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鉴硅谷高科技产业园发展经验 以创新引领打造产业园区建设发展模式
青岛政务网 发布日期 : 2018-01-31
字体大小: 打印

  随着全球科技创新和工业化浪潮的推进,园区经济已成为许多国家一些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产业园区作为发展园区经济乃至整个区域经济的载体,其发展越来越受到政府与企业的重视,在我国各地也呈现出日益蓬勃发展的态势。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贯彻落实党中央对深化供给侧改革、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部署,以创新引领产业园区建设发展,打造园区新模式,从而带动区域经济的产业升级,无疑将成为未来实体经济发展研究的重要课题。本位结合美国以硅谷为代表的高科技产业园区建设发展及人才支撑情况的经验做法,针对青岛产业园区建设发展的现状与问题,对园区发展转型进行了深入思考。

  一、我国产业园区发展的阶段及趋势

  产业园区是政府或企业等为了实现产业发展而创立的特殊区域环境。是一种资源要素高度集聚的载体,能有效推动产业集聚,实现协同发展效应的产业发展模式。世界范围内产业园包括:各类免税区、自由贸易区、出口加工区、保税区、科技城、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等。产业园区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模式,主要有政府主导型、企业主导型、政府和企业联合型、中外合资型等四种模式。按照产业集群形成的方式划分,产业园区分为政府组织型和自主组织型。大部分园区属于政府组织型,集中体现政府的意志,在管理、政策、资金等方面有很大优势。自主组织型主要是依据特定的区位优势,文化传统、产业发展、资源配置的市场化程度等情况,自然形成的产业聚集区,一般产业关联度较高。

  产业园区是政府推进工业化和产业发展的有效组织形式。从1979年我国第一产业园区深圳蛇口工业园区成立,特别1984年国务院批准设立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以来,我国的园区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要素聚集阶段,主要是受政府土地、税收等优惠政策的驱使,导致人才技术资本的涌入和低效率的配置,园区内主要发展低附加价值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园区的主要功能是加工制造;第二阶段产业主导阶段,受政府优惠政策和市场竞争的双重驱动,以产业链作为导向,形成比较稳定的主导产业和上下游配套产业链,其中以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为代表外向型产业为主,具有一定的配套服务和研发能力,但主要功能仍为产品制造。第三阶段是创新突破阶段。在政府和科技进步推动,以企业内力为主尤其是企业家精神的带动下,高素质的人才、技术、信息向园区集聚,高端产业的配套服务能力提升,产业间开始出现协同效应。园区自身的研发能力不断增强,高端信息网络技术、新能源、生物技术、高端制造技术等技术密集型和新兴产业、新模式、新业态迅速发展,园区的功能为科技型、制造研发型等。第四阶段是现代都市阶段,在高附加价值的财富型要素带动下,增值能力强和回报率高的巨额资本涌入,以文化创意产业、科技创新服务业等高端服务业为主要产业,在空间上城市功能和产业功能融合,形成产业事业发展和休闲娱乐一体化的复合型功能。

  与此同时,园区发展呈现如下趋势:由要素的简单集聚向产业集群转变;由加工制造型向研发制造型转变;由政府优惠政策驱动向园区自我良性发展转变;在产业组织形态上由强调引进大企业大公司向大中小企业集群发展转变;园区建设由土地运营到产业开发、氛围培育等软环境建设转变;由加工制造等功能单一的产业园向商业、管理、娱乐休闲、医疗健康、金融信息服务等现代化综合性功能的产业园转变。

  综上所述,园区发展不同的阶段具有不同的特征和模式,适应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需要不失时机的推进园区发展模式的转型。

  二、硅谷高科技产业园区建设发展的经验和做法

  硅谷位于美国西海岸加利福尼亚州北部旧金山南郊的一个狭长地带,是世界知名的电子工业集中地,也是著名的高科技产业集群区,汇聚了一大批的高新技术跨国公司,集聚了全球各地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高端人才,以及大量创新型技术和风投资金。据不完全统计,硅谷集结着美国各地和世界各国科技人员100万以上,每年获得的专利数量占全美国的10%以上,风险资本占全美国的26%,以不到美国1%的人口贡献了美国5%的GDP。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硅谷通过吸引全球资金、技术、人才,形成了与全球经济高度互动的发展模式,其主要特点有:

