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以来,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市外办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和广大市民朋友的大力支持下,高标准、创新性推进疫情期间的涉外防控、国际合作、外事为民等管理服务工作,为服务国家外交大局和全市中心工作、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贡献了外事力量。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第一,疫情中的涉外防控
作为疫情防控外事组牵头单位,按照全市统一部署,审时度势推动出台入境人员管理举措,严密细致做好境外包机入境青岛的协调保障,多语种宣传我市疫情政策及动态,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是扛牢外防输入的重要责任。青岛作为我国海港、空港口岸重点城市、16个目的地为北京的国际航班第一入境点城市以及10个外国籍船员离船换班城市之一,防疫情输入任务十分繁重。在境外疫情扩散和蔓延初期,配合出台了对所有入境人员实行“点对点”转运、集中隔离观察14天等疫情防控新举措。实践证明,这些管理措施是专业、精准、有效的,得到了上级部门的肯定。与此同时,与全市有关部门和区市联勤联动、联防联控,圆满完成境外包机与临时航班进出港任务24批次。对入境青岛的外国驻华机构、国际组织等人员,既严格做好全流程疫情防控,又体现出人性化管理服务,传递城市温度,加强宣传推介,展示青岛形象,收到多方好评和赞誉,多个外国驻华机构向我市发来感谢信。
二是多语种宣介我市防疫措施。全力营造疫情期间良好涉外环境,开通了8个外语语种的咨询服务热线,24小时应急值守解答有关政策咨询,通过“青岛外事”公众号发布10个外语语种的疫情动态。联合编制出版韩语、日语、英语版《新型冠状病毒防护读本》,其中韩语版为国内首发。及时向外国驻青领事机构通报我市疫情防控动态,使外籍人员及时了解、遵守并配合我市疫情防控措施。
三是搭建中外交流的“空中走廊”。疫情发生后,为维护国际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中德两国领导人多次通话,双方政府确定建立中德“快捷通道”,以帮助有需求的企业加快复工复产。市外办按照上级部署,在各方大力支持配合下,圆满完成7架法兰克福至青岛包机的服务保障任务,累计运载德国在华290余家机构、企业共1600余人从青岛出入境,搭建起疫情下德国经济界、工商界等人士往返中德两国的“空中走廊”。戴姆勒、西门子、思爱普、巴斯夫、大众等德国世界500强企业纷纷向我市发函致谢,表示通过包机从青岛入境,对青岛有了更加深入了解,愿进一步加强与青岛各领域合作。德国驻华大使馆、德国工商大会给予青岛市包机服务保障工作赞赏。人民网、《环球时报》、《法兰克福汇报》等中外媒体多角度报道了德国包机入境青岛工作。此外,还协调保障了5架韩国包机从青岛入境,为助力企业复工复产、服务“双循环”发挥了基础性作用。
第二,疫情中的国际合作
坚持危中寻机,把疫情期间的国际合作作为诠释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拓展国际合作的重要契机,创新机制、搭建平台、主动作为,各领域合作成果丰硕。
一是守望相助,多渠道开展抗疫国际合作。疫情发生后,在国内疫情形势和防疫物资极度紧张的情况下,青岛的国际“朋友圈”想方设法为我市筹集抗疫物资,外办共受理国际社会向我市捐款捐物、发来慰问信函等80余批次。其中,针对我市疫情初期医务人员口罩紧缺的情况,我市“琴岛奖”获得者、阿根廷企业负责人千方百计从多个国家紧急采购了4万只N95口罩捐给我市。作为投桃报李,我们也与国际友城“守望相助、共克时艰”,在韩国疫情发生初期,率先通过外交部发言人宣布对韩国大邱市进行捐助,成为我国对韩国正式宣布的第一批援助防疫物资。此外,还向日本、以色列、巴基斯坦等国家的友城进行了力所能及的援助。协助以色列、斯洛文尼亚、德国等国家或国际友城以青岛为基地在华采购、运输防疫物资。
