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一带一路”国家战略规划中,青岛被赋予“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合作支点城市,承担着“一带一路”全向开放的重要门户和桥头堡的重要作用。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是青岛打造国际先进海洋中心的必要前提和意义所在。面对这一目标,青岛市仍存在涉蓝高新技术转化不顺畅、海洋高新技术产业人才短缺、涉海科技企业开展跨境经贸合作困难等诸多瓶颈。对此,提出如下建议:
一、整合资源,建设国际海洋数据交流中心
依托海洋国家实验室高性能计算平台和清华大数据中心建设,整合国内现有平台建设和数据积累,建立国际海洋数据交流中心和海洋数据采集、加工、发布网络平台,充分挖掘涉海大数据商业和管理价值,打造面向全球的海洋大数据服务中心。
二、融入全球科技变革潮流,以产业转移带动结构升级
充分发挥青岛市基础研发实力雄厚优势,突破海洋科技产业转化瓶颈,持续破题,打造高端船舶设备和设计产业,形成面向全国的高端船舶配件集散地、物流中心。积极研发海洋寡糖为基础的药物及其他终端产品,打造国际海洋医药原料标准品鉴定中心以及国际海洋医用材料研发中心。
三、加强海洋人才教育国际合作
建立引进涉海院士及国际领军人才联系制度,打造涉海院士生态圈。优化“蓝高新”急需人才引进政策,在项目扶持、生活配套等方面创造更优惠环境。支持高校、科研院所与事业单位科研人员留岗创业,设立创业缓冲期,鼓励企业-高校双向兼职。创新拨改投、拨改担保等资金使用方式,对符合蓝高新产业发展方向的创业项目加强扶持。为企业提供专项人才资助奖,探索企业主导、政府推动的引才模式。
四、推进海洋领域产业交流合作
建立海洋经济合作示范区,鼓励涉海企业与跨国公司开展资金、技术合作,促进海洋资源有序开发。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择机设立对等合作区域,拓展本土企业对外经贸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启动海洋产业合作示范项目推广计划,为青岛培育的涉海中小科技型企业打造“合身”扶持环境,鼓励其在境外建立原料基地、生产基地、营销中心。
五、大力建设国家深远海开发保障基地
加快国家深远海开发陆基支持平台、国家深海基地、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建设,为深远海开发战略提供基地保障。支持造(修)船企业转型升级,提高深远海船舶及装备的制造水平,引入发展自升式钻井平台、半潜式钻井及生产平台、深海浮式生产储卸装置等总装制造。承接国家深远海开发工程装备及相关技术的研究测试工程,构建深远海高端科技创新链。积极承担国家大洋环球考察和载人深潜试验任务,打造青岛“中国科学考察船母港”名片。组建深海研究院及探测研发中心,开展深海探测器研发,培育深海探测、监测设备制造产业。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