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收藏
取消收藏
深入推进三中心一基地建设全面打造国家沿海重要中心城市
青岛政务网 发布日期 : 2017-01-16
字体大小: 打印

冷静 青岛市社科院

  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而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则是适应和引领新常态的战略行动,为新常态下“怎么干”指明了方向。在新的历史时期,青岛提出要加快建设“国家东部沿海重要的创新中心、国内重要的区域性服务中心、国际先进的海洋发展中心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有助于青岛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助于青岛实现更有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有助于青岛建设国家沿海重要中心城市。

  一、“三中心一基地”建设的内在逻辑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三中心一基地”的关系,市委已明确指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当前经济工作的主线,而“三中心一基地”建设就是“十三五”时期青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打战役。这表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从理论和实践上指导、引领“三中心一基地”建设,为“十三五”时期青岛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因此,我们要深刻领会中央提出的“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精神,重点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通过“三中心一基地”建设来提升有效供给能力,提高供给的适应性和灵活性,从而增强经济发展活力。

  综合来讲,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不仅要做好“减法”,努力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还要做好“加法”“乘法”和“除法”,重塑城市发展的中长期增长动力,这也是我们当前要着力推进“三中心一基地”建设的初衷。做加法,就是要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生物医药、高端装备、智能制造和机器人等新兴产业,使新增长点汇聚成强大的增长动力。做乘法,就是要转向创新驱动,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完善科技成果转化的激励机制,提高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做除法,就是要提高单位要素投入的产出率,通过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加强职业技术教育,提高劳动者技能和在劳动力市场的竞争能力,提高劳动生产率。通过能源资源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引入市场化交易机制,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增强经济的可持续增长能力。

  二、“三中心一基地”建设的核心要素是产业发展的创新驱动

  创新驱动是“三中心一基地”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创新要素不仅体现在创新中心的建设上,也同时体现在海洋发展中心、服务中心和先进制造业基地的建设上。青岛要通过“三中心一基地”建设,努力打造在国内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资源集聚中心、科技创新人才集聚中心、科技创新成果集聚中心、高新技术产业集聚中心、科技成果转化和交易中心,形成国内重要的经济、科技、社会和文化的信息平台,在科技创新领域迅速成长为山东的“深圳”。这就需要我们要进一步形成浓厚的科技创新文化氛围,营造完备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培育完备的科技创新及市场服务体系、科技创新及市场服务体系和投融资体系。产业发展的创新驱动是青岛建设“三中心一基地”的关键环节。

  实施创新驱动战略,青岛应重点打造以下功能:一是面向东北亚的创新要素集聚功能,促进东北亚的企业、机构、人才、资金、信息、技术等各类创新要素在青岛集聚,成为科技创新资源最密集、创新活动最丰富的区域之一;二是创新成果的生产力转化功能,创新成果要变成实实在在的产业活动,成为科技创新驱动经济发展成效最明显的地区之一;三是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先行先试功能,率先探索完善有利于各种创新要素优化配置的体制机制,成为最具创新活力的地区之一。

  三、“三中心一基地”建设的支撑平台是产业结构的区域化

  任何一个中心城市都必然有其可以依托和辐射的经济区域,这个中心城市往往具有对周围城镇和地区发生支配作用的高经济势能,通过技术创新与扩散、资本集中与输出,一方面加快自身的发展和经济势能的提高,另一方面不断向外扩张,带动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从而形成了以大城市为中心、周边围绕着具有一定规模的中小城市和村镇的区域一体化发展新格局。中心城市带动区域或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效应远远大于分散布局、分散发展的城市或地区。目前来看,反映中心城市产业区域化程度的显著标志,一是第三产业的比重不断上升,在整个区域发展中的服务能力明显提升,服务半径明显扩大;二是整个产业过程对信息、服务、技术和知识等软要素的依赖程度加深,在区域产业链构筑中占据高端。我们要深入推进“三中心一基地”建设,必须要做好“产业结构区域化”这篇大文章,真正体现出国家沿海重要中心城市的城市新定位。

