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收藏
取消收藏
市文化和旅游局2020年工作报告(文字版)
青岛政务网 发布日期 : 2020-12-08
字体大小: 打印

  2020年,市文化和旅游局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面对“跨省团队游下半年才放开,出入境游至今无法启动,景区、影剧院、文娱场所仍限流75%”的困难局面,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聚焦温度、速度、广度、深度和力度,多措并举推动全市文化旅游业复苏振兴。

  一、聚焦“服务温度”,优化文旅供给“沉下去”

  紧紧围绕广大市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重心下移。

  着眼短板抓硬件。改扩建镇(街)综合文化站20处、村(社区)文化中心121处、文化广场304处,建设朗读亭、社区书屋、智慧书亭150处,青图驿站便民阅读点50处,为924个基层文化中心增换活动器材8900件(套)。总面积5.5万平米的市博物馆扩建工程即将动工,市图书馆新馆初步完成选址,全国首家沙滩24小时书店开业。我市13处文化馆在第五次评估定级中均达到国家一级馆标准。西海岸图书馆、崂山游客中心入选国家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和旅游服务机构融合试点。

  着眼效能抓活动。举办群众文化活动5万余场、全民阅读活动1500余场、公益演出200余场、美术展55场、“戏曲进乡村”4000余场,惠及群众1400余万人次,20个单位个人获评省级书香单位、书香个人,首届乡村广场舞大赛、乡村歌手大赛被列入文旅部“百姓大舞台”网络群众文化品牌活动,“艺术彩虹”文化志愿服务总团获全省最佳志愿服务组织。2020年文化领域民调得分86.36分,较去年提升2.27分。

  着眼精品抓创作。组织创作抗疫主题文艺作品600余部,依托青岛风土人情创作的儿童剧《大侠慢吞吞》、吕剧《民心安处是吾乡》、柳腔《即墨大夫》《泉海谣》等作品深受好评,歌曲《红船,红船》、舞蹈《青春记忆》、戏剧《卖房》获山东省群众艺术优秀新创作品。

  二、聚焦“产业速度”,提升发展环境“推上去”

  坚持政策推动、项目带动、消费拉动,助推文旅产业提质升级。

  坚持政策推动。出台《关于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支持文化和旅游业发展若干政策措施》,对43家企业提供贷款贴息535万元,给予45个旅游新业态项目扶持奖励710万元。制定实施《海洋旅游高质量发展总体方案》,加快海洋旅游转型升级。出台影视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高新视频实验园区建设方案,设立2亿元主旋律文化产业基金,新增影视企业230余家,全国首个UHD+5G直播室建成使用。

  坚持项目带动。全市单体投资5000万元以上的在建、待建、在谈重点文旅项目128个,总投资额4000亿元,恒大水世界等7个市级重点项目开工。组织平度蓝树谷、青岛奥帆中心创建4A、5A级景区并通过省级景观质量评审。推荐申报五星级饭店1家、四星级11家。明月海藻等2个项目入选省工业旅游示范基地,玫瑰圣地入选省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我局获省研学旅行创新线路设计大赛优秀组织奖。

  坚持消费拉动。举办文化和旅游消费促进活动,发放消费补贴3114万元,吸引125万市民参与,拉动直接消费1.65亿元,间接消费5.88亿元,财政资金拉动比达1:19。我市在全国文旅消费工作现场会上作典型发言。提振夜间文旅消费,推出8大夜间旅游产品、4条主题线路,制定音乐酒吧管理扶持办法,举办全市音乐吧乐队大赛,全市有驻唱的酒吧(乐吧)达到110余家。我市入选“2020中国夜间经济二十强城市”。

  三、聚焦“营销广度”,加强城市推介“走出去”

  区域协作、景区免票、节会活动多措并举,提升城市综合影响力。

  以文旅联盟推进区域协作。牵头成立胶东五市文旅合作联盟,推进5大领域27项合作;组织全国旅行商和媒体开展“山海深呼吸,胶东健康游”五市线路采风,举办首届胶东海洋童玩季,吸引近万名游客自驾游胶东。举办首届成都青岛啤酒节,与成都、林芝等地文旅部门签订合作协议,实现线路互推、游客互送。

