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培平 青岛雅和润地房地产投资顾问有限公司
近年来,心脑血管病成为我国居民健康第一杀手,而其中的心脏猝死是死亡率最高的一种突发性疾病。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发布的《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4》显示,全国每年发生心脏性猝死者预计为54.4万。相当于每一分钟都有一个人发生心脏性猝死。而根据朝阳医院的一项调查数据,在2014年全年,北京心跳骤停者的院外抢救成功率不到1%。这个数值,在许多发达国家可以达到15%-20%,在美国的西雅图,现在的院外心脏骤停存活率约30%。
究其原因,我认为一方面和我国健康知识普及率不够,居民普遍对急救知识缺乏深入了解有关之外,公共场所缺乏必要的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和设备配备有很大的关系。
绝大部分的心脏骤停患者表现为室颤或者无脉室速,一旦心脏无法有效供给血液,脑细胞缺血缺氧,就会在4分钟导致不可逆的死亡,而标准的心脏胸外按压能提供大约30%的血液输出量,但不能终止室颤,而终止室颤则必须使用除颤器除颤,而随着首次除颤时间的延长,除颤的成功率将以每分钟10%递减。救护车大约15分钟到达现场,因此患者基本没有除颤和苏醒成功的可能性。
因此,在人口密度较大的公共场所配置自动除颤器(AED)是十分必要的。AED可以自行识别室颤、无脉室速,自行选择除颤能力并充电,自行或由操作者发出点击,普通人稍加培训即可使用。AED被称为急救设备里的“傻瓜相机”。
目前,世界平均每十万人在公共场所配备AED的数量分别为:日本234台、美国199台、英国25台、新加坡20台、中国台湾15台、中国香港10台,而中国大陆大城市每十万人的配备比例也仅仅是个位数。
因此,建议政府高度重视共同场所的紧急救援应急体系的建立,合理配置诸如AED之类的紧急抢救设备,并且在法律法规方面,为施救人员的相关责任进行合理认定,鼓励见义勇为、救助急症病人。同时加强这方面的宣传和知识普及,避免悲剧的发生。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