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审计机关既是经济安全的守护者,也是群众利益的捍卫者。一年来,市审计局聚焦市民关切,依法履行审计监督职责,开展审计项目81个,审减投资3.58亿元,向纪检监察和主管部门移送案件线索和处理事项20件,圆满完成各项目标任务。胶东机场审计项目获评全国审计机关优秀审计项目(省级)一等奖;模范机关建设经验在全省审计系统会议上作典型发言;扶贫审计工作受到省脱贫攻坚工作验收组充分肯定。
一、服务疫情防控,让审计监督更有高度
把应对疫情专项审计作为重要政治任务,组织全市121名审计人员组成30个审计组,重点审计4.64亿元财政资金、1.61亿元捐赠资金,延伸审计23家红十字会和慈善组织、160个政府机构和单位、121家企业和4家金融机构。持续跟踪复工复产政策落实、医疗废物处置情况等,在各项审计中均关注疫情防控、支持企业发展等情况。市委、市政府和区市党委政府23次批示责成抓好整改,加快资金分配下拨或使用3455万元,规范物资采购、捐赠款物管理和信息公开3617.39万元、238.96万件,推动1.39亿元支持中小企业和先进制造业发展等5项专项资金及时拨付到位,建立健全制度11项,为夺取疫情防控和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双胜利贡献审计力量。
二、坚持为民审计,让审计保障更有温度
把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当成审计工作的分内事,紧紧围绕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开展审计,让更多合民意、暖民心、惠民生的政策和资金落到实处,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一)突出开展促进就业优先审计,保障“民生之本”不动摇。对30余项企业稳岗扩岗、就业创业扶持等政策及资金分析比对,促进出台完善支持企业稳岗扩岗、失业人员精准就业服务等制度措施。跟踪稳就业政策审计查出问题整改,促进我市出台创业担保贷款实施办法,培训机构数量和培训人数大大增加,推动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
(二)突出开展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审计,保障小康路上“一个都不掉队”。对精准扶贫审计整改情况“回头看”,抽查资金5.65亿元、产业扶贫项目26个,发现已脱贫人员尚未办理退出标注程序等38项问题;对2016年以来扶贫审计发现的113个问题整改情况现场核实,确保问题整改清零。扎实开展乡村振兴政策审计,促进区市优先安排使用涉农项目结余资金71.99万元,兑付保险理赔资金30.73万元,拨付农药包装废弃物处置资金48万元,为乡村振兴“一路护航”。
(三)突出开展社会福利和社会救助审计,保障兜底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更加关注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救助、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疾病应急救助等政策落实情况,推动疾病应急救助基金144.39万元拨付到位,66个新建和752个老旧小区配建养老服务设施,出台社会救助体系统筹完善、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等制度,有力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四)突出开展财政资金审计,保障管好用好群众的“钱袋子”。首次实现对全市749个一级预算单位数据分析审计全覆盖,审计结果首次以新闻发布会形式向社会公开,保证资金用在“刀刃”上。开展政府专项债券和新增财政资金专项审计,紧盯直达资金预算下达拨付、抗疫特别国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推进及专项债券资金使用等,推动3000余万元资金及时拨付到位。
三、监督服务并举,让政策落实更有力度
市委市政府的重点工作部署到哪里,审计监督就跟进到哪里,坚决服务保障全市改革开放创新发展。
(一)聚力重大政策措施和15个攻势落实。聚焦“六稳”“六保”、三大攻坚战和15个攻势等,开展“平安青岛”建设攻势等21个专项审计项目,把重大政策措施落实情况作为各类项目必审内容。组建工作专班跟进服务15个攻势,每个攻势都安排审计项目服务保障,每个审计项目都围绕攻势推进展开,海洋攻势、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攻势等审计成果得到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共促进财政资金统筹使用和重点资金到位3.83亿元,推动项目加快建设及发挥效益13个,各项政策措施落地见效。
(二)助力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围绕推进“一次办好”改革和减税降费、清理拖欠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账款及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等政策落实,促进清理拖欠民营企业账款5447.01万元;推动4个部门自建业务系统与市通用审批平台对接,实现整合共享;推动有关区市加强“一次办好”改革,编制137个“一事全办”事项目录,对15个行政事项实行“一窗受理”,营商环境进一步优化。
(三)促进重点建设项目提质增效。开展地铁、公路建设养护、中小学教育基础设施、固体废弃物处置等绩效审计,审减投资3.58亿元。继续对200个市级重点建设项目推进情况开展审计,对2019年审计调查发现问题督促整改,促进11个项目开工、10个项目加快建设进度,推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双招双引”等攻势加快推进。
(四)推动领导干部规范用权。完成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项目15项,移送案件线索和事项9件。以区市长经济责任审计为平台,统筹开展自然资源资产审计等项目20多项,提升工作质效。创新制定青岛市管干部任前告知办法,打造有青岛特色的任前告知体系。将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报告纳入干部廉政档案,促进领导干部履职尽责、担当作为。
四、不断自我完善,让审计服务更有深度
坚持“自身硬”才能“打好铁”,不断改进创新,增强工作的协同性,在更高层次、更大范围发挥作用。
(一)强化整改促服务提升。立足“治已病”,以市政府办公厅名义下发整改推进政策措施落实的通知,完善上下联动、部门协作、共同推进的审计整改联动机制;全面梳理十届省委巡视以来审计未整改到位问题,推动整改问题610项,出台制度15项;跟踪2019年度市级预算执行审计查出问题整改,推动整改问题金额33.06亿元,完善制度办法76项。着眼“防未病”,更加注重分析体制障碍、机制缺陷和制度漏洞,向市委、市政府报送审计专报、报告35份,获得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肯定性批示36篇次;提出审计建议144条,促进完善制度200余项,在更高层次上发挥审计作用。
(二)智慧审计促质量提升。加强审计信息化建设,率先开展“金审三期建设全省一体化部署”,被确定为全国、全省金审三期“双试点”单位。搭建全市一体化数据采集系统,查实问题150余项,涉及资金13亿元。率先探索“人工智能+审计”行业性研发和应用,选取企业、地铁、公路交通等5个领域攻关突破,审计效率和精准度大大提高。
(三)优化流程促效能提升。深入“学深圳、赶深圳”,创新建设“八型”模范机关,优化工作流程,加快审计项目进度,提高工作效率。探索实践“审计一线结合述”等特色“三述”模式,开展“审计立项宣讲会”,让审计干部进一步想透、说清、干实。建设“三化一型”高素质干部队伍,培养审计干部担当意识、协同思维、专业精神及核查能力,打造“清廉铸审”廉政文化品牌,以攻坚的状态履职尽责担当作为。
同时,我们结合“三我”活动,用心听取群众意见建议,认真落实人大审议意见议案、政协提案,去年“三民”活动中收到的关于加强乡村振兴资金审计、加快审计进度等建议,全部按期办复并落实到工作中,累计办理政务服务热线、政府信箱意见建议53件,让百姓事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
一年来,我们以实际行动回报市民信赖,但与群众期待相比仍有一些不足。比如,对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审计力度需进一步加大;在围绕全市重大部署,特别是保障惠企利民政策措施落实方面还需深入研究、创新思路;“三化一型”审计干部队伍建设还需进一步加强等。
新的一年,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聚焦民生政策落实、民生资金管理使用和民生项目实施,聚焦全市13个重点产业链推进、15个攻势落实,更好发挥常态化“经济体检”作用,为我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审计力量。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