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夕源 民革青岛市委
义务教育的均衡与公平是两个不同概念。均衡是空间布局的概念,强调了教育场所和条件的均衡设置;公平是资源共享的概念,强调了教育投入和权利的平等要求。均衡是公平的保障,公平是均衡的目的。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发展的高速与成果的显著,让我们模糊了改革的实质和目的。事实上,改革的目的不是改,而是革。否则,没有科学进步与民生改善的革,改就免不了要走弯路。
例如,青岛原有中小学的合理布局、就近上学、不分重点、没有择校的义务教育优势,竟被“改革”的快速发展给改掉了。失去了义务教育的均衡,择校与教育不公就是必然的了,所以改革不容迷失革的方向。为此,再提六点建议。
一、教育均衡还需规划保障
1994年青岛市委、市政府东迁,掀起了东部开发的热潮,也炒热了新城区的楼堂馆所建设。然而,在香港路以南,自嘉峪关路小学至麦岛小学的直线距离7.4公里,面积4.5平方公里内,虽然高楼林立,风光秀丽,但被誉为“民生之基”的义务教育公办学校,却一所未建,严重失衡。而相对于百年老城的中心区,仅1.5平方公里内就有江苏路、太平路、大学路等5、6所知名或重点公办小学。如今,义务教育失衡和重点择校现象20多年了仍未解决,自然会遗留并形成诸多的社会问题。
二、教育不公引发社会矛盾
义务教育的失衡与择校,必然引发一系列社会矛盾:一是从小形成“家境好上重点”的社会等级意识;二是舍近求远的择校必然要早起晚归,既影响睡眠,又浪费时间,更增加交通隐患;三是家长开车接送,增加额外交通压力,占用大量工作时间;四是治标不治本的就近上学,又导致学区房价的暴涨。显然,跨区买房可以择校的现实,让学生们懂得造假才能上“好学校”的义务教育,怎能保障社会诚信的建立。可见,体现社会关爱的专用校车,原本就是择校造成的人为浪费。
三、教学原理无需频繁改革
由教学原理摸索而来的教育方法,既是长期实践经验的总结,也是缓慢对比改进的过程,没有短期或频繁改变的需要。
例如,学会说话一定要从婴儿容易模仿的“妈妈、爸爸”开始,几百年甚至几千年也没人“改革”从更需要的“吃吃、喝喝”开始,这就是许多教育方式无需改革的自然规律。显然,承担基础教育的义务教育,也有其成熟的科学方法和规律,没有频繁创新与改革的必要。事实上,世界名校教学水平的持续领先,多数是文化传承的结果,而少有改革创新的成果。
四、避免实验导致教学不公
重点学校改名“实验学校”的做法令人费解。“实验”是探究和认识自然的科研方法,已成熟百年的学校为何还要实验呢?即便教学的方法可以实验,但教育的人生却不容实验,所以义务教育的实验必然导致教学的不公。如今,为保障公平施教的优秀师资和校长定期交流轮换制,更没有创新的意义。显然,强制交流的本身就表明师资优劣的存在,而优质教育的公平要靠师资水平的普遍提升,不靠教学优劣的轮换平衡。优教课堂的互联网时代,更为师资的优选劣汰创造了条件。
五、好教育靠方法不靠来源
调研时常有校长抱怨,学区的生源差异导致了教学的成绩差距。殊不知,这正是“出身论”或地域歧视的现代变种。历史实践早已表明,家庭出身和地域来源并不决定学习的优劣,而且贫困学生往往主动性和成才率更高。如今,绝大多数学有所长的成功人士或各级领导,其父母甚至本人都是来自贫困的农村,不少国家级领导人至今农民的乡音未改。可见,我国的改革开放也未妨碍农村子女成才。因此,义务教育的成败标准不是校长看重的考试成绩,而是社会器重的诚实业绩。
六、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品
教育既有教,也有育,但核心是涵养的育。因而教育的本质不是教授学海无涯的知识,而是传授人性健康的品德。所以说,若因挫折而自杀或谋利而他杀的品行,成绩再好也是教育的失败。显然,健康的品质既要有健康的心理,也要有健康的身体。但义务教育的本质模糊,却让学习成绩与视力成了反比。如今,约有60%的小学生和80%以上的中学生,都是身有残疾的近视眼。这样的教改怎能叫成功?这样的国家怎能叫强盛?因此,未来的义务教育必须要有健康与视力的评价指标。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