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收藏
取消收藏
市民营经济发展局2020年工作报告(文字版)
青岛政务网 发布日期 : 2020-12-09
字体大小: 打印

    2020年受疫情影响,民营和中小企业面临着市场萎缩、成本上升、用工紧张、资金短缺等一系列困境。一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市民朋友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市民营经济局不辱使命,勇于担当,积极作为,与全市民营和中小企业携手同行、并肩作战,克服疫情影响,全面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全市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呈现出持续向好的发展态势。现将有关工作情况报告如下:

  一年来,我们聚焦疫情,打出政策组合拳,民营和中小企业的政策获得感不断提升。一是及时出台政策。牵头制定并在全国率先出台《关于应对疫情支持中小企业保经营稳发展若干政策措施》,会同各部门迅速搭建起青岛惠企助企“18+N”政策体系。二是加大解读。采取线上直播方式举办政策宣讲活动50场次,为企业解读政策、指导复工复产,226万人次参与。三是开通企业复工复产帮扶服务平台,受理企业反映的问题,设法为中小企业解决了65万只复工急需的口罩。四是联合银行设立总规模30亿元的专项贷款和转贷款,共为719家企业提供优惠贷款24.73亿元。五是搭建“青岛好房东”发布平台,引导各类园区业主为一万多家小企业和个体户减免房租超两亿元,央视给予报道。六是启动“我为企业找订单”活动,组织40家互联网平台为我市中小企业达成378.6亿元订单。

  一年来,我们助强育新,民营和中小企业多领域呈现爆发式增长。一是抓好龙头带动。支持企业做大做强。今年有12家企业进入2020年山东省民营企业100强,比去年增加4户;新增5家民营上市企业。二是突出新锐培育。建立优势高成长企业培育库,发布了2020青岛高科技高成长企业发展报告和50强榜单。认定了643个制造业小微企业技术改造项目,补贴款近2.8亿元,同比增长94.8%,有力促进了制造业投资。2家小企业基地获批国家级示范基地,新认定首批“青岛市瞪羚独角兽企业加速器”4家,新认定“专精特新”企业1521家,较去年认定数量同比增幅66.3%,46家企业获工信部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称号,居全国同类城市第一;新评选隐形冠军企业33家,数量较去年增长50%。打造新经济领域企业成长的“热带雨林”生态,我市10家企业被第三方机构认定为独角兽企业,比去年增加4家,位居北方城市第二,全国第五。三是助力工业互联网之都建设。启动青岛市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建设工程中小企业三年行动计划,开展培训27场,32.5万人次参加。组织3.36万户中小企业注册卡奥斯平台。

  一年来,我们打造叠加平台资源,民营和中小企业发展环境显著改善。一是在全国率先出台《青岛市推进民营企业创意创新工作实施方案》,“一项目一策”闭环式支持推进民营企业创意创新。持续举办季度民营经济创意会和项目落地会,市领导和政府主要部门为企业站台助力,专家现场点评支招。目前入选《百家企业发展创意方案》中的29家民营企业创意项目已有16个完成落地。二是加大融资服务。为17家银行核定风险补偿金7350.6万元,鼓励为小企业贷款。为198家四板挂牌企业奖补1990万元,为6家担保公司奖补1607万元,427家(次)企业提供转贷资金66.88亿元,19家担保机构新增融资性担保额68.3亿元,缓解了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三是加快“青岛政策通”平台二期建设,12月下旬正式上线运行,将有力提升政策服务水平。四是搭建“双创赛事”平台。举办2020“创客中国”(青岛赛区)暨第六届“市长杯”中小企业创新大赛,为创业者搭建平台。五是畅通维权渠道。加强“市委书记信箱”等维权平台督导,推动企业诉求高效办理。推动建立清欠工作长效机制,继去年为民企清欠31亿元,今年又为16家企业清理欠款5687.68万元。

  一年来,我们内招外拓,推动要素互动耦合,民营和中小企业发展质量大幅提升。一是持续推动“双招双引”。大力开展互联网+招商活动。前三季度,引进民营500强、行业百强、地方百强企业投资项目39个,总投资过亿元“十强”产业项目276个,独角兽项目5个。二是持续深化“双湾计划”。“胶州湾对接深圳湾青岛民营中小企业行动计划”已成为“学深圳赶深圳”品牌平台,有效推动了两地产业、人才、技术、资本、市场等资源要素协同创新、合作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中心入驻企业已达110家,连续举办“双湾计划”活动,推动青深企业家进行深度互动交流、合作共赢。三是畅通企业“双循环”渠道。与德国、日本、韩国等国家中小企业部门建立了合作关系,成立了北欧(青岛)中小企业创新产业服务中心,创新组织“2020青岛中小企业国际采购暨合作洽谈会·线上云洽会”,81家国外采购商与我市233家企业达成采购意向,意向金额1.1亿美元。

  一年来,我们先行先试,勇担改革重任,扎实推进民营和中小企业实现跨越发展。一是持续推进壮大民营经济攻势。牵头出台关于支持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改革发展的意见,推进《青岛市民营和中小企业发展促进办法》修订工作,并将《青岛市中小企业促进条例》列入全市2020年地方性法规调研类计划,系统性、协同性、整体性推进壮大民营经济攻势取得预期实效。同时,在11月1日首个青岛企业家日,组织了全市企业家座谈会,市委主要领导顶格倾听和回应企业家意见建议,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举办民企成就图片展,“青岛企业家日”灯光秀等,进一步营造尊重企业家的社会氛围。二是启动胶东经济圈民营中小企业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行动,并积极创建国家“民营经济示范城市”,国家发改委肯定我市做法并上报中办、国办。三是联合市统计局探索建立中小企业监测制度,打造在全国有影响力、可复制、可借鉴的中小企业监测“青岛样板”。四是联合市财政等多部门探索推进“政银担”贷款业务,并积极争取国家中小企业发展母基金在青设立子资金并取得实质进展。五是积极争取工信部批复设立国家级“一带一路”(青岛)中小企业合作区,搭建“一带一路”中小企业国际合作新平台。

  一年来,全市广大民营和中小企业克服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自我加压、主动奋进,保持了稳步增长,已成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力军”和“主力军”。截至十月份,全市民营市场主体172.02万户,同比增长15.83%。其中民营企业61.02万户,同比增长18.32%。全市民间投资增长11.6%,民间投资占全市投资的比重达到57.6%。民营企业进出口3309.1亿元,同比增长17.6%,占同期全市外贸总值的64.6%。全市民营经济新吸纳就业34.31万人,同比增长25.73%,占全市城镇新增就业的82.52%。

  一年来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对标深圳等先进城市,对标广大市民和企业的期望,我们还有很大差距,很多短板,比如:大而强的龙头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上市公司数量不够多;民营和中小企业的产业结构还不合理,缺少新经济新业态领军企业;政策服务覆盖面还不够大、精准度还不够高,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尚没有得到有效缓解等,我们将继续瞄准这些“山头”“碉堡”,持续攻坚,努力解决。

  新的一年,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在广大市民支持下,市民营经济发展局将继续围绕服务企业服务市民的宗旨,勇于创新,积极作为,用心用情用力打造一流的市场环境、政策环境、法治环境,服务“自己人”、办好“自家事”,让民营和中小企业在青岛获得最大的发展空间,共享最好的发展成果,让城市更美好!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