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收藏
取消收藏
市商务局2020年工作报告(文字版)
青岛政务网 发布日期 : 2020-12-08
字体大小: 打印

  2020年,全市商务系统深入贯彻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牢固树立“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宗旨,践行“惠民安商”理念,全力促消费、稳外贸、稳外资。1-10月,全市实际使用外资318.1亿元、增长8.3%,增幅高于全国1.4个百分点;外贸进出口5120.8亿元、增长7.1%,增幅高于全国6个百分点。前三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额降幅较上半年收窄6.2个百分点,好于全国4.2个、全省1.5个百分点。“双招双引”获得全省考核一等奖第一名。商务发展为全市在疫情巨大冲击面前保持健康稳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一、保障“菜篮子”供应。疫情发生后,第一时间启动市场保供应急预案,组织批发市场提前开市、重点商超多渠道采购、生猪生产企业增加供应、新增政府蔬菜储备并投放市场2.05万吨,组织百家电商、商超、配送企业联动建立“移动菜市场”送菜进社区,多措并举保证了居民生活“菜篮子”量足价稳,获评全国“菜篮子”市长负责制优秀城市。建立网格化追溯制度,对42家重点商超开展不间断巡查3560次,保障市民购物安全。问卷调查显示,居民对疫情期间生活必需品供给满意度达97.4%。

  二、推动企业复工复产。开展“问千家需、解千家难、兴千家业”服务企业活动,对3349家重点内外贸企业实施“一对一”专人服务,帮助企业采购口罩120余万只,解决问题1540余件。落实商务惠企便民措施110条,惠及企业2万多家。通过“食宜贷”等融资渠道,为166家餐饮企业贷款及授信3.9亿元。3月上旬,限上批零餐、重点外资、外贸企业开工复工率即恢复九成以上,餐饮业从8月份开始扭转下降局面,实现正增长。

  三、大力提振消费信心。修编商业网点专项规划,全市集中布局打造7大市级商圈、69处区级商圈、大型商业综合体为主的消费网络,434个社区建成8分钟便民消费圈。台东步行街作为全省唯一一条步行街,入选全国改造提升试点街区。46处夜间休闲消费、餐饮街区开街,新增就业机会1万多个,我市入选“2020中国夜间经济20强城市”。组织“百日万店消费季”“八八青岛购物节”“品味青岛2020国际美食嘉年华”等近百场促销活动,带动商贸企业开展促销2000余场,拉动消费32亿元,有奖发票累计开票金额1000亿元。推动网络销售发展,“双十一”期间,全市网络销售额同比增长19.6%,占全省的47.9%,销售额、销售量全省“双第一”。

  四、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制定稳外贸保主体政策措施,扩大出口信保覆盖面,对外贸企业短期出口保费给予60%、小微企业100%扶持,惠及外贸企业6000余家,化解风险近400宗。1-10月,新增外贸主体900余家,其中进出口过千万美元企业47家。外贸结构持续优化,民营企业贸易增长17.6%,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增长18%,机电产品出口增长16.3%。帮助外贸企业与电商平台、大型商超“联姻”,销售额增长30%以上。组织807家企业参加第三届进博会,意向采购成交20.3亿美元。对外贸易逐月创新高。稳存量促增量,抓好外资项目引进。新引进过千万美元项目236个,全市实际利用外资占全国比重达4%,高技术产业使用外资增长54.9%。外资贡献度进一步提高,吸纳41.6万人就业,占全市11%;纳税总额实现227亿元,占全市25.2%。

  五、精准开展招商引资。应对疫情开展“互联网+招商”,网上签约重点项目752个。推进社会化招商,搭建商协会、企业等招商平台57个,引进项目784个;累计备案社会化招商中介机构近200家,推荐落户项目1000多个。突出重大活动招商,举办上海现代服务业对接会、上海自贸区企业合作对接交流会、亚布力中国企业家论坛青岛峰会等重大招商活动,签约项目83个。1-10月,签约5亿元以上内外资项目285个,其中,世界500强项目21个。以问题为导向,开发完成“双招双引”重点项目调度平台、招商资源信息化社交平台,畅通项目入青投资渠道,促进项目落地见效。

