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年,是海洋发展局转型提质、谋新筹远的一年。一年来,我们坚持与改革同频、与发展共振,加压苦干,奋力攻坚,实现了海洋发展走在前列、海洋资源不断优化、渔业管理持续规范的良好局面。主要做好三个方面工作:
一、锚定航向,全心办好惠企利民实事
牢记“谋海为民”,零距离倾听群众“好声音”,最大限度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2019年“三民”活动市民意见建议办结率达到100%,年内办结“三我”活动、政务热线等市民诉求和问题952件,冒岛违建整治、跨区非法捕捞等许多群众关心关注的问题得到解决。
坚持设身处地,将心比心,千方百计解决好企业的烦心事。与企业共同应对疫情这场“大考”,发布涉海优惠政策汇编,制定应对疫情12条措施,与网商协会、“一亩田”、腾讯、京东等开展合作,搭建线上产销平台,解决3万吨水产品滞销问题。针对海洋生物医药企业普遍存在的市场销售短板,利用百洋医药集团线上线下营销网络,实现渠道共享。组织8家涉海企业分别与海尔卡奥斯平台签订合作协议,利用工业互联网为海洋产业赋能。
坚持换位思考,感同身受,全心全意办好群众的操心事。抓早抓小、关口前移,组织航道外线打捞,最大限度阻截浒苔登陆上岸,海陆清理比例由往年的1:1提高到30:1,让浒苔不再给市民“添堵”;严格伏休执法,涵养海洋生态,实施海上联合执法、执法全程记录、群众有奖举报等措施,被树为全省典型,海上执法管理不再“犯难”;“南鱼北养+灯光诱饵”网箱养殖产出鱼类7万公斤,市民餐桌上的美味更加丰富;组建工作专班,实施专项整治,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抽查频次创历年最高,综合合格率达到99.5%,群众舌尖上的安全更有保障。
二、向海图强,牵头打好经略海洋攻势
争当排头兵,勇做主力军,在统筹海洋经济发展中体现担当、展示作为。前三季度海洋生产总值同比增长3.9%,高于GDP增速1.7个百分点。
优布局,谋划建设海洋产业集聚区。按照“领军企业+优势产业集群+特色园区”的模式,依托水产品交易中心和冷链物流基地等龙头项目,谋划建设了水产品加工及贸易、海洋生物医药、海上风电、深海装备制造等九大海洋产业聚集区和产业集群。
抓重点,全力推进项目建设。积极推动总投资4000多亿元的134个涉海重点项目加快建设,带动海洋产业投资同比增长5.7%。制定出台《青岛市海洋领域招商引资攻坚方案》,深入开展专业化、集群化、产业链招商。前三季度,新签约涉海项目57个,计划总投资1587亿元,其中投资200亿元以上项目3个。
补短板,提高产学研协同创新能力。联合清华大学,组建中国海洋工程研究院,打造海工装备孵化平台和产业集聚区。联合中国药科大学,打造创新药物研究院,促进更多医药研究成果在青岛集聚,实现“墙外开花墙内香”。谋划建立科企、金企长效对接机制,举办“海洋科技+企业+金融对接会”,6个产研合作项目现场签约。
三、守海有责,全力筑牢用海护海屏障
看好自家门,管好责任田,为市民守好“碧海蓝湾”“净滩绿岸”。
强化海域使用管理,严格实施围填海管控,除国家重大战略项目外,不再受理申报新增围填海项目。研究制定海域、无居民海岛有偿使用意见,用市场化手段盘活海域资源。
强化海洋生态修复,加速推进“蓝色海湾”整治,清理拆除养殖池塘及设施70公顷。完成32座渔港污染防治,整改限养区海水养殖95平方公里,增殖放流苗种2.3亿单位。
强化海洋执法管控,扎实开展“碧海2020”“亮剑2020”等专项执法行动,清理收缴禁用渔具6万余套,没收涉渔“三无”船舶102艘。持续加大渔业领域扫黑除恶力度,以案促改抓好渔业安全生产。
各位市民代表,我们清醒地认识到,一些工作与市民的期盼还有差距。比如:统筹海洋经济发展还有短板;疫情对涉海企业带来的冲击还未化解;海域管理“点多、线长、面广”的实际客观存在,个别违法现象还没有得到根本整治,等等。对此,我们将采取更加有力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新的一年,海洋发展局将全力保驾护航,坚守疫情防控底线,严守安全生产红线,筑牢水产品质量防线,持续加大海上执法力度,打造“水清、岸绿、滩净、湾美、岛丽、物丰”的美丽海洋,擦亮城市蔚蓝底色。聚力耕海牧渔,加强渔业资源养护,打造现代渔业产业园区,建设繁荣富足、环境友好的“海上粮仓”。奋力逐浪前行,借势“经略海洋”东风,紧抓海洋产业、海洋项目不放松,强化科技创新引领,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助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全力争创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奏响蓝色经济华彩乐章!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