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收藏
取消收藏
市交通运输局2020年工作报告(文字版)
青岛政务网 发布日期 : 2020-12-08
字体大小: 打印

  交通工作与民生息息相关,每天约有318万人次乘坐公交车,52万人次乘坐地铁,80万人次乘坐出租车,7万名旅客乘坐飞机,10.9万名旅客通过铁路出行,3000辆客运班车发往全国各地,25.6万辆汽车在高速公路上驰骋,5.76万箱货物在青岛港吞吐……这就是青岛交通繁忙的一天。

  一年来,聚焦人民群众对美好出行的向往,重点办了八件实事。

  一是成功创建为全国公交都市建设示范城市。今年更新新能源公交车616辆,调整优化公交线路97条,解决了惠水和苑、欢乐滨海城、地铁公交接驳等一批出行难题。

  二是落实疫情期间免收收费公路车辆通行费、重大节假日小型客车免费通行要求,全市高速公路减免通行费13亿元。

  三是成功获批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青岛成为全国为数不多的同时拥有生产服务(港口)型、商贸服务型2个国家物流枢纽的城市。

  四是地铁1号线北段、8号线北段年底前初期运营,城阳区、胶州市与主城区将实现快速轨道联通。

  五是潍莱高铁建成通车,结束了平度不通高铁的历史,市域(郊)列车开通后,从平度站、莱西站到青岛北站仅需43分钟、32分钟。

  六是双元路双积路节点立交、双元路拓宽工程年底前建成通车,华中路贯通工程、胶州湾大桥李村河互通立交ABF匝道工程开工建设,路网通行效率进一步提升。

  七是投资71.4亿元建设养护“四好农村路”1703公里,三年集中攻坚行动累计完成3396公里,实现圆满收官。

  八是完成2179个行政村通户道路硬化,全市基本实现“户户通”,解决了村民出行最后“一米”问题。

  一年来,围绕服务我市重大战略实施,着力建好民生路、致富路和发展路,以大交通服务大发展。

  一、打造人民满意交通,建好民生路

  聚力交通战疫和品质出行,增进民生福祉。

  筑牢战疫防线。作为交通保障组、海港工作组、机场工作组组长单位,围绕“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突出关键环节、重点领域,出台管控措施50余项,制定海港口岸、外籍船舶船员救助、船员换班方案规程,“人物同查、人物同防”,守牢“空中”“海上”国门和防疫一线。在抗疫中,青岛国际机场集团、市公路事业发展中心分别荣获全国、全省先进集体。

  提升服务品质。在国内最早开通了从家门到厂门的“返岗直通车”,累计发送2000余车次运送4万余人,助力复工复产。“城市轨道交通公共服务标准化”“高速公路综合服务标准化”两个国家级试点项目通过验收。地铁2号线、3号线上线“冷暖车厢”,定制客运成网运行。机动车维修备案掌上办理。加强行业管理,查处各类违法违规行为3100余起。

  强化简政放权。开展减证便民行动,证明事项由11项减少至1项。全面减权放权授权,向西海岸新区委托下放5项市级交通运输行政权力事项,实现市县同权、就近办理。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对港口经营许可、国内水路运输业务经营许可等8项改革任务实行告知承诺、容缺受理。

  听民意解民忧。“三我活动”、“三民活动”、《行风在线》《问政青岛》等反映的问题全部办结,青银高速李村收费站拥堵、新机场高速公路建设遗留问题、大沽河大桥建设、水上摩托艇违法经营等老大难问题,正在加快解决。

  二、打造精品工程,建好致富路

  抓投资、建精品,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攻势完成投资近500亿元,既定作战目标全部完成。

  公路建设加快推进。完成里程近180公里的11个普通国省道大中修项目,以及青新高速郭庄收费站改建工程、机场高速照明提升改造工程(二期)、2号疏港高速大中修工程等项目建设。董梁高速(董家口至沈海高速段)、济青高速中线(潍坊至青岛段)开工建设,高速公路总里程达到859.8公里,市域1小时交通圈全面形成。

