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几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先后在全市农村开展了美丽乡村建设、环境综合治理,河道治理,农村改厕等。广大农民是看在眼里,喜在心里,村居环境不断提升,受到广大农民的称赞。但是农村生活污水横流等严重影响村居环境和农民生活的现象还比比皆是。如何更科学的治理农村生活污水,让环境更宜居,成为他们关注的新问题。为此建议:尽快在全市农村全面开展生活污水综合治理行动,补齐农村综合环境这一短板,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的新需求和新愿望。
一、农村污水治理的重要意义
1.是落实今年十一月中共中央十九届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中确定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中,明确提出“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以建设美丽宜居村庄为导向,以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为主攻方向,动员各方力量,整合各种资源,强化各项举措,加快补齐农村人居环境突出短板。”的重要举措。
2.是贯彻2014年5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指导意见》特别强调提出“加快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重点治理农村垃圾和污水。推行县域农村垃圾和污水治理的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到2020年中国农村居民住房、饮水和出行等基本条件明显改善,人居环境基本实现干净、整洁、便捷,建成一批各具特色的美丽宜居村庄。”的重要手段。
3.是落实党中央关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美丽青岛和美丽乡村,全面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内容。
二、农村污水治理的建议
1.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以全面落实党中央关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决策部署为目标,全面推进我市新农村建设,为建设绿色青岛,美丽青岛,幸福家园,宜居环境打下坚实基础。
2.要尽快出台我市农村污水治理行动方案。要明确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内容、手段、方法、时间和保障措施等,确保行动的科学性、规范性和有序性。
3.要坚持:(1)分类实施,严格标准的原则。根据区市实际,可以考虑划分为三类,即不需治理村、提升治理村和实施治理村;或按照生态敏感程度不同,划分为生活污水重点治理村和一般治理村两类等,并制定相关标准和实施方案。
(2)因地制宜,经济实用的原则。有条件接入城镇管网的,首选进入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不具备条件的,可根据实际选择就地生态化治理。具体采取何种模式要广泛征求村民意见,开展专家论证等,提高群众的参与度。处理方式与处理技术要坚持“成熟稳定、实用低耗、易于维护”,并经相关部门批复方可实施。
(3)全盘统筹,建管并重的原则。要从各区市水环境治理大局出发,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与农村工业污水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农村区域企事业单位生活污水治理、农村门口池塘、水库治理、农村河道治理、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等通盘谋划实施,建立健全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长效管理机制,实现“治理一片、水清一片、长效一片”。探索农村生活污水减量化、资源化处理模式,减少污水产生,并结合农业种植开展循环利用。加快各区市街镇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和配套管网建设进度,提高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绩效。
3.保障机制。(1)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将其作为美丽青岛和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摆上重要日程,加强组织领导,制定实施方案,健全工作机制,明确工作责任,强化监督实施,建立“党政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各区市政府对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负总责并承担责任主体,各镇街政府是治理农村生活污水的具体实施者。
(2)建立奖惩机制。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要纳入各级政府年度目标管理考核。各牵头部门要强化工作调度,建立月调度、季通报制度,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建立健全奖惩机制。各级资金分配向工作成效突出的镇街倾斜;对工作推进不力的,按照有关规定问责。可以考虑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纳入新农村建设、文明村镇、卫生村镇、美丽宜居小镇(村庄)、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村)等创建内容。
(3)做好宣传发动。要建立完善公众参与机制,保障农民的决策权、参与权、监督权,广泛动员农民参与此项工作。要充分利用各类媒体,通过多种形式,引导和培养广大农村居民良好的卫生习惯、生活习惯,增强环保意识,充分调动农民对生活污水治理工作的主动性,变“要我治”为“我要治”。要及时总结推广各地经验做法,激发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营造良好工作氛围,提升群众的满意度。
4.长效机制的建立。切实加强维护管理,确保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正常有效运行。积极探索自我管理和购买服务,因村制宜选择专业公司市场化管理、村民组织自行管理、职能部门牵头管理等多种模式。建立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定期巡查制度,检查监测进出水量和水质,并分村建立档案。结合农民素质提升培训工程,为每个实施改造的村培训一名农村生活污水设施管护员。
农村生活污水的治理是新时期,新征程,新要求的农村和农民需求。通过治理我市城乡环境必将再上新台阶,美丽青岛,美丽乡村的建设必将早日实现。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