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岛市生态环境局2020年工作报告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是我们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去年“三民活动”,我局共收到市民意见建议93条,全部认真进行了办理和回复。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今年以来,我们统筹疫情防控、生态环境保护和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坚持做好“生态惠民、生态便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四篇文章,努力让天更蓝、水更净、城更美、市民更舒心。
一、坚持生态惠民,多措并举创优美生态环境
蓝天保卫战成效显著。市政府出台强化攻坚“20条”,构建“1+14”作战模式,聚焦抑尘、控车、压煤、减排等重点领域,打出强力“组合拳”,我市的“好天”更多了,蓝天白云逐渐成为常态,成为我们这座城市靓丽的背景。截至11月底,我市空气质量全面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多项指标创近年最优水平,空气质量优良率88.7%,同比提升8.8个百分点;PM2.5浓度28.7微克/立方米、PM10浓度57.9微克/立方米,改善幅度均在20%以上。
碧水保卫战全面达标。1-11月,全市18处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稳定达标;11个国省控断面水质全部达到目标要求,其中7个断面水质实现跃升。近岸海域优良水质占比98.8%,同比提高0.2个百分点。随着水质的不断改善,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珍稀鸟类、鱼类在胶州湾等海域区域栖息聚集。
二、坚持生态便民,深化改革促服务效能不断提升
扎实开展疫情防控,助力企业复工复产。成立疫情防控专班,建立协调联动机制,安全处置医疗废物11281.7吨,有效防止了“二次污染”。落实“六稳”“六保”要求,出台实施6项环保稳企惠民措施,对45个防疫建设项目开通“绿色”通道;对18种轻微环境违法行为免于处罚或从轻处罚,免罚案件100余起,为企业发展送政策、解难题。
强化担当作为,积极推进“15个攻势”。主动融入“15个攻势”主战场,我局承担的27项作战任务扎实推进。强化环境损害者的生态修复责任,启动赔偿案件107起约1.2亿元,在全省率先实现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案件全覆盖。主动服务第二条海底隧道、地铁、胶东国际机场等重大工程项目,为180多个省、市重点项目高效办理了环评手续。
不断深化改革,着力优化营商环境。积极“护航”企业发展,对标深圳、上海等先进城市,在全省率先实施园区规划环评+告知承诺制审批等“三项改革”措施,全市600多个项目通过采取环评告知承诺制,均在1个工作日内完成了审批,审批效率大辐提高。在省内率先出台了土壤污染调查评审工作指南,将对土壤污染调查报告审批时限由法定的40个工作日压缩到10个工作日,促进项目早开工建设,这项工作走在全国前列。
三、坚持生态利民,严格监管让违法行为无处遁形
实施“双随机一公开”监管随机抽查和专项执法相结合,加强无人机巡查等科技手段应用,提高执法精准性,杜绝“一刀切”,让执法既有力度,也有温度。截至11月底,全市立案查处环境违法行为736起,处罚6298万元,32起案件移送公安部门依法查处。
四、坚持生态为民,精准发力解群众急难愁盼
用好环保督察利器,抓好问题整改。全市成立11支督战队,加强“四不两直”检查,开展2轮环保督察问题整改集中排查整治。中央环保督察及“回头看”、省环保督察反馈的100项问题,已完成整改73项;2705件信访件办结2697件,推动解决了一大批长期存在的环境难题。
积极回应群众诉求,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认真落实“三我”民声倾听主题活动,积极参加“问政山东”“问政青岛”和“行风在线”,深化拓展漠视侵害群众利益问题专项整治,今年共解决群众反映的各类环境问题8282件,其中“三我”活动平台转交3912件。
当前,全市生态环保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但与市民朋友对美好生态环境的期盼还有差距。我们将认真听取市民朋友的意见和建议,提高生态环境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服务经济绿色高质量发展,为建设开放、现代、活力、时尚的国际大都市做出更大的生态环保贡献。
报告完毕,请市民朋友提出宝贵意见。谢谢!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