  港口建设提速扩容。10个港口项目加快建设,董家口港区原油码头二期提前交工验收,前湾港区泛亚码头完成沉箱安放。青岛港新增深水生产性泊位2个、总数达89个,新增年综合通过能力343万吨、达到3.44亿吨。

  铁路建设取得突破。潍莱高铁平度站、莱西站站房建成启用。莱西站增设到发线工程全部完工。境内铁路总里程达到666公里,基本形成了以青岛站、青岛北站、红岛站为主,青岛西站为辅的“三主一辅”四站格局,构筑起集约高效的铁路运输网络体系。

  基础设施智慧升级。智慧公路:即墨区构建基于“互联网+”的农村公路智能化管理体系获得全国试点批复。智慧港航:山东港口集团“自动化码头技术研发中心”申报获得交通运输部批复,自动化码头二期智能理货系统加速优化,船舶岸电泊位覆盖率100%。同时,在新机场高速公路、潍莱高铁先行开展5G交通网建设,完成基站建设230个。

  三、打造高效流通体系,建好发展路

  深入推进国际航运贸易金融创新中心建设攻势,启动实施交通物流业发展三年行动,做强大枢纽大通道。

  港航枢纽能级不断提升。深化与省港口集团的战略合作,支持青岛港建设世界一流港口,提升港口辐射带动力。前10月,青岛港货物吞吐量完成5.04亿吨,增长5.1%;集装箱吞吐量完成1802万标箱,增长3.2%;集装箱海铁联运班列和内陆港分别新增7条、2个,总数分别达到55条和18个;海铁联运箱量完成142万标箱,增长21.8%,实现疫情不利影响下的逆势增长。新华·波罗的海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指数青岛较上年提升2个名次,位居全球第15位。

  国际货运通道作用明显。一方面,出台国际航空货运航线资金支持政策,减免出口防疫物资地面操作费,落实航空支持资金4.23亿元,鼓励航空公司“客改货”。推进日本货运航线开发,开通比利时货运航线,空中走廊西向联通功能日渐加强。另一方面,班期化、常态化运营“上合快线”“日韩陆海快线”,“齐鲁号”欧亚班列开行360列,增长14.3%,有效保障国际产业链供应链畅通,陆域通道东西联动格局日渐成型。

  产业发展动能不断跃升。牵手海尔卡奥斯共同搭建现代物流产业链平台,借力工业互联网推动物流业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培育的云顺科技成为山东省首家获批网络货运企业,山东高速满易物流网络平台完成交易额50多亿元,成为带动行业增长新引擎。新增国家A级物流企业6家、达到87家,其中新增5A级3家、达到10家,新增数量居全国首位。引进山东高速欧亚经贸产业园、德邦快递山东总部等投资60亿元的12个物流项目,产业集聚效应不断增强。

  通过一年的努力,各项目标任务圆满完成,但与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和群众的期待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一是海陆空对外通达能力不均衡,综合交通运输网络有待完善;二是港口辐射带动力不够,机场枢纽地位不突出,现代物流产业还需进一步转型突破;三是各种交通运输方式发展不平衡、衔接不紧密,个性化、品质化运输服务供给有待提升。

  下一步,我们将以建设世界一流港口和国际航空枢纽为核心,努力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全国主要的国际物流中心城市、人文时尚宜居幸福的现代公交都市、可持续发展的智慧生态交通城市,服务保障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2021年,重点推进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重点工程建设再提速。加快董梁高速董家口至沈海高速段、济青中线高速(潍坊至青岛段)、潍烟铁路青岛段、莱荣铁路青岛段和董家口港区胡家山作业区等重点项目建设。加快推进蓝谷至胶东机场快速通道、青兰高速、沈海高速改扩建等工程前期工作,力争早日开工建设。

  二是门户枢纽功能再提升。发挥生产服务型(港口型)、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功能,加快全市总投资410亿元的26个重点物流项目建设,着力构建东西双向互济、陆海内外联动国际物流大通道,海铁联运量增长10%以上。

  三是交通服务能力再提高。巩固青岛“公交都市”建设成果,统筹公交运力资源,强化公交、地铁衔接。推动轨道交通组网运营,争取地铁1号线(南段)年底前开通。加强出租车、海上旅游客运等行业的监管服务,不断提升服务水平。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