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更大程度发挥青岛在山东“一带一路”融入中龙头作用的建议
青岛政务网 发布日期 : 2018-01-31
字体大小: 打印

  一带一路是国家面向未来、着眼长远的中长期战略,是再塑开放优势、培育开放新动能的机会所在。山东是新欧大陆桥经济走廊沿线的重点地区和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支点,作为山东半岛龙头城市和山东省经济中心的青岛,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是山东履行国家使命的积极作为和主动担当,也是山东省自身发展优势、发展方向所需。

  一、山东省融入一带一路战略的重大价值

  (一)龙头带动作沿黄流域一体化崛起,推进增长极提能升级

  山东具有陆海统筹、联动亚欧的区位与政策叠加优势、工业制造和智能制造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产业优势、企业研发实力突出和区域创新特色鲜明的科技优势。山东经济能级高、经济规模大,全面参与、深入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有利于激活山东为龙头带动沿黄流域开放水平、经济一体化水平,推动山东省内重要城市成长为能级更高、带动更强、影响更大、辐射更广的新增长极。

  (二)更好发挥对外开放优势,打造我国对内对外开放桥头堡

  山东具有基础雄厚、平台优质和合作多元的海陆空立体开放优势。毗邻日韩的地理区位优势和贸易频繁的东盟自贸区合作优势,有利于更好地参与中日韩自贸区和中国—东盟自贸区,最大程度地享有自贸区红利。山东西依新亚欧大陆桥,通过中西部内陆地区与中亚西亚欧陆紧密相连,东依港航铁多元方式连通日韩东北亚,重构亚欧陆桥经济新通道,实现国家的对内对外开放,构建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

  (三)更好发挥区域辐射功能,促进山东半岛和沿黄流域一体化

  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是沿黄流域及其他内陆地区扩大开放的重要载体和平台,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内陆省份经济增速成为经济韧性大、回旋空间大的重要支撑。参与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有利于完成国家十三五规划提出的“提升山东半岛城市群开放水平,为沿黄流域构筑商贸畅通、、优进优出的物流大通道,以山东为开放龙头将沿黄腹地和内陆地区对外开放推向新的前沿。

  二、山东一带一路融入中青岛龙头作用发挥的优势

  (一)陆海统筹、联动亚欧的区位与政策叠加优势

  青岛作为中国东部沿海的中心城市,区位优势突出。国际大方位上,地处亚欧大陆和太平洋交汇地,是新亚欧大陆桥和澳亚两条最长洲际通道的交汇点,是中国通向世界五大洲的重要口岸之一。所处区域方位上,东亚经济活跃,拥有居世界第四位的日本东海岸都市连绵带和居世界第六位的长三角城市带。在国内,青岛北与京津冀以及环渤海经济圈相融,这一带是中国北方最具发展前景的地区;南与长三角城市群;西联中原城市群、关中城市群和黄河上游城市群组成的黄河流域,是青岛内陆开放延伸发展的重要腹地。青岛拥有由青岛大港(老港区)、黄岛油港和前湾港(保税港区)和董家口港区等国家一类口岸组成的国际特大型港口,是中国对外贸易第二大港,列世界集装箱大港第7位。

  (二)青岛所处经济发展阶段的优势

  从人均GDP看,2015年青岛市人均GDP达到102519元,具备后工业化初期特征。青岛整体上处于工业化后期阶段,开始向后工业社会升级。青岛的发展呈现出工业化后期的阶段性特征:一是发展趋势表现为高加工度化(也称“产业高度化”);二是产业形态渐趋“软化”,产业分工进一步“细化”;三是资源与环境约束力趋强,充分就业能力减弱。青岛又呈现出后工业化时期的某些阶段性特征:一是经济结构从以商品生产经济为主逐步转向以服务型经济为主;二是工业生产率大幅度提高与就业人数明显下降;三是工业企业全球化战略布局,推动全球产业链和跨国企业发展。