二是凝心聚力,全方位助力“国际客厅”建设。邀请日本、韩国、德国、以色列等国家的驻华使节,我国前驻外大使策划我市“国际客厅”建设和对外宣传推介,助力“国际客厅”及时开业。发挥外事资源渠道优势,与相关国家驻华使领馆在“国际客厅”共同举办了文化、经贸交流活动,引起了国内外高度关注,提高了青岛“国际客厅”知名度、扩大了影响力,促成了一系列重要合作成果,其中包括我市与日本最大的金融实业综合企业集团欧力士集团签署了战略合作备忘录。
三是精心策划,积极筹备重大外事活动。受疫情影响,原定于今年6月在青岛举行的博鳌亚洲论坛全球健康论坛第二届大会推迟到了明年,但筹备工作并没有停下步伐,今年市外办作为我市牵头部门,积极争取并配合博鳌亚洲论坛举办了远程筹备会议和视频专家会,在线共享抗疫信息和经验,展现了疫情下的青岛担当。按照中日双方达成的共识,举办“中日新时代健康论坛”,利用博鳌平台推动将青岛打造成为中日健康领域合作基地。我市派出工作组参加了博鳌亚洲论坛国际科技与创新论坛,向全球发出了明年健康大会的邀约。
四是另辟蹊径,广泛开展国际“云交往”。疫情期间,共组织开展与参与线上对话、国际会议、推介活动共20余场次。开通了我市与重点合作国家驻华大使馆的视频连线,就共同抗击疫情及深化双方合作达成多项共识。应邀参加了金砖国家友好城市暨地方政府合作论坛线上会议,全面宣传了青岛的发展成就。协助上合示范区举办了“云聚上合,共谋发展”多国使节对话活动,共商疫情下的国际交流合作。
疫情中的外事为民
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实施了一系列便民、惠民举措,切实维护和保障好企业、市民的海外权益,努力实现“顺顺利利走出去,平平安安回家来”。
一是全力协助滞留海外的同胞回国。疫情发生后,包括青岛市民在内的很多同胞滞留海外,归国心切。对此,我们通过多种方式和渠道,对我市在境外的企业、留学生、华人华侨给予关注和保护,尽最大努力帮助更多同胞回国。积极对接配合我驻外使领馆,全力做好10多架2000余人次海外同胞回国包机的协调服务工作;协助滞留迪拜、莫桑比克的35名船员平安回国,并顺利拿到被拖欠工资;协助因疫情长时间滞留韩国仁川机场的船员辗转回国。疫情以来共协调处置市民海外滞留、劳务纠纷、人身财产安全等事件52起。
二是全方位助力企业复工复产。深入开展外事服务进企业活动,赴我市功能区、产业园区、企业送服务、讲政策、解难题。利用我省“拉美桥”平台助力企业对接拉美市场,为企业提供政策、信息支持。协调为海尔、海信、青建等外向型企业在海外复工复产提供政策支持。落实人员国际往来“快捷通道”政策,帮助企业为必要来华人员办理邀请函,共受理包括空客、大众等企业在内的外国人来华邀请函申请1100余人次。在青岛黄海足球队保级关键时期,为多名外援发出邀请函并协助办理签证,确保及时入境参赛,助力保级成功。
三是优化提升营商环境。“青岛外事服务微平台”于8月底正式上线,领事认证、APEC商务旅行卡等服务实现了“网上办”“掌上办”“零跑腿”,我市成为省内首个外事业务全程网办城市。今年为符合条件的企业人士申办APEC商务旅行卡148人次,持卡人可自由往来16个APEC经济体,还包括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协议)12个成员国,使出行成本进一步降低,拓展海外业务更加便捷。
回顾一年的工作,我们意识到外事工作离广大市民朋友的期盼还存在差距与不足,主要体现在服务全市中心工作的精准性还不高,外事为民工作的覆盖面还不广,对外交流合作的大外事格局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虽然新冠肺炎疫情带来了输入风险、阻碍了人员往来、减缓了交流步伐,但决不会动摇我们推进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决心和信心。新的一年,外办将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市民朋友的大力支持下,不断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的方式方法,让外事工作结出更多务实成果,回馈社会和广大市民。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