  (一)研究型大学为硅谷高科技发展提供了基础支撑。世界前十所顶尖研究型大学中,位于加州的至少有三所。硅谷的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圣克拉拉大学、圣荷塞大学和9所专科院校,以及33所技工学校和100多所私立专业学校,为硅谷发展提供了强大的人才支撑和技术支持。尤其是斯坦福大学发挥了核心作用,斯坦福大学设立了许多鼓励科研人员创新的政策和制度,大大提高了研究人员和学生从事技术开发和创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据估计,硅谷之中由斯坦福大学的教师和学生创办的公司占硅谷的60%-70%。硅谷一半的销售收入来自斯坦福大学的衍生公司。硅谷长期坚持大学、科研机构与企业之间紧密联系、高度结合,是其开发高技术与发展高技术产业的关键。

  (二)风险投资为硅谷高科技企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风险资本是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催化剂,对硅谷高技术产业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美国风险资本规模已占全球风险资本的一半以上,而硅谷地区吸引了全美约35%的风险资本,美国大约50%的风险基金都设在硅谷,这些风险投资公司加速了科技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推动了高科技企业从小到大,带动了整个高科技产业快速发展。同时,通畅的风险投资退出渠道,即美国纳斯达克市场保证了风险资本的自由进出。硅谷早期的IBM公司和苹果公司等,后期的英特尔、雅虎、网景等公司,都是靠风险投资发展壮大起来的。

  (三)完善的中介服务体系促进了硅谷创新要素的整合。中介服务体系不仅是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的一部分,而且在整合各种创新要素、提高技术创新能力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硅谷的中介服务主要包括人力资源机构、技术转让机构、会计税务机构、法律服务机构、咨询服务机构、猎头公司以及物业管理公司、保安公司等。如硅谷的技术转让服务机构由大学的技术转让室和技术咨询、评估、交易机构组成,主要工作是将大学的研究成果转移给合适的企业,同时把社会和产业界的需求信息反馈给大学,推动研究与企业的合作。行业协会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如电子产品生产商协会为产业界提供管理讨论班和其它活动,为中小企业之间的合作提供服务;半导体设备和原材料协会统一了半导体芯片技术标准。

  (四)独特文化对硅谷高科技产业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硅谷作为高科技产业的集聚地,具有开放包容、勇于创新、宽容失败、崇尚竞争、讲究合作、容忍跳槽、鼓励裂变的独特文化。硅谷文化是在高科技产业发展的特殊环境中逐步形成的,并且对高科技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壮大产生巨大的影响。开放包容是硅谷作为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关键文化特征,如今新硅谷人中大概37%是非美国出生人口;在硅谷工作的人中,有65%来自美国以外。勇于创新、宽容失败激发了员工大胆尝试、勇于探索的创业热情;崇尚竞争使硅谷人既着眼于自身能力和水平的不断提高,又注重在竞争中向对手学习;讲究合作使硅谷形成一种“拿”与“给”的双向知识交流氛围;容忍跳槽、鼓励裂变则有益于技术扩散和培养经验丰富的企业家。

  (五)人才的引进培养激励是硅谷发展的重要保障。硅谷是海外科技人才集聚创业集中的地区。为了吸引人才,美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1)招收留学生培养后备人才。据美国国际协会公布的数字,每年全球150万留学生中有48.1%在美国学习。(2)通过研究机构招聘人才。目前,美国共有720多个联邦研究开发实验室招聘或引进国外著名科学家。(3)企业利用平台大量引进人才。(4)联合攻关或企业外迁借用人才。如与日本、欧洲和俄罗斯共建阿尔法国际空间站。(5)实施短期签证计划,放宽对移民的限制吸引留住人才,尤其是大力放宽对高技术人才及其家属移民的限制。(6)为有突出贡献和成就的科技精英提供优厚的物质和生活待遇,创造良好的研究开发、创新的条件和环境,吸引大量国外人才。