  (三)青岛城市经济现代化和综合竞争力的优势

  从所处时期、产业特征和人均收入水平总体来看,青岛已经处于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阶段。衡量现代化的标准主要有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现代化标准研究》课题组提出的我国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标准评价指标体系、中国城市经济学会的城市现代化指标体系、深圳市的基本实现现代化指标体系,对青岛目前的城市现代化水平进行测度。通过比较可以发现,青岛市城市现代化实现程度总体上均达到85%以上,接近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标准。

  从经济发展的硬实力来看,贸易、投资、金融等要素的国际区域性配置中心功能持续增强,促进了经济总量不断提升。截至2015年底,累计货物进出口总额3725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超过600亿美元,有126家境外世界500强企业在青岛投资248个项目;对外投资88亿美元,对95个国家和地区投资1154个项目;十二五期间金融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6.3%,2016年首次进入英国智库Z/Yen发布的“全球金融中心”榜单第79位,位列中国大陆城市第5位;2015年全市生产总值总量超过9300亿元,人均GDP超过1.6万美元,与上海、天津相当。

  经济质量实现新提升。2015年,万元GDP能耗0.37吨标准煤,与上海、深圳、广州相当;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突破千亿;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0.528万美元,高于天津、广州;“互联网+”、“海洋+”、“标准化+”战略深入实施,新型工业十条千亿级产业链、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服务业十个千万平米工程、现代农业十大重点工程等与国际城市相匹配的现代产业体系不断完善;2011年以来海洋生产总值年均增速超过17.7%,占全市GDP比重达到22.5%。

  (四)国家战略叠加和地位凸显的优势

  青岛是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主要节点城市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节点城市。青岛西海岸新区是第九个国家级新区,承担国家对外开放战略高地的功能。国务院批复山东半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青岛高新区在其中发挥核心功能。围绕实施国家战略,青岛市还承担了一系列国家重大发展改革试点、试验以及示范任务,如:国家成果标准化评价试点城市、中国财富管理中心城市、国家首批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金融创新试点城市、新型城镇化试点城市、创新型城市试点、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城市、智慧城市建设试点、科技服务业创新发展试点城市(副省级城市唯一)、国内贸易流通体制改革试点城市、跨境电商服务试点城市、全国第一批商业利用外资试点城市、“营改增”改革试点城市、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城市等。通过推进这些试点、试验以及示范,青岛的城市能级得到进一步提升,核心竞争力得到明显增强。

  在国家战略叠加和地位不断提升的背景下,青岛国际城市综合影响力“内、外”双增强的优势,在国内和国际上的影响力与日俱增。2015年,人才资源总量达到160万人。青岛是全国唯一探索国家自贸区战略框架下的地方经贸合作推进工作机制的试点城市、首批中美地方经贸合作试点城市、中英地方投资贸易合作重点城市。国际区域性物流中心功能不断强化,青岛港作为“一带一路”沿线地区最佳出海口和亚欧大陆桥东桥头堡的地位作用日益增强,港口货物吞吐量近5亿吨,成为位居世界第七的全球知名大港。2015年,保税港区汽车整车进口口岸汽车整车进出口超过3万辆,成为全国第二大平行进口汽车口岸。全球有216个国家和地区与青岛有贸易联系,64个国外城市和青岛缔结友好城市,34个国外城市与青岛建立经济合作伙伴关系。

