情况,为新旧动能转换“体检评估”。前三季度,全市“十强”产业和“四新”经济增加值占全市的30.4%和31.3%。农业“新六产”发展指数提高13.4个百分点。疫情冲击下新动能增势显著。建立9个重点功能区统计监测制度,按季度监测功能区营业收入、产业聚集、科技研发等76项指标变化情况,为功能区“精准画像”,入选“学习强国”平台宣介。前三季度,9个功能区“四上”企业达2895家、实现营业收入6768亿元、亿元项目投资516.9亿元,分别占全市的31.4%、40.6%和20%,聚集主导产业企业958家,占比33.1%,贡献度明显增强。建立可量化的7个重点攻势统计监测制度,反映民营经济、海洋攻势等重点攻势作战成果。前三季度,民营经济、海洋产业、高端制造业+人工智能产业增加值分别占全市的46.8%、29.7%和12.4%,2019年公共安全应急能力总指数116.6%,应急产业增加值增长10.8%;乡村振兴战略目标完成程度77.1%,7个攻势增速全面回升。建立13条产业链统计监测制度,跟踪重点产业“集聚优势”和动能转换。上半年,13个产业链增加值约占全市的70%;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现代海洋、医养健康、文化创意、现代金融等7个产业实现正增长。

  四、精准投资统计,以有效投资促进高质量发展

  利用项目审批和联网调查平台,精准纳统、精准分类、精准管理,优化投资结构,引领扩大有效投资。

  精准项目纳统,创新项目纳统部门合作机制,建立项目旬报制度,促进项目新开工。1-10月份,审核纳统新开工项目2809个,为投资稳步增长注入了新的动力。全市在建投资项目达到6135个,投资增长2.8%。精准项目分类,强化新经济及分行业、分领域以及重点攻势和13条产业链投资监测引导,促进投资结构优化。1-10月份,新经济投资增长13.7%;可量化的9个攻势中,有7个攻势投资增长;13条产业链中,有9个产业投资增长。精准项目管理,提高投资质量和效益,全面建立“一项目一档案”,制定数据审核流程、办法和统计规范,所有投资项目凭证建档率超过90%。

  五、畅通社情民意,优化服务和营商环境

  依托民意调查云平台,完成民意调查36项,征集意见建议1.1万条,为改善民生、优化营商环境和政务服务提供决策参考。

  聚焦民生改善,开展教育、医疗、文体、环境、治安等重点民生领域群众满意度调查5次,倾听群众声音,征集意见建议3623条,为改善民生“把脉”,让老百姓感到“舒心”。聚焦营商环境,开展企业家满意度调查3次,累计发放调查问卷2.2万份、回收有效样本9600个,征集企业家意见建议850条,为10个区市、9个功能区、42个市直部门和单位政务服务“亮分”,让企业家感到“舒服”。聚焦政务服务,善用民意推动完善市域社会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为区市和部门开展政务服务满意度调查28次,访问市民7.44万人,征集建议6482条,让社会感到“顺气”。市民调中心获山东省工人先锋号荣誉称号。

  六、统筹推进人口普查,摸清摸实人口家底

  全市6万多名普查员首次运用互联网云技术、云服务和云应用,于5月份开始陆续进入社区开展第七次人口普查。

  宣传培训到位,全方位立体化多形式宣传深入人心,营造形成“青岛连着国和家,人普连着你我他”“大国点名,没你不行”的良好氛围。强化普查员操作技能和知识培训,全国统一测试青岛合格率97%,比全省平均高7个百分点。协同联动到位,建立“全覆盖”资料获取机制,共享部门行政记录信息1000多万条,极大提升了资料比对和普查数据分析效率。区划绘图到位,利用统计卫星地图+实地走访勘察,摸清5万多个普查小区的边界划分、内部环境、人口居住,标绘建筑物140多万个,奠定了普查基础。摸底登记到位,坚持问题导向,切实推动摸底登记,建立日督查指导、日问题清单、日质量通报制度,累计下发问题清单200个,质量通报30期,确保普查进度和质量。克服突发疫情影响,迅速启动应急预案,做到防疫、普查两不误双到位,500多万住户普查数据质量位居全省前列,普查登记已取得阶段性成果。目前看普查有望圆满成功,感谢广大市民的理解、参与和支持,明年按照国家统一要求及时公布普查结果,为规划谋划、政策制定、民生改善等许多方面提供重要咨询和决策依据。

  为了提供优质的统计服务,我们坚持党建统领,强化政治担当,创建“党建示范点”,脚踏实地走好第一方阵,深化“一支部一特色、一处室一品牌”,有效促进机关党建与业务工作深度融合。我们坚持改革创新,树立创新和平台思维,强化处室之间、部门之间统筹联动,系统集成、协同高效,推动统计工作提质增量。我们坚持依法治统,树立法治思维,建立统计监督和数据质量控制体系,增加执法机构和人员,参加全国执法资格考试通过率100%,位居全国城市第一位,统计生态更加优化。我们注重塑造干部队伍,“三述”已成常态,“三化一型”素质提升,干事创业活力明显增强。。

  去年“三民”活动以来,通过“三我活动”、政务热线、舆论监督平台反映的统计改革创新、统计服务、统计宣传等方面的建议,经认真整改已经全部得以解决。我们将进一步突出问题导向,针对基层基础建设不均衡、统计服务产品不丰富、信息化统计水平不够高等问题,以此次“三民”活动为契机,认真研究,加以改进,做得更好。

  明年,市统计局将积极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四中、五中全会提出的统计工作要求,深入推进统计部门党的建设高质量发展,充分发挥统计监督职能,推进统计现代化改革,夯实统计基层基础,优化统计调查方法,加强统计信息咨询服务能力建设,构建现代化统计调查体系,为促进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统计支撑和保障。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