  一方面,以推动产业的服务化为主线,实现城市转型升级新模式。发挥新消费引领作用,把服务业作为提高经济效益和发展质量的主要途径,打造青岛经济转型升级新模式;高度重视服务业中小微企业发展,激发社会资本活力,形成青岛经济转型升级新特征。此外,要把全面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作为产业服务化的主要指向,鼓励制造企业与生产性服务企业间实施跨行业、跨地区兼并重组,逐步将制造企业发展重点集中于技术研发、品牌运作和市场拓展,引导生产性服务业在区域内形成特色产业集群和分工协作体系,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做大做强。

  另一方面,以推动产业的高度化为核心,明确城市产业发展新内涵。在先进轨道交通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新材料、航空航天装备等领域提升先进制造业的创新能力和新技术应用能力,推进智能制造、绿色制造。重点突破物联网与云计算、“两化融合”及“三网融合”支撑产品、高端软件及信息服务,推动惠普大数据基地、微软云计算中心等重点项目建设,打造中国软件名城和重要的信息产业基地。

  四、“三中心一基地”建设的基本途径是产业内容的国际化

  加快推进“三中心一基地”建设,必须要全面提升城市在全球范围内积聚高端生产要素持续创造社会财富的能力,努力强化城市在国际空间中发挥影响和控制力的势能。如果说过去我们总把世界看成是我们外部的大环境,未来我们要自觉将城市融入东北亚地区,并以东北亚为平台推动城市融入全球城市网络体系,依托信息化、网络化支撑的深度全球化背景,在全球经济分工中形成全球性价值链、产业链高端汇集地,在东北亚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及科技等若干领域形成强大的资源集聚力、创新辐射力、战略领导力和优势竞争力,最终成为东北亚地区经济科技发展高端资源的配置核心载体。

  目前来看,以全球化视野整合利用资源“走出去”已经成为城市促进企业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我市企业应当充分抓住“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所带来的历史机遇,积极推进以全球化视野来谋划企业未来发展,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企业生产布局与市场布局,综合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要支持发展一批大企业通过全球资源利用、业务流程再造、产业链整合、资本市场运作等方式,加快提升核心竞争力。支持企业在境外开展并购和股权投资、创业投资,建立研发中心、生产、实验基地和全球营销及服务体系,依托互联网开展网络协同设计、精准营销、增值服务创新、媒体品牌推广,建立全球产业链体系,提高国际化经营能力和服务水平。与此同时,建立企业对外投资公共服务平台和出口产品技术性贸易服务平台,完善应对贸易摩擦和境外投资重大事项的协调机制和预警机制,为企业营造规范、便利、安全的海外投资环境;创新“走出去”银政企合作机制,开展与政策性金融机构、担保机构、商业银行等金融和担保机构的战略合作,推动金融机构创新“内保外贷”、“外保外贷”融资方式。

  五、“三中心一基地”建设的战略走向是产业特征的绿色化

  产业的绿色化发展是指经济增长摆脱对高排放、高资源消耗和环境破坏的依赖,并在产业发展与碳排放减少、资源节约及环境改善之间形成相互促进关系的一种可持续发展方式。它不同于工业革命以来建立的过于依赖传统化石能源、高资源消耗和高污染的发展方式,而是一场深刻而全面的发展理念、生产模式和消费模式的变革。“三中心一基地”建设内在包含了青岛产业发展的绿色化特征,为青岛在更高层次、更大空间、更深领域寻求新的突破,推动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

  推进产业的绿色化发展,当前应主要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加快传统产业绿色化。通过采取关停并转、限大压小、节能环保改造等措施,降低高能耗、高污染行业和企业的能耗和污染;通过推广和使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流程、新装备、新材料,对传统产业的生产设施、装备、工艺进行改造,提高先进产能比重;大力推动资源循环利用,加快工业园区生态化改造和建设,构建跨产业生态链,推进行业间废物循环利用。二是加快新兴产业绿色化。新兴产业是相对传统产业而言的,要避免走传统产业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推动发展的老路,走出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推动发展的新路,通过加强政策引导,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不断增强新兴产业的支撑力,培育和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三是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的绿色化,离不开节能环保产业的支持和服务。要坚持政策引导,加强规划、价格、财政、金融、土地、税收等政策引导,将大量存在的节能环保需求转换为实际的节能环保市场;坚持技术主导,支持鼓励各类产学研企业和单位加大技术研发和科技创新,不断提高节能减排、环境治理的效果和经济性;加强产融结合,创新商业模式,多渠道引入资金,破解投资大、回报低、周期长的瓶颈,加快形成新的支柱产业。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