  (六)政府支持对硅谷发展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任用。硅谷没有政府、没有管委会,也不是战略、计划和目标的产物,各级政府对硅谷没有任何特殊政策,而是通过政府采购、研发投入和法规政策对硅谷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进行支持。(1)政府采购方面。在硅谷形成初期,美国国防部对电子产品的大量采购使许多年轻的高技术公司得以生存并发展壮大。据统计,1955-1963年间,硅谷半导体产业35%-40%的营业额来自于政府采购。(2)研发投入方面。美国政府研发经费对硅谷的大学、实验室和私人企业的投入,支持了硅谷关键技术的发展。比如,1993-2004年间,硅谷获得了136亿美元以上的联邦研发经费,其中美国国防部占50%;卫生部占19%;美国国家航天局占13%;国家科学基金会占6%。(3)法规政策方面。美国联邦政府通过立法形式支持企业研发创新。比如,《拜杜法案》《破产法》《合伙人合作法》等一系列法案修订出台,为硅谷的高端科技研发、科技成果转化和风险投资集聚提供了宽松的外部环境。

  三、青岛产业园区建设发展的现状和问题

  目前,青岛市被国家、省正式批准的各类开发区15个。我市自主确定的各类产业功能区和工业集聚区93个。这些产业功能区、工业集聚区(以下统称产业园区)产业相对集中,具有一定规模,基础设施基本适用企业落户和产业发展。

  (一)青岛市产业园区发展的特点

  1.园区成为工业发展的集聚地。青岛的园区结合各自特点,围绕重点产业聚集加快发展,园区产业聚集效应不断凸显。2016年,园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406家,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的52.9%;从业人员约120万人,占全市从业人员总数的20%。完成工业总产值11480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65.9%;实现利润总额499亿元,占全市的53.5%。

  2.工业园区主导产业特征突出。众多的工业园区的主导产业与青岛市产业特征基本吻合。园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排名前五位的分别为机械钢铁、家电电子、汽车机车、石化化工和食品饮料产业,其中机械钢铁和纺织服装属于青岛市的传统产业,家电电子、石化化工和汽车机车属于青岛市的主导产业。这五类园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约占全市的35%。

  3.企业向园区集中的态势明显。随着产业布局调整,老城区工业企业逐步向市区外搬迁。从搬迁情况看,搬迁企业大多选择工业园区落地。目前,市南、市北、李沧区的120户城区老企业已有2/3落户到县域工业园区,搬迁改造全部投产后将拉动县域工业总产值增加1200亿元以上,促进了我市工业产业布局的优化,极大地促进园区发展壮大。

  4.园区发展带动了城镇化进程。随着工业园区的发展壮大,不仅加快了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在园区内的集聚,还带动了园区内外餐饮、批发、零售、娱乐等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以及周边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加快完善。园区产业的发展,关键是带来了园区外的人口集聚,不仅带动了周边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也吸引了其他地方的劳动力转移,使园区逐步具备了城市发展的特征。

  (二)青岛市产业园区发展存在的问题

  1.缺乏科学规划,布局不尽合理。一是规划刚性不强。受“投资饥渴”的影响,产业园区建设以投资者的要求为导向,“布局围绕项目走,规划跟随企业变”的现实,使产业园区规划丧失了刚性约束。二是规划协调性差。产业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不协调,导致规划的园区土地指标受限,不能够实现规划目标。产业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城镇体系规划不一致,导致园区空间定位不明确,集聚区发展与城镇的关系不协调。三是规划系统性弱。园区规划更多侧重产业规划,对整个产业链条规划和“产学研用”结合考虑相对较少,规划的产业项目以引进为主,缺乏自我培育的规划设计。

  2.产业定位模糊,发展路径错位。在园区建立之初,很多园区缺乏明确产业定位,入园企业的行业五花八门,许多企业间没有产业关联性,无法形成产业链条。大多数园区都成为了“小而全”的综合型工业园区。由于产业定位模糊,致使招商引资没有主攻方向,园区的产业趋同化现象比较明显。园区的集聚效应无法得到充分显现,多数企业未能形成与自身产业和区域特色相适应的整体发展格局。目前,全市主导产业突出的园区仅占全部园区的20%左右。

  3.产业层次偏低,新兴产业较弱。从园区的产业分布来看,我市的家电电子、石化化工、汽车、船舶、纺织服装、食品饮料、机械钢铁等传统产业仍占绝对优势。2016年七大传统产业产值4631亿元,占全部园区工业总产值的90.9%。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信息技术等六大新兴产业,在青岛市具备一定的发展基础和比较优势,但新兴产业集聚区产值比重仅占9%。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面临自主创新能力弱、自主核心技术少、龙头项目缺失、产业集中度低、自我发展缓慢等问题,短期内无法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体系。