  六、加快推进“两区”建设。上合示范区凸显“上合”特色。争取国家部委27项政策先行先试,国际物流、现代贸易、双向投资、商旅文化、海洋合作“五大中心”建设由蓝图走向现实。建成上合示范区多式联运中心,开行国际国内班列17条、319列。境内外落户项目67个、总投资1500亿元。建成国内首家线上“上合特色商品馆”,线上销售来自上合组织国家11大类100余款商品,首次直播带货成交1.5万单。自贸青岛片区创新发展增活力。开展重点创新措施攻关,106项改革试点实施率达92.5%,68项创新成果中13项已在省内复制推广。加大引资引贸力度,新增纳税主体5149户,在建、待建重点项目83个,总投资794亿元。深化与日韩开放合作,创新建设中日韩消费专区。预计全年实际利用外资超过5亿美元,增长翻一番;外贸进出口超过1000亿元,增幅约4%;跨境电商销售额22亿元以上,增长约6倍。

  七、大力推进开发区体制改革。在自贸试验区、上合示范区、青岛开发区等18个功能区推行“管委会+公司”体制,在蓝谷、邮轮母港推行法定机构体制。全市开发区改组和设立公司15个,承接资本运作、园区运营、双招双引、企业服务等市场化职能。引入第三方机制,对开发区实行差异化考核和亩均效益综合评价,引导开发区聚焦发展主业,提高产业集聚、土地集约、科技创新能力。引进专业化运营平台参与开发区园区运营和联合招商工作,“区中园”合作取得实质性进展。

  八、积极寻求创新突破。全力争取国家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国家级市场采购贸易方式“三项试点”,搭建青岛“卖全球”“买全球”“服务全球”贸易创新新路径。跨境电商综试区争取国家新批“B2B”直接出口、“出口海外仓”试点,6种跨境电商运作模式在青岛实现全覆盖。1-10月,全市跨境电商零售进出口增长341.6%。积极利用工业互联网,打通卡奥斯平台与重点项目调度平台、招商资源社交平台数据通道,探讨建立卡奥斯产销、贸易、金融互动发展平台,为贸易投资和商务服务赋能。探索国际化资源配置新模式,建成日、韩、德、以、上合“国际客厅”和“山东会客厅”,搭建集展示、推介、路演、接洽、交易等功能为一体,对接国内外资源的综合服务平台,已有120余家对象国官方机构、商协会入驻客厅或达成合作关系。

  九、加强对外交流合作。应对疫情,创新招商宣传方式,加大线上推介力度,分别举办“山东与世界500强连线”欧洲、东盟、美国、韩国、日本5场大型线上推介会。与俄罗斯、德国、阿联酋等国家举办21场经贸交流活动,联合青岛大学与哈萨克斯坦KIMEP大学举办经贸文化在线沙龙15次,积累招商信息资源。新增6个经济合作伙伴城市,扩大了“朋友圈”。组织山东—香港经贸合作系列对接活动,通过经贸、科技、航运、金融和海洋等众多领域合作,带动青岛高端服务业实现跨越发展,推动青岛国际航运贸易金融创新中心建设,为香港与内地经贸合作探索新模式、打造新样板。建立企业海外投资协商服务机制,支持优势企业加快全球战略布局。1-10月份,备案对外投资项目53个,新增协议投资额11亿美元,海尔集团海外营业收入超百亿美元,海信南非家电园项目、瑞昌科技中非棉业项目入选联合国中非经贸合作典范项目。

  十、优化营商环境。针对疫情防控新需求,启动《疫情防控新常态下招商引资行动计划》,围绕服务企业、“双招双引”工作任务,落实10个方面具体措施,为外资企业解决困难和问题113个。落实《外商投资法》,会同市行政审批局在全国率先建立跨国境企业登记注册机制,通过境外工商中心帮办服务,使外商不出国门便可快捷办理登记注册。持续推进国际化城市发展战略,高标准组建第二届专家咨询委员会,编制114宗对标先进案例,推进《“国际化+”行动计划(2020/2021)》139项工作任务,我市在科尔尼全球城市综合排名中上升5个位次。

  去年,我们收到“三民”活动市民意见建议90条,办理人大建议、政协提案82件,通过行风在线、民生在线等平台收集意见建议90条,内容涉及“菜篮子”、夜经济、招商引资、农村电商、自贸试验区、上合示范区等方面,均第一时间向市民反馈办理情况,满意率100%。

  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我们将贯彻新发展理念,围绕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全力优化消费环境,释放消费潜力;对接RCEP经贸规则,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深化青港经贸合作,提升高端服务业能级;全面运行重点项目调度平台、招商资源信息化社交平台,推动招引项目落地见效;加快上合示范区、自贸青岛片区建设进度,推进系列试点落地。以更高水平开放引领高质量发展,为建设开放、现代、活力、时尚的国际大都市贡献力量!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