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收藏
取消收藏
市农委2017年上半年工作总结
青岛政务网 发布日期 : 2017-07-24
字体大小: 打印

  今年以来,全市各级农业部门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加快农业新旧动能转换为主线,大力发展都市现代农业,持续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扎实推进美丽乡村标准化建设,农业农村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一、上半年工作完成情况

  (一)着力提升农业综合产能,确保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克服去冬今春持续严重干旱、小麦条锈病等自然灾害影响,强化科技支撑和政策支持,稳定提升农业产能,有效保障市民“米袋子”“菜篮子”。初步统计,今年全市夏粮总产158.5万吨,同比增产1.1%,平均单产416.8公斤,同比增长3.3%。一是持续开展粮油绿色高产高效创建。坚持农机农艺融合、良种良法配套,建成粮油绿色高产创建示范区105万亩,示范区内小麦单产525.9公斤,高出全市平均30%以上,为夏粮丰收打下坚实基础。启动建设30万亩粮油生产功能区和30万亩高效设施农业生产功能区,整体提升农业生产水平。创建全国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示范市,加快农业全程全面机械化发展,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697.9万千万,主要农作物耕种收机械化率达到91%。二是深入实施千村万户科技行活动。建立“创新团队+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科技服务新模式,发布主推技术25项,开展科技培训220场次,培训农民2万余人,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7%,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1个百分点。三是积极应自然灾害。针对今年山东小麦条锈病严重发生的形势,第一时间成立防控领导小组,启动I级应急响应机制,全域实施小麦“一喷三防”448.2万亩,迅速遏制了病情扩散蔓延。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覆盖面,累计提供风险保障金15.6亿元,陪保3000多万元,受益农户16.6万户次。

  (二)积极推行绿色生产方式,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以整建制创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为引领,突出优质、安全、绿色导向,强化农业生产环境保护和农产品质量监管,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上半年,在国家、省和市三级农产品质量监测中,我市地产农产品检测合格率达98.8%。一是突出保护提升耕地质量。以节肥、节药、节水为重点,在全市实施水肥一体化、化肥农药减量增效、有机肥替代化肥、深耕深松整地、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等五大行动,保护提升农业产地环境。全市发展水肥一体化8.5万亩,累计达到23.7万亩,实施低毒低残留及生物农业补贴66万亩,推广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100万亩,完成深松整地40万亩,小麦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9%。二是突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召开全市质量兴农工作推进会议,建成运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平台、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和市级农业行政执法指挥平台,400多家农业生产基地、3000多个产品被纳入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追溯系统,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检测、执法、追溯能力全面提升。累计完成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17.9万批次,查处农产品质量安全违法案件263起,清缴高毒高残留农药1129公斤,有效保障了农产品质量安全。三是突出发展品牌农业。实施农业品牌战略,出台农产品品牌建设实施方案,召开全市农产品品牌建设工作会议,争创国家和省知名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和企业产品品牌。今年以来,新认证“三品一标”农产品63个,胶州大白菜、大泽山葡萄和马家沟芹菜被评为“2017年最受消费者喜爱的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

  (三)大力发展农业“新六产”,集聚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编制农业新旧动能转换总体规划和实施方案,以产业融合为基础,以绿色发展为引领,以科技创新为支撑,大力发展农业“新六产”。一是发展现代食品工业。实施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行动,开发营养保健食品和休闲食品,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3168家,年销售收入过亿元110家。1-5月份,农产品加工产值达500多亿元,农产品出口额81.86亿元,居全国城市排名第一位。黄岛区和即墨市被评为国家整建制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试点县。二是发展互联网+现代农业。深入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计划,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全市建成益农信息服务站126处,累计达到642处,培育年交易额过千万农业电商企业10家,现代农业物联网应用园区26个,农产品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28亿元,农业信息化率达到58%,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三是发展休闲旅游农业。适应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升级需求,发展体验型、循环型、智慧型休闲旅游农业,新增3个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项目、5个休闲农业精品景点入选国家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景点名册,全市规模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经营主体达到737家、占全省12%,农业节会80余个,年接待游客2831多万人次,营业收入91亿元,受益农户达11.2万多户。四是发展园区农业。以规模化种养基地为基础,依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推动现代农业产业园、科技园、创业园“三园同建”,全市累计建成现代农业园区837个,市级农村创业创新园区35个,国家级创业创新园区11个,带动8万多农民就近创业、户均增收20%以上。以现代农业产业园为依托,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推进农业大项目建设,累计建设过亿元农业项目31个,总投资258亿元。青岛瑞昌棉业获批国家境外农业合作示范区。五是发展现代种业。出台《青岛市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实施方案(2016-2020年)》,成立了现代种业创新发展联盟,规划打造青岛国际种都,先后引进瑞克斯旺、绿色硅谷、登海等现代种业企业,累计建成农作物良种繁育基地20万亩,引进农作物新品种138个,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8%。

