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收藏
取消收藏
市财政局2020年工作报告(文字版)
青岛政务网 发布日期 : 2020-12-08
字体大小: 打印

  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冲击,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财政减收增支形势严峻。越是艰难越向前,我们克服困难,统筹配置资金、资产、资源,实施更加积极有为的财政政策,为民生保障托底,为市场主体纾困,为区市基层减负,为经济发展赋能。

  一、民生支出914亿,用在百姓急需处

  财政收入越困难,越要把保障民生放在优先位置,把疫情对民生的影响降到最低。截至11月,全市民生支出914亿元,占到七成。

  公共卫生支出增长43%。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在上半年财政收入断崖式下降的情况下,我们及时筹措资金近30亿元,全力保障疫情防控。其中:投入8.1亿元为医疗卫生机构购置医疗设备、口罩、防护服等防疫物资;投入6.5亿元支持核酸检测基地、医院发热门诊和重症病区建设;投入5.5亿元全额负担确诊、疑似患者和隔离留观人员医疗费用,足额落实一线医务人员和防疫工作者临时性工作补助等;提前拨付5.6亿元补助医护人员社保缴费,保障17家市属公立医院疫情期间正常运转;10月份出现偶发疫情后,及时筹措近3亿元,支持5天内完成超千万人次免费核酸检测。我们还统筹近60亿元,保障公共卫生临床中心、齐鲁医院二期、第八人民医院、应急备用医院等重点医疗卫生项目建设,有效提升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

  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发挥财政政策对稳就业的拉动作用,统筹用好就业补助、职业技能提升、失业保险等资金,开发更多岗位。为7.6万户企业发放稳岗返还资金4.2亿元,稳定岗位204.5万个;为7.1万灵活就业人员发放社保补贴2.7亿元,为4.3万户创业实体发放一次性创业补贴6.9亿元,鼓励创业带动就业;为6.9万名高校毕业生发放就业见习、住房等补贴5.4亿元,促进大学生就业;发放公益性岗位补贴4400万元,惠及就业困难人员3000多人,实现托底安置;投入2.7亿元开展技能提升和转岗转业培训9万人次,增强劳动者就业能力。截至10月,全市城镇新增就业41.6万人,完成年计划的138.6%,在疫情冲击下,极大程度保障了充分就业。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投入2.7亿元,支持实施81个产业扶贫项目,1.7万贫困户受益。积极支持扶贫协作,全年安排对口支援安顺、陇南、菏泽资金10.2亿元,一季度全部拨付到位。财政出资为全市2.5万户享受脱贫政策群众购买商业保险,将个人负担的医疗费用由10%降至5%。为14.8万户不稳定脱贫、相对贫困群众购买防贫减贫保险,防止因病、因灾、因意外致贫或返贫,确保小康路上一个都不掉队。在全省考核中,我市扶贫开发工作、扶贫资金绩效均取得最高等次评价,获得省奖励资金2500万元。

  优先保障市办实事。市财政统筹23.4亿元,全力支持12件36项市办实事落地,民生保障更有温度:低保对象、特困人员、残疾人等困难群体救助保障水平全面提标;居民医疗保险、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等财政补助标准持续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连续第16年增长;80所中小学和幼儿园、111个老旧小区改造项目、1722套公共租赁住房建设进展顺利;普通高中录取率大幅提高至68%;新增城市供热配套460万平方米等。

  二、减税降费268亿,为企业纾困解难

  加大减税降费、减租降息等规模性纾困政策力度,努力使政策精准滴灌到企业的最渴望处,帮助企业渡过难关。截至10月,全市新增市场主体29.4万户,增长13.4%。

  促进企业复工复产。对受疫情影响较大的交通运输、生活服务等六大行业免征增值税近10亿元。推出全省力度最大、范围最广的城镇土地使用税、房产税困难减免政策,政策覆盖面由小微企业扩大到大中型企业,为企业减免税15亿元。累计为困难企业缓缴税款44.7亿元。

  对疫情防控重点保障物资生产企业给予税费优惠。为57户疫情防控重点保障物资生产企业,退还增值税6.9亿元。

  加大对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税收优惠力度。实施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优惠政策,税率由3%降至1%,为5.8万户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减免税8.4亿元。

