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收藏
取消收藏
关于加快推进青岛在国家新旧动能转换中率先走在前列的建议
青岛政务网 发布日期 : 2018-01-31
字体大小: 打印

  中国经济发展正处于新常态,粗放要素投放驱动经济增长的传统动力受制于环境能源约束而快速减弱,低人力成本推进中国制造成本优势也随人口红利衰减而减弱。经济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要实现持续健康的稳步发展,必须解决动力接续的难题。李克强总理今年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山东代表团首次提出,希望山东在国家发展中继续挑大梁,在新旧动能转换中继续打头阵。省域要强,必要城市强、大联动;城市要强,必要敢担当、能带动。作为龙头城市,青岛自然要做头阵中的 “领头雁”、先行者。

  一、盯准一个关键:抢抓新旧动能转换的新机遇

  要抢抓新旧动能转换的新机遇,一定要充分把握其核心内涵与来龙去脉。关于经济发展的动力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关于经济新常态的相关重要论述中,已经关注了新旧动能转换。2016年,李克强总理指出,“要使我国发展从过度依赖自然资源转向更多依靠人力资源,不断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紧紧依靠结构性改革和科技创新,推动新动能加快成长,促进传统动能改造提升,用创新的翅膀使中国经济飞向新高度”,详细地将新动能、旧动能及其转换进行了系统阐述。今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印发 《关于创新管理优化服务培育壮大经济发展新动能加快新旧动能接续转换的意见》,明确指出要与时俱进、顺势而为、主动求变,促进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的融合互动、供给与需求的有效衔接、新动能培育与传统动能改造提升的协调互动。今年4月19日至21日,李克强总理在山东威海、济南考察时指出,我国正处于新旧动能转换关键期,打开服装等传统行业改造提升的“金矿”,钥匙就在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

  可以看出,新旧动能转换的一个清晰背景,就是经济新常态下的动力源要有效衔接才能确保经济稳增长、健康增长。对于新旧动能转换的主体来说,必须要创优势,创造出新的优势资源、优势动力来合成经济增长的新动能。对于青岛而言,要在新旧动能转换中谋在前、干在前、走在前,为全国贡献新旧动能转换的青岛经验、青岛智慧,引领全国新旧动能转换的大方略。

  二、塑造一种思维:以创新思维谋求战略方向

  新旧动能转换是经济新常态下谋求经济持续发展的长期课题,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对于青岛新旧动能的转换要以新思维、新理念来谋划推进。要着眼全球的经济发展趋势、世界的科技发展趋势、人类需求的演变走势,审视青岛经济发展的动能组成。

  一是产业重精准突破。新动能培育中,传统发展过程中产业门类分散、平均用力、特色不特问题必须加以解决。要注重青岛优势、产业变革与创新前沿的有机结合,进一步凝练创新支持的重点领域和重点方向,集中资金、人才、政策,培育1—2个面向全球创新、具有一定世界影响力的产业创新体系,培育5—10个面向中国产业决胜高端、具有中国第一梯队创新力的制造创新体系,在产业创新的带领下培育出1条万亿级产业链、3条5000亿级的产业链。围绕青岛有潜力、产业有需求、做强有可能的储能、石墨烯、基因检测、智能装备制造等领域,以精、准、细、少培育出一批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

  二是创新要重带动转化。新动能培育中,青岛传统发展中存在的科研成分重、成果转化弱、创新带动小问题必须加以解决。合理区分创新战略实施中的国家担当和青岛作为,实现国家创新资源与青岛创新链条的有机衔接,超前布局创新链。积极复制中科院青岛生物能源所直接高端融入国际创新网络的开放创新经验,加快推进重要领域的重点企业、重点科研院所直接加入世界重要的产业创新集群,从而直接共享全球国际创新资源、创新经验。引进一批高端优质的产业技术研究院和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支持“中科系”“高校系”“企业系”“国际系”四大类创新主体协同创新。

  三是空间重差异联动。新动能培育中,传统发展过程中空间分散、区域同质、联动较弱问题必须破解。推进青岛产业园区、创新园区融合发展,推动特定产业向特定园区集聚,建立产业特色鲜明、园区定位清晰、竞争实力突出的产业园区体系。加快推进大园区、大平台、大集聚发展,推进千亿级工业园区建设。对于主导产业不清、产业竞争不强、产业类型不优的园区加大整改力度,推进国家级园区积极集约发展,非国家级园区特定空间集中集聚发展。推进政企校合作引进、联合共建研究院,支持新引进研究院与骨干企业深度合作、就近布局,更多复制山东大学信息学院、海信集团研究院和青岛市信息研究院复合发展、一体布局的模式。

  三、强化一个优势:打造“品牌引领中国质造”新动能国家示范区

  品质铸就品牌,品牌青企示范带动新旧动能转换。新旧动能转换,企业是主体,品牌青企是关键主体。青岛品牌在全国乃至全球都拥有一席之地。据统计,全市累计培育了68个“中国名牌”、580个“山东名牌”、709个“青岛名牌”、798个“专精特新”产品。近五年,青岛培育出101个中国驰名商标。海尔、海信、澳柯玛、双星、青啤缔造出了闻名全国的五朵金花,开启了品牌青岛的全国影响力和世界关注力。在世界品牌实验室发布的2017年“中国最具价值品牌500强”榜单上,山东45个品牌入选,其中青岛品牌14个。厚植品牌基因使青岛的“金花”不断绽放、常开不败。要立足当下重转型、强动力的时代需求,发挥青岛制造业品牌集群优势和特色,以品牌引领品质提升、以品质铸造品牌高度,推进实体经济产品转型、产业转型,化解过剩产能、预控过剩产能。