  (五)产业创新优势明显

  青岛在轨道交通、海工装备、家电电子以及互联网制造方面的创新优势正在形成,国家生物产业基地、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示范基地、国家海水淡化示范城市等金字招牌齐聚青岛。在新兴产业领域,青岛已经建成为国家新兴海洋新药及海洋生化制品研发和生产基地和全球规模第一的的海藻加工生产基地以及重要的舰船涂料及功能材料科研生产基地。中车四方股份公司作为中国轨道交通装备领军企业和中国高速列车的核心研制基地,在高铁、城轨地铁等技术领域处于行业领先水平,该公司也是我国唯一同时拥有高速列车集成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高速列车总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四大研发平台的企业,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产业集聚区被认定为国家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在实施“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行动计划”中,海尔智能互联、红领大规模个性化定制成为全国有影响力的互联网转型新模式,软控股份、海纳重工鞥成长成全国有竞争力的智能装备与解决方案提供商,“海创汇”、“酷特智能”已成为重要的互联网工业平台,青岛在互联网+制造业上的领军城市地位基本确立。

  三、山东“一带一路”战略融入中青岛龙头作用发挥的建议

  (一)发挥青岛区位优势,打造亚欧大陆桥核心桥头堡

  青岛区位连海带路,一带一路陆海统筹。青岛港是青岛区位优势、开放优势与国际化优势的集中体现和关键平台,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在青岛枢纽链接的支撑所在,进而开辟出一条高效畅通的国际大通道。

  首先,建设国际一流强港。大力发展港航服务体系,具有区域资源配置能力的第四代世界物流强港。加快推进港航集疏运体系建设,树立亚洲绿色港口和作业效率技术典范,推动航运基础服务业发展,提高质量效益和辐射能力。以青岛港为龙头,对内整合、抱团山东半岛港口资源,对外广泛结成“友好港”,加强交流合作,形成便捷高效的港口、航运信息交换系统。全面展开外国籍干线船舶中转业务试点,加快引进国际航运企业将区域性分拨中心,扩大港口国际中转,奠定青岛国际集装箱过境城市地位。

  其次,推进铁路交通枢纽建设。加快董家口疏港铁路等港口后方铁路通道建设,为港口配套能力适应、衔接高效的后方铁路。加快青连铁路、济青高铁等铁路建设,积极参与渤海海峡跨海通道的前期论证和建设,不断优化路网布局,强化与周边区域和腹地的连接,构筑完善的铁路枢纽网络。推进青岛铁路集装箱中心站配套设施建设,加快海关、边检等入驻,扩大过境货源。借鉴“渝新欧”、“郑新欧”铁路等模式,增开国际货运列车班次,加强沿途及口岸部门间的信息互换、监管互认与跨区域通关协作,搭建中欧集装箱班列的国际货运通道。发挥多式联运中心作用,扩大口岸辐射范围,深化与河南、陕西、四川等中西部地区口岸跨区域合作,巩固和拓展口岸货源腹地。

  最后,打造区域性枢纽机场。以胶东国际机场建设为依托,推进胶东临空经济区建设,强化机场联东通西、辐北射南的枢纽机场功能。发展青岛中转至中亚、西亚、东南亚、中南亚的联程航线。依托高密度的日韩航线优势,建立与郑州、西安、成都等中西部重点内陆城市的航空中转链接,纵深打造以青岛机场为支撑,有效衔接中西部地区,快速中转日韩等地的区域性门户枢纽功能。落实航空重大项目的国内外合作,积极引入民航客货运龙头企业,加快推动与国际航空企业的合作,大力开展与中航工业集团公司战略合作,形成地方与企业互动双赢的格局。

  (二)发挥青岛海洋优势,打造“一带一路”海上合作支点

  2013年10月,李克强总理在第16次东盟与中日韩领导人会议上提出,中国将考虑建立东亚(10+3)海洋合作平台。

  首先,要探索设立海洋合作机构。争取在青岛设立国际海洋合作组织,倡议建立东亚各国海洋部长会议,定期通报地区海洋事务信息,指导东亚海洋合作平台建设,沟通协商各国间海洋事务。定期召开国家相关部委联席会,会商解决平台建设中遇到的问题,全方位推动合作平台建设。设立东亚海洋合作平台秘书处,负责平台的日常运作和保持合作事宜的有效沟通,承办相关会务工作,协调组织相关合作交流事务和活动,同时考虑设立城市合作促进处,建立并深化各成员国城市间的交流机制。举办东亚海洋博览会、海洋合作交流大会和专题论坛,促进经济、科技、文化领域等交流。