  以景区免票实现游客引流。组织12家国有A级景区免门票开放,共接待游客300万人次,环比增长37%,其中外地游客占83.3%,有效拉动吃住行游购娱全行业复苏。国庆期间住宿业、旅游业消费复苏率在副省级城市中分列第2、4位。

  以节会活动提升城市影响。策划“国际友人@ Qingdao”活动,17个国家的68名国际友人通过Facebook等社交平台推介青岛,覆盖1.5亿人次。先后举办国际邮轮峰会、全国工艺品交易会、国际影视设计周、谭盾音乐周、国际吉他艺术节、中国好声音山东总决赛、街头音浪网络真人秀、马术与音乐灯光秀等活动,有效提升岛城影响力和关注度。组建青岛文旅自媒体联盟,邀请黄晓明等6位青岛籍明星为家乡免费代言,我局官方微博位居全国50个重点旅游城市文旅政务微博影响力首位。

  四、聚焦“传承深度”,推动优秀文化“传下去”

  加大文化遗产保护力度,传承历史文脉,镌刻城市记忆。

  文物保护利用稳步推进。完成文物保护条例立法调研。老城区申遗可行性研究通过省文物局评审。编制《青岛市革命文物保护与利用规划》,新确定革命文物22处,累计达56处。完成胶州湾外围海域水下遗产考古调查,发现一战时期军舰遗址,发掘文物100余件。举办“丈量青岛—走近老建筑”网络直播5期,117万人次在线观看。

  博物馆之城建设深入开展。经市政府授权出台《关于进一步鼓励社会力量兴建博物馆的实施意见》,全市博物馆达106家,“博物馆之城”建设获省政府文化创新奖。2项展览入选国家文物局“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1项展览获省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十佳案例。

  非遗传承保护走向深入。认定市级非遗传承人31名,在香港路小学建立“国家级非遗项目胶东大鼓传习基地”,为4个项目落实扶持资金130万元。《胶州秧歌、三铺龙拳进校园》获全国非遗进校园创新案例第一名,1个项目获评省非遗保护十大亮点,联合市纪委监委制作的系列微电影《非遗里的清廉》获全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微电影一等奖。我市入选全国首批“非遗在社区”试点城市。

  五、聚焦“监管力度”,强化市场管理“抓上去”

  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不断加大市场管理力度。

  强化旅游市场整治。制定实施《旅游管理服务提升工作方案》,编撰青岛导游词汇编,开展导游培训12期,检查复核A级景区110家,清理整顿不合格旅游咨询中心43处,完成旅游厕所等级评定124家。

  强化文化领域管理。组织全市文娱场所换发证208家,审批演出活动92批次。深化“放管服”改革,对6个项目实施容缺审批,对47项许可下放、委托。指导成立全国首家地方演出行业协会网络表演分会;7家单位被评为省版权保护示范单位,列全省首位。组织参加全省广电技术能手竞赛,4人获得二等获,1人获得三等奖。

  强化违法案件查处。开展文旅执法10大专项行动,查办案件297件,处理旅游投诉2000余件。查处全省首起利用互联网传播异端宗教案件,被评为全市网络生态治理5大典型案例。

  上届“三民”活动收到意见建议118条,2020年收到政务服务热线反映问题6373件、媒体监督曝光问题8件,已全部办结。

  成绩固然可喜,问题不容忽视。比如:文旅公共服务设施有待进一步完善,产业发展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文化资源挖掘转化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大等。这些问题我们将在下步工作中积极改进:

  一是推动产业升级。科学谋划文旅产业三到五年计划,统筹制定新一轮产业扶持政策,推动文化资源向旅游产品转化,加大本土企业培育和招商引资力度。

  二是优化文旅服务。开展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提升行动,加大文物保护力度,完成市图书馆新馆建设立项,创作一批文艺精品,打造数字文化服务平台和群众文化活动品牌。

  三是强化城市营销。建立与国内重点客源城市合作机制,增加高端旅游产品供给,举办国际戏剧学院奖等品牌节会活动,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开展营销推广,打造青岛文旅IP。

  四是严格市场监管。持续开展专项整治,加大对市场主体的教育和监管力度,保持“扫黄打非”高压态势,严厉打击各类违法违规行为。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