  (四)持续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抓住新一轮农村综合改革机遇,以还权赋能为核心,以产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推动农村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股权、农民变股东,释放农村发展活力。一是扎实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组织召开全市深化农村改革工作推进会议,在已完成2813个村基础上,今年新启动1516个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任务,累计界定集体经济组织成员234.4万人,量化经营性资产213亿元,分红9.8亿元。二是深入推进“三权分置”改革。起草了深入推进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农户承包权、土地经营权“三权分置”办法,不断探索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的有效实现形式。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收尾工作,推动确权成果运用,全市开展农村集体产权交易1613宗,交易额6.3亿元,生产托管等社会化服务面积达到610万亩,土地流转规模经营面积达到275万亩。三是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进新一轮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11000多家、百亩以上家庭农场和种植大户6100多家。深化国家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整体推进示范市建设,新型职业农民技能证书培训连续第四年被列为市办实事,新建农民田间学校45处,培训新型职业农民9000多人,累计达到9万多人。四是强化金融支农。有序推进平度市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有序推进,全市“四权”抵押贷款累计达到4.5亿元,审慎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信用互助业务试点工作,发展互助社14家,有效解决了农民融资难题。

  (五)加快美丽乡村标准化建设,打造农民幸福宜居家园。将美丽乡村建设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农村的形象表达,高点定位、精细推进。一是全面实施美丽乡村标准化“十百千”创建工程。出台《青岛市美丽乡村标准化建设行动计划(2016-2020年)》,提出按照生态美、生产美、生活美、服务美、人文美“五美”要求,每年创建10个集聚类农村新型示范社区、100个美丽乡村示范村和1000个美丽乡村达标村。今年以来,先后召开全市观摩会2次,调度会4次,完成示范社区建设规划64个,开工建设项目681个,全市达标村覆盖率达到51.8%。二是扎实推进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设。坚持建管并重,建好用好农村社区服务中心,上半年争取财政奖补资金1.2亿元,验收社区服务中心159个,规范提升30个,全市农村社区服务中心覆盖率达到90%以上。三是全面落实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上半年,累计拨付、发放耕地地力保护补贴等各类涉农资金4.6亿元。

  二、存在问题及下步工作打算

  尽管上半年农业农村各项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距离市委市政府的要求,人民群众的期盼,还有一定距离。农业发展基础依然薄弱,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凸显。宏观经济形势下行压力较大,农民务工收入增速逐步放缓,持续增收面临较大挑战。农村改革迈入深水区,改革攻坚难度加大。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围绕整建制建设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和农业“新六产”综合示范区,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切实加快农业新旧动能转换,努力打造全国都市现代农业示范区、先行区、样板区。一是着力调整优化农业生产力布局。实施“两区一园”战略,重点建设100万亩粮油生产功能区,100万亩高效设施农业生产功能区,积极争创国家优势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全市多点布局建设高端农业精品园、示范园、标准园。二是着力推动融合发展。出台农业“新六产”综合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按照“一轴三片、五核多园”总体布局框架思路,重点发展创意休闲型、加工出口型、终端消费型、生态循环型和智慧科技型农业“新六产。三是着力推动绿色发展。提升农业生产标准化水平,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完成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30万批次以上,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四是着力推动创新发展。实施农业科技展翅行动,大力发展现代种业,提升农机装备水平,推进农业产业智慧化和智慧农业产业化。五是着力深化农村改革。出台“三权分置”改革、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和促进农民增收的实施意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扩大农村各项改革试点,增强农业农村发展动力。六是着力建设美丽乡村。加大工作力度,年内成功创建10个集聚类农村新型示范社区、100个美丽乡村示范村和1000个美丽乡村达标村。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