  4.软环境不完善,专业人才较少。缺少对全市产业园区规划、招商引资、园区建设的统一指导和管理机构,大多数是园区所在街道或镇分管工业的行政主管部门直接管理模式,极少的园区是由专业管理公司进行管理。园区的产业生产配套设施相对完善,而园区人员生活配套设施相对滞后,难以吸引人才长期在此工作生活。园区主要管理人员都由行政人员兼职,专职人员基本上都过去的行政人员转行而来,既懂产业内容、又懂行政政策、还懂资本运作的专业化人才较少。

  四、借鉴硅谷经验打造青岛产业园区建设发展新模式的对策和建议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据专家预测,未来产业园区的发展趋势主要是产城融合化、产业差异化、建设生态化、管理智慧化、生活人性化。为适应高质量发展阶段的要求和园区未来发展的大势,建议学习借鉴硅谷高科技产业园区发展经验,充分发挥“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作用,以规划为先导、以市场为主导、以政府为引导,打造产城融合、“校园”结合、内生增长、良性循环的园区开发建设保障新模式,为全市新旧动能转换,构建现代经济体系,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供示范和样板。

  (一)超前科学规划,构建产城融合发展机制。借鉴硅谷高科技产业园区发展经验,推动由单个项目的引进建设向全产业链项目培育发展转变,由单一的产业生产功能向多元的生产生活生态功能转变,更加注重产业园区的功能复合。一是强化主导产业发展。制定主导产业发展规划,在主导产业选择培育上既要注重发展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产业,比如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也要注重产业链的纵向延伸,以主导产业为核心,向产业链的上下游拓展,引进培育产业链产业,比如生产性服务业、总部经济等。二是强化城市功能培育。推动园区开发建设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相衔接,强化园区发展规划与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海洋功能区划等规划的协调协作,统筹优化产业区、居住区、商贸区等功能布局,在园区内或周边区域适度安排商业、居住用地,建设生活配套区,以齐全完善的公共配套,精准高效的公共服务,便捷的日常生活设施,不断降低商业成本,周到细致的人文精神,实现城市与产业共同发展。三是强化智慧生态低碳。促进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在园区的广泛运用,管理服务于园区产业发展和日常运营。注重发展环境友好型产业,淘汰能耗高、资源利用率低、污染严重的产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合理设计园区的绿化空间,建设绿带绿轴,成为园区环境保护的绿肺,提升园区的品质。

  (二)开展“校园”结合,打造互利共赢合作机制。借鉴硅谷大学、科研机构与企业的相互依赖、有机结合和高效合作的成功经验,在园区内外积极引进建设与产业定位相关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支持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合作,实现产业园区与高校、科研院所互利共赢发展。围绕园区主导产业引进建设相关的高校和科研院所,支持驻青高校、科研院所与园区企业建立协同创新中心,既做强现有优势学科,也促使科技成果就地转化。围绕园区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需求,加快就业和职业技能教育培训体系建设,鼓励职业院校、技工院校在园区发展职业教育事业,与园区企业紧密合作,共建实习实训基地(中心),为园区企业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研究出台高校和科研院所人员赴产业园区创业的政策措施和相关制定安排,为园区发展提供全方位的技术和人才支撑。

  (三)坚持市场主导,建立良性循环保障机制。学习借鉴硅谷高科技产业园区风险投资、创业孵化和中介服务高度市场化运作模式,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作用,创新投融资机制,完善以企业为主的孵化模式,不断健全中介服务市场体系,为创新创业者提供多层次服务,支撑园区在市场机制下实现良性循环发展。一是创新投融资机制。借助财富管理金融综合试验区政策优势,发挥市级创投引导基金作用,在西海岸新区、蓝色硅谷、高新区等区域规划风投资本集聚区,大力发展天使投资、风险投资、股权投资,引导更多社会资本投向园区企业。建立园区项目和风投资本对接机制和平台通道,使优质项目可以快速便捷地找到资本,风投资本通过投资企业和项目得到较高回报,形成良性互动的机制。采用“政府组织推动、财政扶持启动、土地批租滚动、内资外资联动”的办法,积极吸纳民间资本参与园区建设,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对园区区进行成片开发,建立政府、银行、社会等多元融资渠道,逐步实现由依靠政府投入向自我滚动发展的良性循环。二是完善以企业为主的孵化模式。借鉴硅谷plugandplaytechcente孵化器的成功经验,以企业为主体,建立从创业辅导、项目对接、创业路演、风资投资、合作伙伴、政策咨询、企业成长于一体的创业生态系统,形成“苗圃+孵化器+加速器”孵化链条,为园区创业企业提供孵化和加速服务。三是健全中介服务体系。立足园区产业和人才需求,大力引进培育人力资源、技术转让、会计税务、法律服务、咨询服务、猎头公司以及物业管理、安保服务等中介服务机构,健全市场化的中介服务体系。

