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全面推广互联网+医联体发展模式促进卫生体制改革更好更快发展的建议
青岛政务网 发布日期 : 2018-01-31
字体大小: 打印

  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和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意味着医联体的建设由之前的探索阶段正式进入全国推进阶段。目前,全国2000余家三级医院中,参与医联体建设的医院已达到50%左右,医联体建设发展初具成效。在国家卫生计生委印发的文件中,明确将医联体分为医疗联合体(医联体)、医疗共同体、专科联盟和远程医疗协作网络这4种主要组织模式。然而,传统模式的医联体因连接成本过高,导致实施进展缓慢。而互联网+医联体发展模式是医联体建设的催化剂,将成为破解困局的新路径。因此建议全面推广互联网+医联体发展模式,促进卫生体制改革更好更快发展。

  具体建议:

  一、以政府为主导,国家从政策层面,加大推广力度和宣传力度。

  互联网+医联体发展模式是实现中国化分级诊疗,促进优质医疗资源快速下沉,缓解大医院诊疗压力,方便患者在基层医疗机构即可享受到优质医疗服务最有效的方式。国家应从政策层面,加大推广力度和宣传力度,加快推进互联网+医联体模式的建设发展,搭建信息运行平台,真正做到“让技术跑,而不是病人跑”。

  二、以PPP模式,建立第三方运营商为主导的互联网+医联体。

  目前,互联网医联体运营模式主要可分为三种:政府推进主导型、以医院为核心的远程医疗模式、以第三方运营商为主导型,在现有政策并未全面放宽的背景下,以第三方运营商为主导的远程医疗服务,最具想象空间,符合政府和第三方未来想要达到的理想状态。对于政府而言,企业参与其中可缓解地方政府的医疗支出资金问题;企业可利用市场化思维、措施推进远程医疗,加快远程医疗真正落到实地,帮助政府迅速构建分级诊疗体系。

  三、建立国家级互联网+医联体联盟(国家区域医疗中心)。

  可以由国家级行业协会发起,国内外各级协会及医疗机构、产业机构、研究机构共同参与,汇聚国内外各个医学专科领域的顶级专家资源,在省、市,甚至基层设立学科帮扶基地,并通过互联网为载体将最优质的专家资源、医技资源高效传递到基层医疗机构。负责区域内疑难危重症的诊断与治疗,示范、推广适宜有效的诊疗技术,辐射和引领区域内医学发展和医疗服务能力提升,培养骨干人才和学科带头人,与国家医学中心协同,加强学术交流和区域协作,完善我国医疗服务体系,提高区域医疗服务水平。

  四、建设省级互联网+医联体中心。

  以省为中心单位与国际、国内最先进的医院及行业协会建立远程网络,将所有的省级公立医院纳入。省级公立医院除参加属地医联体外,还可跨区域与若干医联体建立合作关系,组建高层次、优势互补的医联体,开展创新型协同研究、技术普及推广和人才培养。向下覆盖市级,具备条件的县(市)级,甚至基层医疗机构。

  五、三级公立医院全部参与并发挥该模式快速推广的引领作用。

  以三级医院为牵头单位,对上联络国家与省级互联网医联体,对下吸纳二级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横向同样按照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原则,与若干个医联体建立合作关系,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优质医疗资源可及性和医疗服务整体效率。建设体量更大、覆盖范围更广、人才流动更畅、服务能力更强的高层次普遍存在型医联体,从内在机制上推动了优质医疗资源向基层的延伸。

  六、第三方运营商提供载体,并负责运营管理,将优质医疗技术辐射到基层,让优质医疗资源下沉。

  通过为各级协会及医疗机构、产业机构、研究机构等输入硬件、软件、平台、服务和医疗互联网应用,包括远程诊疗系统、远程会诊系统、远程转诊系统、云病历系统、支付结算系统、远程培训系统等,通过“技术支持、学科领办、检查检验共享、信息互通、学术交流、人才培养、双向转诊、远程会诊”等协作模式,实现业务帮扶、学科领办、信息共享、远程会诊等多项成效。帮助公立医院建成区域互联网医联体,提升医疗机构间的连接能力,强化各项专业服务能力。在搭建互联网医联体的同时,还需通过内部运营,系统提升医联体“医药检”等能力,帮助医联体更好地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