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收藏
取消收藏
胶州湾鱼类增殖放流的几点建议
青岛政务网 发布日期 : 2018-01-31
字体大小: 打印

  摘要:胶州湾及其近海生态环境近年有了很大改善,长远趋势向好,生态资源正在逐渐恢复中。增殖放流是助力恢复渔业资源的一种有效方法和手段。但是,在增殖放流过程中,要注意放流品种、放流海区的选择,使得增殖放流效益最大化。

  我国海洋渔业增殖放流源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科院海洋研究所承担农业部“六五”项目山东沿海增殖放流实验研究。在评估山东沿海各适宜放流海湾情况后,最终选取胶州湾作为中国对虾、牙鲆、梭鱼增殖放流试验区。为此从1980年6月到1982年2月,每月对胶州湾进行一次大面综合调查。对胶州湾海洋水文、气象、地质、海水化学和海洋生物等自然环境和生物资源进行了详细的调查研究。并与1983年开始放流实验,一直持续到九十年代初。

  在胶州湾内实施牙鲆等鱼类及虾类放流应的建议和对策:

  l.胶州湾是一个面积约423km’的半封闭海湾,海水半交换周期为5天,有利于营养盐的滞留。其初级生产力以及为鱼、虾幼体提供饵料的浮游动物量比黄、渤海一般海域显著高(胶州湾内全年平均为330毫克/m3,山东沿海为100毫克/m3以下)。不仅量大,且种类近8 0种,有利于各种放流种苗的摄食。

  2.研究结果表明,胶州湾牙鲆最适合放流规格为5 CM以上,这点己被农业部采用为全国标准。 这阶段的牙鲆鱼苗一般栖息在水流平缓、水深5米以内的沙质底。而湾外有一个自北向南的山东沿岸流,在和潮汐一致时,流速较大,不利于牙鲆鱼苗着底。

  3.对虾放流也必须在湾内进行,除上述饵料丰富外,对虾幼体阶段有一个向河口聚集的习性。湾内有众多入海河流。调查证明,大量仔虾向河口输送。

  4.牙鲆放流最好在放流点设一网箱,让鱼苗在网箱内适应2 4小时以上,从人工喂养到自然生存给以过渡期,以避免应激反应。研究发现5 CM的鱼苗放流七天后空胃个体仍然不少,这与饵料的突然改变有关。放流点尽量设在以底栖类浮游动物丰富的7—9月湾北部沿岸。同样对虾放流也是选择在胶州湾西部和北部的河口区,这与自然虾苗的分布是一致的。放流牙鲆鱼苗尤其要避免有鱼群的地方,例如人工鱼礁处。投放的鱼苗或虾苗立刻会成为成鱼的饵料。

  5.胶州湾内禁止放流海蜇,青岛近海也要慎重选择海蜇作为放流品种,即使是离岸较远的地方。因为海蜇的食物就是鱼虾,避免放流的品种成为海蜇的食物。否则,有悖于增殖放流的初衷,而且海蜇并非恢复胶州湾及其近海渔业资源之急需。

  胶州湾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是多种鱼类重要产卵场,调查显示计有113种鱼类,在此产卵的有55种。其中牙鲆卵子最高密度达308个/m'-,青麟鱼卵子最高密度达1162个/m'-,为黄、渤海其他水域所罕见。在此期,胶州湾内鱼类生物量,月平均为2937公斤/km’。而胶州湾外,月平均只有1225公斤/km'。最大的7月份,湾内鱼类资源量为4600多吨,目前控远远低于此值!

  除牙鲆鱼外,作为黄、渤海大型优质鱼种黄盖鲽也是当年考虑增殖对象。由烟台水产研究所研究实验,种种原因未能实施,其中重要原因是捕捞量已极少,现市场上也多年未看到,属濒危物种。这一优质品种不能在我们这一代人时期灭绝!现在无论财力、人力、技术都与过去不可同日而语。作为全国海洋研究创新城市,青岛拥有胶州湾独特的自然环境,有义务挽救濒危物种!属于这一类的物种还有星鲽、半滑舌鳎。尤其星鲽与黄盖鲽一样属濒危物种。星鲽在鲆鲽类(老百姓统称偏口鱼)中属肉质最好的一种,渔民偶尔捕捞几条也都作为礼    品送给亲朋好友。半滑舌鳎也是大型优质鱼种,在自然界中主要摄食蛤、虾等底栖生物,因而肉质细腻鲜美。前些年也获人工鱼苗成功并进行人工养殖,近几年由于病害频发和种质退化,养殖效益下滑,养殖量越来越少,可以考虑人工增殖放流。与其养在水池里易生病,不如放入大海中自然生长!这样做的结果可以增加资源,但利益分配有问题,这需要政府的智慧!

  梭鱼是胶州湾内的定居种,一年四季不出湾。主要摄食底栖硅藻、甲藻等各种单细胞藻和有机碎屑,属食物链中初级消费者。每年冬季捕捞的“开凌梭”曾经是青岛老百姓餐桌上的一道美食。青岛市科技局也曾设立科研项目开发过,应当保护和恢复好这一物种,充分利用胶州湾内丰富的底栖饵料资源。

  胶州湾是青岛的母亲湾,青岛的诞生和成长都与胶州湾息息相关。现在周边城镇林立,生态十分脆弱。除了控制和治理河流污染外,还应预防外来物种的侵袭。胶州湾菲律宾蛤仔也是青岛人民餐桌上的一道美食,最高年产量可达l 0万吨(带壳)。但滩涂实行承包制后,渔民随便从河北、辽宁等地买蛤仔苗投放到胶州湾养殖,虽然是同一个种,但属不同的地理种群,品质有明显差别,他们远不如胶州湾的种群品质好。青岛的老百姓仍然首选本地品种。如何控制外来品种入侵胶州湾仍然需要各级政府的发力。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