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健康产业主要包括医疗服务、健康管理与促进、健康保险以及相关服务,涉及药品、医疗器械、保健用品、保健食品、健身产品等支撑产业。从全球发达经济体来看,美国把健康产业作为仅次于新能源产业的第二大投资重点,日本将健康产业与新能源、节能环保产业列为未来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德国将医疗健康产业作为经济刺激计划中的重点投资方向。近几年,我国健康产业作为潜力巨大的新兴产业,取得了快速发展,成为新常态下推动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和新增长极。国务院于2013年9月14日公布《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共中央政治局于2016年8月26日召开会议,审议通过《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推动中国健康产业在未来数十年的宏大发展。2016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强调,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以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建设健康环境、发展健康产业为重点,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
我市医疗服务资源丰富,基本医疗服务逐渐满足人民群众需求,民营医疗机构发展迅速,疗养院资源优势明显,养老服务产业已成体系,健康服务市场需求巨大。我市应把健康产业当作全市经济转型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健康产业供给侧改革,满足群众健康服务多元化需求,提高医疗健康服务的国际化、高端化水平,推动健康青岛建设。
一、我市健康产业发展成效
近年来,我市健康产业不断发展,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政策体系,“负面清单”准入制、长期护理保险、养老服务业发展等具有创新性的政策,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2014年6月,发布《青岛市健康业发展规划(2014-2020)》,对健康业发展的总体思路、空间布局、重点发展领域、重点产业、保障措施等方面做出了全面部署,规划到2020年形成“一核、三区、四组团”的空间布局结构,实现核心区统领、功能区支撑、组团区协同,达到功能互补、有机整合,形成辐射延伸式的健康产业空间布局体系。2016年4月,青岛市人民政府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加快社会办医和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青政办发〔2016〕12号),推出了若干鼓励社会办医和健康服务业的具体措施,包括放宽准入条件、优化用人环境、加大资金支持、落实土地规划政策、落实税费优惠政策、完善发展健康保险、拓展投资融资渠道、推进医养结合服务、加快信息化建设等内容。健康服务业开始走向综合化、规范化、品牌化、连锁化运作,健康服务业链条逐步形成。借助海滨和温泉疗养、崂山生态旅游等资源优势,健康休闲、体育健身、养生保健等一批新的健康服务业态也陆续出现,为健康产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我市健康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健康产业规划执行力有待加强
作为全国健康业发展的首批试点城市,《青岛市健康业发展规划(2014-2020)》明确提出“到2020年,青岛市健康服务业增加值突破1500亿元,成为我市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但从现实看,我市健康产业规划落实的管理、推进、协调等机制还不完善,区(市)、部门的工作任务和责任目标还没有细化分解、责任到人,尚未制定重点发展产业的时间表和路线图。
(二)健康产业体系不够完善,业态间链条碎片化
健康产业覆盖面广,产业链长,是一个综合性和关联系较强的产业。我市目前相关业态缺乏互动合作和资源共享,应有的产业关联和产业波及效应没有很好地释放。现有的健康服务业机构单一,中高端健康服务、健康产品市场份额较小,知名品牌较少,产业带动作用小,特别是高端健康产业存在较大的市场空白,远不能满足多元化、个性化健康服务需求。
(三)现有健康产业资源配置不均衡
有限的卫生资源主要集中于疾病诊断治疗,健康促进和健康管理体系薄弱,疾病预防的投入相对不足。康复和老年护理服务发展还不能充分满足失能、半失能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人群的康复和护理需求,导致“治疗-康复-护理-家庭”路径不够通畅,三级医院优质资源仍被一些康复、护理、临终关怀服务的病人挤占,宏观配置效率不高。全市40多家药品生产企业产业贡献少,企业规模小,海洋生物医药在整个医药业占比较低。
三、加快推进我市健康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统筹推进,有序有效落实我市健康产业发展规划