  其次,要深化海洋经济贸易领域交流合作。通过建立海洋经济合作示范区,鼓励涉海企业与跨国公司开展投资合作,引进国外资金及先进技术,促进海洋资源有序开发,同时积极推进“走出去”战略,扶持国内企业对外投资,积极推进本土企业实施“走出去”国际化战略,推动在其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择机设立对等合作区域,拓展经贸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启动海洋产业合作示范项目推广计划,积极开展国际远洋渔业合作,加快建设中国北方国际水产品交易中心和冷链物流基地,大力开展渔业领域的捕捞、加工、贸易合作,鼓励企业到印尼、马来西亚等国建设远洋渔业基地。

  最后,强化环保和灾害应对合作。以海洋环保方面溢油实验室为依托,将海洋油气开发环境保护列为海洋合作重点方向,与文莱、泰国、马来西亚等东盟国家建立各方互通机制,构建区域专家网络,推动青岛与沿线地区国家的合作。针对国际海洋环境问题,建立应对突发性海洋自然灾害合作机制,组织建设海洋灾害预警信息共享网络,形成“观测—预警—服务”链条式海洋灾害预警服务与保障体系,推动建立各国海洋灾害应对联动体系,提升海洋防灾减灾能力。

  (三)发挥青岛开放优势,构建“一带一路”战略的经贸合作枢纽

  经贸合作是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内容,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实施需要一个又一个经贸合作支点来支撑,青岛对外开展经贸合作的基础坚实,同时自贸港区等平台正在建设中,具备成为“一带一路”经贸合作枢纽的条件。

  首先,要加快青岛自贸港区建设。积极开展青岛自由贸易港区试点,坚持先行先试、创新制度,开放投资与贸易,实行负面清单制度,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青岛模式”,力争取得国家层面的关注与支持。重点推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快海关监管模式创新,提升国际航运物流能级,扩大海洋等相关领域服务业扩大开放,建立符合国际惯例的投资和贸易规则体系。提升中转、配送、采购和转口贸易等功能,积极拓展航运信息、法律、金融保险等现代航运服务功能。学习借鉴复制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投资便利化改革政策举措,研究探索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和外资准入及后期监管的投资管理体制改革方案,扩大开放领域,重点推进能源、电信、金融等行业对外开放,增强对沿线国家投资者的吸引力。

  其次,引导支持企业参与国际产业合作。重点支持青岛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建设建园区、建基地、建平台,形成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积极支持优势企业“抱团”到东南亚、东亚和中东欧国家和地区开展境外经贸合作区和产业集聚区建设。发挥援外工作先导作用,及时向企业提供国家援外政策、援外投资指南、援外项目动态和境外安全防范等服务,帮助企业申报援外资质及项目的招标工作,带动成套设备、技术和产品出口。加大建设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金融支持力度,建议政策性金融机构给予青岛企业更多政策性资金支持,允许有条件的青岛企业发行境外债券,设立从事境外股权投资项目公司和境外投资股权投资基金。

  最后,提升双向投资合作水平。鼓励青岛企业到沿线国家开展投资合作。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全球布局产业链,依托品牌、管理、技术输出来推进青岛本土跨国企业培育。抓住东南亚、中亚、南亚等国家基础设施建设需求机遇,大力发展对外承包工程,鼓励企业与国内外总承包商、设计咨询商合作,组成联合体投标对外承包工程大项目。推进境外投资风险评估预警机制改革,完善对外投资合作服务体系。发挥青岛外商投资服务中心市级、各区(市)级、街道(镇)和经济园区级“三级联动”服务体系优势,加快优化外企发展环境,打造优质服务链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