  (四)创新政府引导,建立高效管理引导机制。借鉴美国政府支持硅谷高科技产业园区发展做法,既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也要更好的发挥政府作用,重点在园区管理、产业政策、创新政策、财政政策、文化氛围营造、应急安全管理等方面强化引导,促进园区加快发展。一是创新行政管理。按照“小政府、大社会,小机构、大服务”的原则,探索“大部门制改革、扁平化管理、企业化服务”的园区管理模式,积极探索法定机构管理、公司化运作、管委会+平台公司等多种方式相结合的园区管理模式。创新园区人事管理制度,探索多种形式的选人用人机制,可根据需要面向国内外自主选聘高素质人才,打破人员使用的身份编制限制,推行全员竞聘管理。二是完善产业政策。建立用地倒逼机制,强化土地利用计划指标差别化管理,适度控制产业园区外土地计划指标数量,对产业园区建设用地规模予以倾斜。建立环保倒逼机制,在能源消费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分配中,适当调增产业园指标量。实施差别化的环境准入政策,提高产业园区外企业环保准入要求和排污标准,并通过差别电价、水价等倒逼企业向园区转移。鼓励产业园建设通用标准厂房,以先租后让、租让结合的方式提供给企业,降低企业的投资门槛和运营成本。三是完善创新政策。对产业园企业实施技术改造的,财政按一定比例对技术改造项目设备更新部分给予事后奖补。支持园区建设省级以上质量检测、产品计量测试、企业孵化、科技创新、金融服务等公共平台,提高园区公共服务水平。四是完善财政政策。制定出台支持市内产业共建的财政扶持政策,对七区工业企业整体转移、生产制造环节转移或增资扩产项目等进入产业园的给予奖补。积极探索灵活多样的合作共建模式,支持双方本着互利共赢的原则签订合作协议,明确责任义务。对新的产业转移项目,共建园区双方可按一定比例分享新增税收收入市县分成部分和地区生产总值、工业增加值、单位生产总值能耗等主要经济指标。五是营造文化氛围。树立以人为本的创新价值观,提倡鼓励竞争的价值观。建立灵活开放的机制鼓励创新和冒险,形成甘冒风险的诚信价值观并宽容失败,塑造平等竞争的开放性学习型社会氛围。打造精诚合作的团队精神,促进园区技术传播和创业发展。创造促进创新的文化环境,探索并发展有中国特色的创新文化,为园区内的人才施展才华提供重要保证。

  (五)强化人才支撑,构建内生增长动力机制。人才是现代产业园区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的关键。学习借鉴硅谷人才引进培养使用的相关经验,结合我市产业园区人才现状,重点引进急需紧缺人才和园区专门人才,创新人才培养使用方式,让产业园区成为人才聚焦地、创新承载地、产业发展地。一是引进急需紧缺人才。放宽产业园区的人才引进条件,不受园区编制、职数、任职资格等条件限制,符合条件的享受市级引进人才相关待遇。对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实行岗位绩效工资制、年薪制、协议工资制、效益工资制、项目工资制和成果工资制,开展资本、技术、专利、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收入分配的有效办法,吸引聚集高级人才。二是培养园区专门人才。发挥园区和企业两个积极性,依托重大科技项目、重大科技人才计划和园区重点科研基地,加强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内外一流水平的科技创新人才。依托高等院校、职业院校、培训机构以及大型骨干企业,构建校企对接平台鼓励和支持园区企业与职业院校加强合作,开展“订单式”培养,培育和造就一批紧缺产业工人和高级技师。三是园区人才培养使用。打破身份限制,支持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党政机关、园区之间急需紧缺人才的相互流动,实施工资职务就高套入、身份自主选择、来去自由的政策措施。按照“小机构、大服务”的思路,鼓励园区中层及以下工作人员全员聘用制。推行“以岗定薪、绩效考核、收入与绩效挂钩”的薪酬管理制度,根据岗位、工作量、服务质量和业绩等自行制定工资标准,实行灵活的绩效工资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