  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品牌集聚优势。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品牌青企应当抱团出击,打造品牌青企产业园,推进现代品牌集群式输出,让世界因品牌爱上青岛造、爱上中国造。依托青岛布局在国外的工商中心,打造品牌青企的产品展示中心。积极在“一带一路”沿线打造丝路驿站,鼓励青岛企业围绕丝路驿站建立销售中心。

  另一方面要积极推进老字号新枝常发。老字号是数百年商业和手工业竞争中留下的极品,其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和历史痕迹以及独特的工艺和经营特色,既是一种历史传统与文化的复合,更是社会广泛认同和商业信誉良好的商贸景观。要积极发挥历史档案的作用,以历史和文化强化品牌的中国特色、中国声音、中国智慧和中国贡献。要充分发挥老字号的文化优势和历史积淀,以老字号品牌及产品的美誉度、特色性形成经贸畅通的人文沟通新渠道。

  四、深融一个平台:以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实现改革开放新突破

  “一带一路”是城市竞争的新舞台、优势拓展的新空间、引领变革的新突破。青岛市第十二次党代会和2017年青岛市两会提出,要全面、深度融入“一带一路”。“一带一路”的深度融入,有利于发挥引领作用,推进青岛改革开放全面性突破,为新旧动能转化提供最大的空间机遇。

  一是以经贸高效畅通为关键,强化改革,打造全国一流的国际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围绕青岛企业投资“走出去”,推进青岛商务服务再升级和再转型,简化对外投资审批程序,及时发布对外投资信息、投资风险预警。围绕青岛企业产能“走出去”,支持境外青岛工业园建设和青企集聚发展,有助于更大程度集中优势、降低风险。推动负面清单等自贸区经验,优先在欧亚经贸合作产业园、中德生态园、前湾保税港区等区域复制。要借鉴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先进做法,推出一批青岛原创、影响中国的改革新亮点,逐步形成开门搞改革、开放搞改革、先改敢改并改得好、叫得响的青岛改革新局面,为中国改革以及经贸畅通贡献青岛智慧、青岛经验和青岛担当。加快商事制度改革,降低营商成本,打造全国一流的商事服务。

  二是以设施平台联通为目标,强化开放,打造全球视野、国际水准的平台体系。以格局占位思维谋划设施网络建设,以做强补弱方式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加紧青岛至重要城市、全国大通道经青岛等基础设施通道建设,战略性前瞻推进渤海海峡通道建设,围绕渤海海峡通道打通积极谋划高铁通道建设;推进青连客专向沿海货运大通道转型,加快谋划合青高铁青岛段高铁新通道建设;积极推进青岛与京沪高铁二线的连接线设计,形成青岛南下北上的新通道。加快推进董家口向晋鲁豫煤炭运输通道、陇海铁路的通道建设,最大程度释放董家口港区平台的集聚功能。以青岛为核心,推进山东半岛自贸区建设,争取建立国家级大宗商品综合交易所,发挥丝路大通关的优势,在青岛建成自由贸易大平台。以胶东国际机场、多式联运中心、胶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临空经济区、欧亚经贸合作园区集中胶州为契机,建设胶东机场综合保税区、国际商贸平台集聚区、跨境电商产业核心区、山东中欧班列始发区。

  三是以政策沟通为重点,打造深度跟踪、咨政的专业本土智库。新旧动能转化、“一带一路”等重点领域的建设,需要一批深度跟踪、咨政的专业体制内智库进行智力供给。青岛公共政策的持续完善和有效供给也是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支撑。建议借鉴外地经验,强化本土特色新型智库建设,重点推进公共政策研究院、“一带一路”研究院、智库研究院等机构建设。加快推进智库试点,在试点单位市委党校、市社科院、市科协、市经济发展研究院、市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等体制内智库,打造若干智库平台,培育一批本土智库领军人才,为政府决策提供优质的公共智库产品。推进智库外交,按照少而精的方式建设一批具有国际交往能力、高端智库水准的智库外交基地,打造若干影响力强、交易规模大、引领交流方向的国家级一流平台。

  四是以服务提升能力强化为保障,着眼高效,打造高水平、主动型、绩效性服务政府。政府要推进人员、服务下沉,缩短服务链条;借力大数据等科技手段,减少服务串联闭环,优化服务流程提升服务绩效,加大风险预判预警预控能力。要注重产业优势、产业特色、产业新兴,注重布局上空间集约、发展集中、品牌集聚,谋求青岛发展的战略性设计、格局性定位、差异性联动、引领性创新。政府对市场的引导,要以环境严格与标准提升倒逼落后产能淘汰,以商事改革与技术变革提升推进发展成本降低,以清单编制与监管创新降低政府干预。在经济动力的塑造上,要以标杆引领与主动尝试推动创新,以担当先改与破题敢改推进改革,以体制重塑与优势再造推进开放。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