将我市健康产业发展规划纳入“三中心一基地”建设总体规划。建立“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工作机制,成立青岛市健康产业发展工作推进组,由分管市长担任组长,成员由发改、规划、财政、人社、卫计、民政、教育、科技、体育、经信委和各区市组成,建立部门、区市协同机制,加强统筹协调,整体推进健康产业规划,互联互通,避免重复建设。各成员单位分解目标任务,确定分阶段规划,细化年度目标,确保规划各项任务落实到位。
在落实《青岛市健康业发展规划(2014-2020)》中,确保发展重点:一是突出政府主导,优先保障核心层面,即与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相关的基本医疗与公共卫生服务提供、基本医疗保障运行管理、基本药物的生产流通。二是重点突破拓展层面,即较高层次的健康服务供给,如高端医疗服务、康复护理照料服务、商业医疗保险、药品与医疗器械行业等。三是创新发展关联层面,包括健康需求带动的相关产业,如健康管理、健康咨询、物流、投资、地产开发、医疗旅游、养生疗养、养老等行业及产品。
(二)盘活产业资源,组建青岛市健康发展集团公司
根据国家、省、市医改有关精神,盘活、优化健康产业资源,组建青岛市健康发展集团公司,整合市卫生计生部门所属医疗机构、民政部门所属养老机构、市残联康复机构资源,整体划入集团公司。该公司列市直企业管理,属公益性服务类企业,是市级公立医疗机构国有资产投资、管理、运营的责任主体和政府办医的责任主体。公司进行健康产业投融资,支持重大健康项目建设,投资健康产品和健康服务的研发和生产。整合现有资产资源,发挥“统贷统还”政策功能和健康产业优良资产平台支撑作用,进行资本运作,积极运用参股、并购、重组、发行债券、PPP等多种投融资方式,广泛吸纳国内外资金,实现健康资本保值增值,促进健康产业良性、快速发展。
(三)加快生命健康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为健康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技术支撑
深化、细化我市“三中心一基地”规划中“十大创新中心”之一的生命健康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实施方案,以技术研发创新引领健康产业高起点发展、丰富产品供给、完善产业链。生命健康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要重点做好移动医疗、基因检测、重大疫病早期诊断、新药研制等技术研发,重点推动精准医疗、医学影像三维重建、计算机辅助手术、临床智能应用等技术项目。加快重大药物、诊断试剂、高端诊疗设备等研发,实施国产医疗设备发展应用试点示范项目。支持海信、海尔、澳柯玛等企业积极推进高端化检验诊断设备、多功能理疗康复设备、便携式健康监测设备和智能养老监护设备等医疗器械的研发生产。促进生物医药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助推我市药企打造药品和医用耗材品牌。
(四)高水平推进健康养老现代服务业建设,提升健康产业发展和管理能力
高水平推进“三中心一基地”规划中“十大现代服务业”之一的健康养老现代服务业建设,促进带动大健康产业各业态融合发展。继我市成为第一批国家级医养结合试点单位之后,应力争把健康养老现代服务业发展成为全国的“标杆”。
争创国家第二批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中心及产业园建设和区域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设试点基地,推动构建“互联网+健康医疗”和“云医院”服务新模式,完善远程医疗制度。在“就医一卡通”基础上,加快推进青岛市居民健康信息服务系统和“健康档案一号通”建设。依托有条件的医疗机构,积极推进“智能医生”工程,优化行医效率,重塑全新医患生态。
推进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试点混合所有制医院,优先支持举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
利用自然禀赋,发展包括休闲、养生、疗养等在内的健康旅游产业,开展和推广健康旅游试点。
完善健康产业管理。建立健康产业行业统计核算体系,力争在我市设立国家级健康产业核算中心。做好健康产业重要指标的年度统计和发布。做好医养结合工作中期评估,推进医养结合国家级试点和智慧健康养老示范基地建设,促进健康老龄化。重视人口健康信息化行业治理大数据、健康医疗临床和科研大数据以及人口健康信息风险预警决策应用。
(五)创新先行,探索建立国际医疗康复(青岛)联合研究院
加强与中国残联的沟通协调,依托相关社会组织,借鉴中国医疗康复协会(筹)(由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康复医学工作委员会、吴阶平基金会、中国工程院等机构联合创办)的成功经验,在我市加快建立世界级水平、代表国际医疗产业发展前沿的国际医疗康复(青岛)联合研究院。在我市拥有众多生物医药产业研发型机构基础上,增加健康产业临床型、医疗康复应用型研究机构。研究院将立足岛城、面向山东、辐射全国及东北亚,以精准医学、智慧医学、康复医学和中医药现代化为特色,带动半岛周边地区的国际医疗旅游,撬动青岛医疗康复事业的发展,进而引领半岛地区及至全国健康产业的良性发展。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