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收藏
取消收藏
关于姜山湿地植物的保护与利用的几点建议
青岛政务网 发布日期 : 2018-01-31
字体大小: 打印

  姜山湿地位于青岛莱西市姜山镇,是青岛乃至胶东半岛最大的内陆湿地,总面积约2万亩,水域面积约1,6万亩,辖区内动植物种类繁多,为许多珍稀鸟类繁衍、栖息地。近年来的保护性开发,特别是公司运作模式的引入,使其生物多样性愈加丰富,万亩湖区、碧水蓝天,一望无际的芦苇荡,水在芦苇荡中蜿蜒穿过,鸟儿在芦苇荡上起飞翱翔,犹如一幅画卷构成了独具特色的自然景观。

  一、姜山湿地植物的种类与生长现状

  姜山湿地植物的种类主要有:芦苇、香蒲、蒲苇、菰、慈姑、千屈菜、泽泻、芦荻、蒲草等,调查发现姜山湿地的芦苇等植物特别是水生植物,多年来未开展有效的收割,倒伏折断、枯死的植物未进行全面的清理,导致植物品种退化,多数茎干高仅0.6-1.2米,茎干径低于1cm的达85%以上;部分水体受枯死芦苇等植物污染,形成黑水。

  二、几点建议

  (一)增殖植物种类:一是乔本植物如中山杉。中山杉为落叶乔木,耐盐碱、耐水湿、抗风性强、生长速度快、病虫害少,广泛用于江湖滩地绿化。建议姜山湿地管理库部门根据湿地规划适当补植中山杉等乔木;二是补植芦苇、蒲苇等禾本科植物。芦苇、蒲苇等植物不仅可有效降解、去除水中大量的无机、有机污染物和重金属,对污水中的细菌 (大肠菌、 肠球菌、沙门氏菌 )有一定的消除作用又能提升湿地的景观效果。

  (二)及时组织人工收割芦苇等草本湿地植物。芦苇收割方式的不同,对芦苇翌年生长量有一定影响。2016年、2017年冬季分别采用机械收割与人工收割的方式收割芦苇并对翌年芦苇长势进行比较。发现:机械收割区芦苇萌芽密度、植株高度明显降低,芦苇抽穗数减少、穗子变小等现象。调查发现,导致芦苇产量减低的原因是机械收割时损伤了生长于芦苇根部的越冬芽。因此,建议姜山湿地在每年立冬前后组织人工收割芦苇,特别是目前湿地的芦苇生长退化,机械收割只能加快其老化进程。

  (三)增施炭肥、生物质液体肥。一是施用炭肥。补充湿地紧缺的氮、磷、钾及硅、钙、镁、钠、铜、铁、锌、锰、钼等中微量元素,增加湿地土壤孔隙度,改善土壤通气、透水状况,调节土壤酸碱性,提高地温(1-3℃)和保温的作用,有利于芦苇冬芽的繁殖。二是施用生物质液体肥。生物质液体肥是生物质在高温限氧(或隔绝氧气)的条件下得到的液体产物,是一类天然有机物,含有丰富的酸类、醇类、酯类、醛类、酮类、酚类等多种化学成分,可以促进芦苇根粗苗壮,提高芦苇的抗逆性,具有良好的抑菌杀菌作用。

  湿地是地球之肾,姜山湿地是青岛最大的肾!只有保护湿地、保护湿地植物,充分发挥湿地植物净化水源、沉积污染物和重金属的作用,才能逐渐恢复湿地的自我修复功能,形成国内特有的湿地景观,还老百姓蓝天白云。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