  免征防疫补助收入个人所得税。对疫情防治医务人员和工作者取得的临时性补助、奖金收入,免征个人所得税。

  大幅度降低企业社保缴费。两次下调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单位缴费费率,阶段性减免企业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单位缴费,为23万户企业降费152.3亿元。

  减免国有房产租金。为承租政府单位和国企房屋的企业、个体工商户,减免房租10.6亿元。

  另外,我们还积极争取市人大支持,在疫情最严重阶段,提前拨付支持经济发展专项资金20多亿元,为困难企业雪中送炭。

  三、推动财力下沉,有效缓解基层财政压力

  疫情对基层“三保”(保基本民生、保工资、保运转)带来前所未有的压力。我们统筹资金、资产、资源,着力提高基层“三保”和发展能力。

  大幅增加基层财力投入。前11月下达转移支付资金222.7亿元,同比增长41.4%,重点向财力薄弱的区市倾斜。将抗疫特别国债等中央直达资金60多亿元“一分不留”全部分给区市,当好“过路财神”,下达进度在全国36个省(市)中排名第一,直接惠及1万余家企业和59万群众。

  优先支持基层项目建设。从争取的387亿元新增政府专项债中拿出362.5亿元,占总量的94%,优先保障基层重点项目建设,40个重点园区的基建项目破土动工。

  切实加强基层库款保障。建立“定期报告+重点关注”机制,为各区市提前调拨库款225.5亿元;积极组织区市盘活资金、资产、资源,补充库款143.8亿元,有效缓解“三保”压力。

  四、打好政策“组合拳”,稳住经济基本盘

  应对复杂严峻的外部形势,统筹推进稳增长、转动能,围绕创业城市、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新基建等10个领域出台了120项财政扶持政策,打好政策“组合拳”。

  资金向15个攻势集中。创新采取“零基预算”,通过答辩式竞争,建立资金和政策向15个攻势集中整合的机制,投向15个攻势的资金244亿元,占比超过70%,提升了15个攻势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扩大有效投资。争取新增政府债券479亿元,增长54%,居副省级城市前列,有力支持了公共卫生、市政交通、农田水利等317个项目建设,带动项目总投资4000多亿元。推动设立规模1000亿元的山东半岛城市群基础设施投资基金,引导社会资本参与胶东经济圈建设。持续打造全球创投风投中心,汇聚私募基金规模超千亿元,将大量创投风投资本导入5G、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基建领域,青岛成为全国创投资本最活跃的城市。

  积极促进消费。争取入选中央财政支持住房租赁市场发展试点城市,获得3年共24亿元中央财政资金,促进住房租赁消费。发放文旅惠民消费券,吸引84.5万人次参与,拉动文旅消费1.6亿元;安排补助资金支持崂山风景区等12家A级旅游景区免门票开放。安排专项奖励资金,支持开展“单单有喜 期待惊喜”有奖发票活动,促进消费回补、潜力释放,前10月限上批发销售额增长22.2%。

  稳住外贸外资。完善稳外贸税费支持政策,免征进出口货物港口建设费,为企业出口退税294亿元;加大出口信用保险、会展、优惠利率贷款补贴力度,助力4000多家外贸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前10月货物进出口增长7.1%;支持搭建高层次招商合作平台,给予境外投资者来青投资奖励,前10月实际利用外资增长8.3%。

  去年“三民”活动,我局共征集30条意见建议,已全部办理完毕、按时回复,一些建议已落实到今年工作中。如市民代表提出“从预算资金使用绩效方面促进政府行政效能提升”的建议,已吸纳到我们的预算绩效管理三年行动方案中。今年接到市民政务来电来信3000多项,按时回复率100%,用市民的建议、诉求推动财政工作提质增效。

  经过一年艰苦努力,财政形势正在向好的方向转变,但还有一些问题不容忽视:受疫情等因素叠加影响,财政收支平衡压力突出,落实“六稳”“六保”任务仍然艰巨;民生事业还有一些短板,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等领域发展还不平衡不充分;对照深圳等先进城市,财政在运用市场机制配置资源方面还要加大力度等等。我们将坚持问题导向,深化财政改革。

  2021年即将迈入新发展阶段,我们将牢牢把握“更加积极有为”的财政政策导向,有效发挥财政资金稳增长的关键作用,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让老百姓更多分享改革发展红利!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